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碧水枕千家
——嘉兴大运河诗路标志性项目概览
An Overview of the Jiaxing’s Projects of the Grand Canal Poetry Road
文·图| 本刊综合(嘉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材料)  内容指导|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Grand Canal in Zhejiang section, Jiaxing pushe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to present the poetic scenery. The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Jiaxing’s major projects of the Grand Canal Poetry Road, including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rt area of the Grand Canal, Pushuting Pavilion, farmers’ painting of Xiuzhou and Puyuan Ancient Town.
梦里水乡,时尚都市;千年嘉运,锦绣禾城。嘉
兴是大运河诗路文化带(浙江段)的起点,境内运
河全长约110千米。近年来,嘉兴市把握“大运河
入浙第一站”的节点地位,扎实推进大运河诗路文
化带建设,串联起周边的古镇名村,展现出“一湾
碧水枕千家”的诗路风光,点亮了“革命声传画舫中”
的起航地形象。
嘉兴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
嘉兴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是浙江省内唯一一家
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省级旅游度假区,也是大运河
国家文化公园(浙江)建设和浙江大运河诗路文化
带建设的重要区块。
“虹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瞩。南浮越水白,北
接吴山绿。”河通八方,桥连古今,大运河自北向
南流入浙江,经过的第一座桥便是长虹桥。长虹桥
位于嘉兴市王江泾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
1620),全长约72.8米,宽约4.9米,是大运河上
罕见的巨型三孔实腹薄墩联拱桥。古桥造型优美,
气势雄伟,构造精巧,状如长虹卧波,因而得名。
2014年,长虹桥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遗产点之一,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虹桥不仅是运河文化的物质遗产,还是镌刻
在当地人心中的共同记忆和精神坐标。近年来,王
江泾镇持续对大运河长虹桥段周边环境进行保护性
提升整治,持续实施运河沿岸环境的亮化、绿化、
彩化工程,打造长虹公园、运河文化景观廊道等景点,
重塑千年古桥的当代风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船会素有“流淌着
的运河民俗”之誉。盛行于嘉兴的网船会是江南地
区现存唯一的原生态水上庙会,已有数百年历史,
是与水乡渔民生产、生活习俗息息相关的文化活动。
网船会又称“刘王庙会”或“莲泗荡水上庙会”,
诗路文化带1. 嘉兴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
1
11
1. 长虹桥之晨
2. 网船会·夜泊
3. 鸟瞰曝书亭312清光绪年间(1875—1908)的《点石斋画报》有一幅反映网船会的图画:水面小舟巨舰,百舸争流;岸边人头攒动,观者如蚁。“远近赴会者扁舟巨舰不下四五千艘,长虹桥至庙前十余里内,排泊如鳞……”
相传元朝末年,江浙一带蝗虫泛滥成灾,江淮指挥使刘承忠率领军队赶赴灾区灭蝗,成效显著。百姓们感念其功,为其塑像,尊称其为“刘王爷”。百余年来,当地百姓以举办庙会的形式纪念刘王爷,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农渔丰收。每年清明前后,江浙沪一带的渔民便会蜂拥而至,商船、烧香船、渔船、客船等自四面八方向莲泗荡汇集而来,扎肉提香、踏白船、舞
龙、舞狮、打莲湘等民间表演异彩纷呈。
曝书亭
“一泓碧水向亭分,竹下梅边传令闻。更曝平生书万卷,闲教花鸟解诗文。”朱彝尊(1629—1709),精通经史,为“浙西词派”创始人,著有《曝书亭集》《日下旧闻》《经义考》等。相传有一年寒冬,康熙帝微服察访到梅会里(即今王店镇),见一老翁袒胸露腹在亭边晒太阳,颇为诧异,便问何故。老翁答道:“肚中书多久闷,恐霉而曝。”这位老翁就是朱彝尊。
曝书亭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原是朱家园林——“竹垞”内的一座建筑物,因朱彝尊著作《曝书亭集》称名于世,后人遂以“曝书亭”作为园林名。曝书亭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特而被世人称为“水乡明珠”。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古古香的水轩,不远处是一座三楹厅堂—娱老轩。过曲桥,前方是藏书楼主体—潜采堂,堂内高悬康熙亲赐的“研经博物”四字匾额,正厅壁中嵌有朱氏石刻像。在园林中心,有一座方形古亭,即为整个园林据以得名的建筑—曝书亭,其外观飞檐戗角,雕梁画栋,亭中青石柱上镌刻着汪楫书、阮元摹的集杜甫诗联:“会须上番看成竹,
何处老翁来赋诗。”
秀洲农民画
嘉兴秀洲农民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丰饶肥沃的民间土壤。嘉兴旅游
千百年来,生活在水乡泽国的秀洲人民,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活动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蓝印花布、描花灶头、雕花糕模、泥塑蚕猫等,无不渗透着民间工匠的无穷智慧,熏陶出秀洲人民世代相传的审美情趣。秀洲农民画正是汲取了这些民间艺术精华,并融入江南农村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活气息,形成了造型夸张、彩明快、构图饱满、富有水乡风情等颇具辨识度的特点。秀洲农民画作品从主题内容上看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饱含创作者对江南水乡、生活劳动的深厚感情;从技法形式上看拥有自由烂漫的独特气质,彰显着雅拙兼蓄的审美情趣。秀洲农民画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水乡农民的新生活和新审美,是别具一格的现代绘画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