摘 要:随着国家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备受关注与重视,在设计领域中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以青花瓷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为研究內容,从其彩、纹饰和寓意等方面来进行探索,尝试分析其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设计原则,并试图以青花瓷元素为例,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创新应用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青花瓷元素;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优秀传统文化
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胎体洁白、纹饰精美、泽淡雅、白底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为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之首,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青花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逐渐演变为众多表现“中国风”元素里的常用经典元素,展示了优美典雅的中国蓝之美,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元素的代表,在当下更是成为一种艺术化形式的视觉符号与中国文化的象征。以文
化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涉及种类丰富,形式多彩,是当今的一大热点话题。青花瓷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寻、拓展出新的精神与内涵,进行创新设计,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融合的古今距离。
一、青花瓷元素和文化创意产品概述
所谓“青花瓷元素”,这里指的就是从青花瓷上提炼出来的一种可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符号,在现代设计中加以呈现[1]。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从青花瓷的彩、纹饰、寓意、器形等方面来阐述青花瓷元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产生于人类长期的艺术实践,以独特的艺术审美与精神内涵在当下社会各种文化意识、思想理念等错综复杂的多元文化冲击下活跃于世界舞台,展现出中国独特的东方魅力。青花瓷元素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凝聚了中国人民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智慧勤劳与认知向往。它有着深深的中国印记,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也是中国文化面向世界进行文化沟通交流的一种符号。
文化创意产品简称文创产品,是文化创意价值的产品化,以民族、地域等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人们的智慧灵感,运用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和表现方式,对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美学特征、文化元素、符号意义等进行创新解读和重构,与工艺、科学技术、产业化生产方式等相结合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既保留独特文化性,又适用于当代生活。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艺术、精神思想的载体,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创意性和教育性,不仅可以附加产品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智慧创意价值,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架起了与当代文化沟通的桥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指出,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是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陈出新、以文化人,具有重要意义[2]。
二、青花瓷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一)彩应用
在设计和艺术领域,彩是非常重要的造型元素,它在赋予形式一种视觉美感的同时,还具有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功能。青花瓷,如果说“花”是其装饰效果,那么“青”便是其彩属性。“青”以钴料为着剂,绘制在洁白的瓷胎上来表现“花”。青花白底为彩装饰是青花瓷
一大特点,它看似单一,但所表达的形象却是单纯而不单调的。青花瓷在不同时期烧制所使用的钴料并不相同,如国产青料和进口苏泥麻青发、浓淡、层次等都有着不同的特征。在描绘青花瓷纹饰时,匠人们运用了中国水墨画的技巧,一之中往往蕴含着刚柔浓淡、轻重虚实等无穷变化。白清丽脱俗,纯洁雅逸,反映出人们对素雅、纯净的彩偏爱和审美趣味。这种青白彩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传达出一种古韵幽深、宁静自然、谦逊温和的视觉感受,给处于喧嚣、充满压力社会中的人们一种心灵的释放,赋予产品儒雅清新且既现代又古朴的风格。
(二)纹饰应用
青花瓷纹饰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附属类装饰艺术,它是依靠瓷器本身而存在的,赋予瓷器清雅脱俗的特质[3]。青花瓷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以纹取胜,在这里我们将“纹饰”理解为绘在青花瓷器物表面上的纹样、图案。青花瓷纹饰繁简并存,主纹辅纹交叉构图,疏密有致,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题材广泛。花卉纹、山水纹、人物故事纹、瑞兽纹、几何纹等都是常见的青花瓷纹饰。官窑青花瓷纹饰恬静清丽、精美华贵,民窑青花瓷纹饰则古拙淳朴、活泼豪放,大部分是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的题材。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的青花瓷纹饰,都是一定
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对青花瓷纹饰进行创新借鉴、提炼整合等创意性应用较为常见。但创意性并非灵感一现、无章可循。创意的生成有着两大原则:创意是旧元素的新组合;洞悉事物间的相关性是生成新组合的基础。[4]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应注重对所用元素的充分解读。
(三)寓意应用
“寓意”在这里是指青花瓷纹饰背后所寄托蕴含的吉祥寓意。青花瓷纹饰题材众多,内容丰富,历经元、明两代发展成熟,至清代,青花瓷装饰题材中吉祥图案成为主流纹饰。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富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图案几乎成为青花瓷装饰的唯一内容。不同的吉祥图案有着其特定的含义,表达着截然不同的吉祥寓意,丰富而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中独特的吉祥寓意艺术。如梅兰竹菊常被喻为“四君子”,梅花即高洁志士,兰花乃世上贤达,竹子则谦谦君子,菊花是世外隐士;石榴多籽,意为多福多子;象驮宝瓶,则为太平景象等。不管纹样题材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总体而言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青花瓷吉祥纹饰寓意丰富,所提取的元素和设计形式也不相同,在设计时考虑其寓意与造型等方面的创意结合,将使文化创意产品更具有设计亮点与意蕴。
三、青花瓷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
创新设计原则
艺术不断发展,其形式也丰富多彩。青花瓷元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瓷器之上,它被广泛应用到不同的设计领域之中,如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青花瓷元素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得到了一定的开发探索,为我国文创产业注入丰富养分。但现有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开发程度有待加强、文化与审美有待提高、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性特征、实用性不高、奢华之风盛行等。因此,在实际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我们应当注重其创新设计原则。以青花瓷元素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例,尝试总结出三条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创新设计原则。第一,文化创意性原则。对于文化的普及和宣传是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最初目的之一,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是最核心的本质,如果没有文化性,文化创意产品也就没有了内涵。而对于文化元素的设计并非简单的照搬复制,要深入理解文化内涵,通过创意设计进行转化,以独特的创意性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附加值。第二,审美体验性原则。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必然是在吐故纳新与兼容并蓄的过程中不断延续。只有符合当下大众审美体验及情感需求,文
化创意产品设计所承载的文化元素和内涵才能更好地融入生活之中,得到社会和消费体的认同。第三,实用目的性。在消费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品在注重审美艺术性的同时,也应注重与日常生活结合的实用功能性以及传播文化信息、以文化带动经济效益等目的性。这样文化创意产品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贴近于生活,实现活态传承和商业价值最大化。
四、青花瓷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创新应用的
价值意义
青花瓷元素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有着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值得深入挖掘,对探索如何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十分重要。悠久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是青花瓷元素发展的良好基础,而诸如青花瓷元素这样的传统艺术文化背后巨大的传统魅力与艺术体系生动而鲜明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光辉历程,成为中华民族的符号象征,是当下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思想源泉。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一种载体,使青花瓷元素所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拉近古今文化距离,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其在当下传播传承的创新方式及新的发展空间,扩大社会影响力,彰显中国文化特征。
五、结语
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传统是现在的“传统”,“现在”又构成了下一个时代的新传统[5]。艺术的表现形式在符合当下大众审美意识与理念下才具有时代性,具有生命力,但这并非意味着完全摒弃传统艺术文化的工艺技法、审美内涵等。它们都是时光岁月和生活的沉淀与表现,是智慧的结晶与财富。作为中国设计师,应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的基础上,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中取其精华,创造自身的表现语言,在主流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创新设计。在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追求“和而不同”,应赋予像青花瓷元素所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时代文化精神与艺术性的表现形式,寻国人共通的文化契合点和文化回归感。从传统中进行创新设计,真正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与中国魅力。
参考文献:
[1]邵贤,杨如家,周楠.青花瓷的“中国梦”——青花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中),2015(4):92-93.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EB/OL].(2016-05-11)[2019-02-19].http://v/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605/t20160517_1993251.htm.
[3]肖明杰.論青花瓷纹样艺术在二维动画领域中的应用与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16.
[4]詹姆斯·韦伯·扬.创意的生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余勇,高相坤.“延续文脉,延展可能”——现代青花对传统青花的传承与发展[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9):14-1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