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全面疫苗接种为回归常态创造条件
    为落实第九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社会面疫情防控,北京市近日更新了相关防控措施,在疫苗接种方面,也分门别类细化了具体要求。比如,明确进入线下培训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人聚集场所的人员须接种疫苗(不适宜接种人员除外),其他限流、预约场所优先安排已接种疫苗人员。北京“健康宝”此前也进行了相应升级,实现疫苗接种状态与核酸检测结果同屏显示。
    众所周知,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最便利的医学措施。统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乙肝、风疹、麻疹、天花以及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无不是依靠疫苗最终得到了有效控制。早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初,我国就确立了“五路并进”研发策略。新冠疫苗推出后,各地按照“应接尽接”总原则,积极引导大众接种,筑起体免疫屏障。截至6月23日,全国累计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人数占总人口的89.37%。但与此同时,短板依然存在。一方面,“一老一小”仍相对是接种“洼地”,已接种的人中“加强针”接种率有待提升。近期多起聚集性疫情的感染者中,均不同程度存在老年人占比高,且部分感染者未全程接种疫苗的情况。另一方面,病毒始终在变异,且传染性越来越强,一旦有隐匿传染源进入公共场所特别是密闭的人员聚集空
间,就会产生“放大器”效应。基于突出的现实考量,相关部门紧盯老年体和人聚集场所两个关键点,对疫苗接种政策优化调整,既具有延续性,也具有针对性。
    当前,北京市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加速恢复,暑期来临人员流动交互也愈发频繁,最大限度巩固既有防控战果,全力守护安全有序发展大环境,疫苗“应接尽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有人担心疫苗是否有效,就目前来看,虽然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有所增强,但现有疫苗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的作用仍是显著的、明确的。数据显示,同样是感染新冠病毒,接种过三剂疫苗者的死亡率是0.04%,没接种疫苗者的死亡率是3.02%,两者相差75倍。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老年人接种加强免疫针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可降低90%以上。可以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完成全程及“加强针”疫苗接种,既是对自己和家庭的健康负责,也是为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负责。
    全球抗疫已走过了近三年,这场二战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危机,导致600余万人的死亡,也带来了全球经济衰退。所有人都受到了影响,所有人都承担着压力,所有人都盼望疫情结束。当然,如何结束疫情,如何全面恢复,各个国家的选择大相径庭,“躺平”“弃疗”以自然淘汰方式获取体免疫者有之,直接解除管控限制或“俯卧撑式”来回调整者有之,
也由此催动着全球疫情的多轮大流行。作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始终秉持积极抗疫姿态,顶住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巨大压力。而长远来看,在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的同时,以更全面的疫苗接种,强化体免疫屏障,有效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减少疫情对生产生活的掣肘,为更全面地回归常态创造条件,显然是最契合实际的做法。
    方案已经明确,目标十分清晰,而在举措落实方面,也需要明确操作细节,充分回应社会关切。比如,到底哪些体属于“不适宜接种人员”?不宜接种的情况如何提供证明?就如“京外接种的市民,可凭接种记录或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展示本人接种状态;如有需求,也可凭接种记录,到北京市任一接种点进行补录,实现在北京健康宝展示”一样,需要有明了快速的解决办法。再如,部分人员之所以尚未接种,还是对身体条件到底允不允许或接种疫苗会不会有不良反应等拿不准、有担心,对这种情况,也需要把释疑解惑的科普工作做到位,把便利“一老一小”的接种服务工作做到位。由于加强针的接种有半年时间间隔要求,也不妨用多种方式及时推送信息加以提醒。总之,拿出用户思维、服务意识,才能尽快推动实现“应接尽接”。
    疫情防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年多来,广大市民响应号召戴口罩、做核酸,自觉支
持和配合防控工作,以共同的奉献与担当互相守护。相较于应对疫情的一轮轮核酸筛查,普遍的疫苗接种更是“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让我们在疫苗接种上再加把劲,以“普遍接种”为早日结束疫情、恢复发展繁荣创造条件。
>新冠疫苗不良反应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