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第8期 2019年04月
Vol.10 No.8
April 2019
——以《河神》为例
王 哲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晋中 030600)
摘 要:2014年以来,各大视频网站相继推出网络自制剧,由于悬疑探案类的题材在叙事上的要求与网络剧的特点更加契合,加之其精良的制作,一经推出便取得了广泛好评。《余罪》《法医秦明》《白夜追凶》等剧不断刷新点击纪录。本文以2017年7月爱奇艺出品的悬疑探案类网络剧《河神》为例,从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叙事类型三个方面总结悬疑探案类网络剧在叙事上的创作规律,从而剖析悬疑探案类网络剧保持高水准、高质量的叙事方法,旨在为创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网络剧;悬疑探案;叙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8-0111-02
2014年以来,随着视频网站不断进行平台转型升级,视频网站在其助力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原创内容)模式的基础上,逐渐由原来的“平台提供方”升级为“影视出品方+平台提供方”,爱奇艺、腾讯、优酷等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推出网络自制剧。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自制剧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传统电视剧在题材上的缺失。其中,悬疑探案类题材成为网络剧的主要类型之一。
2004年4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全国所有电视台在收视最为集中的黄金时段不得播放渲染凶杀暴力的涉案题材电视剧。[1]这一政策的推出使得传统悬疑探案题材的电视剧陷入尴尬境地。而网络剧审查环境的相对宽松以及受众体的年轻化,网络剧播出形式的“窗口化”和观看时间的“碎片化”都为悬疑探案类网络剧的制作奠定了成功的基石。2014年由腾讯视频推出的《暗黑者》第一季收官点击量达到5亿。随后,《余罪》(爱奇艺出品)、《法医秦明》(搜狐视频出品)、《如果蜗牛有爱情》(企鹅影业出品)等剧相继推出,进一步丰富了这一类型网络剧的形态。2017年8月,优酷推出的《白夜追凶》再度掀起热潮,潘粤明一人分饰关宏峰、关宏宇两角,沉寂多年后,其用精湛的演技回归,再度证实悬疑探案类题材的网络剧拥有坚实的观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与传统电视剧形成鲜明对比,悬疑探案类题材在网络剧中到了突破口。究其核心,还是在于这种题材在叙事上的要求与网络剧的特点更加契合。由于播出平台的不一样,与传统电视剧一般沿着线性叙事铺陈结构不同的是,悬疑探案类的网络剧需要结合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在叙事上呈现自己的风格。随着制作水平的不断提升,悬疑探案类的网络剧必然会继续推出,创作者也在不断创新叙事方式。
一、叙事结构的连贯与拼贴
我国的网络剧大多采用周播的形式,即每周固定时间播出1~2集。不同于电视剧每天播出,网络剧的情节与情节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悬疑探案类的网络剧在叙事结构上大多是拼贴与连贯的一种组合,
即每几集为一个独立的案件,一个个案件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最终拼贴连贯成一个整体。这样的结构设置既可以规避由于播出时间间隔过长引起的观众因忘记剧情而弃剧的风险,又保证了剧情的连贯与统一。
2017年暑假,由爱奇艺出品的网络剧《河神》成为热门话题,点击率突破16亿,豆瓣评分稳居8.4,口碑飙升。这部没有大牌导演坐镇、没有明星演员加盟、没有大IP(知识产权)为基础的网络剧,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正是采用了这种叙事结构。该剧第一集以民国时期在天津的拜河大典中捞出两具尸体展开剧情,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每两集解决一个案件,上一个案件的结束带出下一个案件的开始,薛府小溺毙案、黄府探冤、领事馆之乱等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案件最终一起指向20年前一段神秘的往事——“
魔古道”。整部剧结构完整,每个案件的起承转合都一气呵成,颇有一些经典的英美推理悬疑剧的风采。
二、超文本的非线性叙事
传统的线性叙事是指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顺序叙事。在我国早期的悬疑探案题材电视剧中,往往通过讲述每个故事单元的案件“发生——勘察——推理——捉凶”的整个过程,来表现主人公缜密的思维和高超的破案技巧。[2]非线性叙事强调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按照常理顺序来叙述文本故事,在叙事上有了更大的自由。
网络小说是悬疑探案类网络剧最主要的题材来源。这些作家的文学作品拥有大量的年轻读者,为改编后的网络剧奠定了一定的观众基础。同时,小说在叙事上的特点也为网络剧的创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叙事自由度。在悬疑探案类网络剧中,打破传统的非线性叙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叙事节奏非常紧凑、叙事方式灵活多变。
(一)叙事节奏紧凑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网民中,10~39岁年龄的网民占到78.1%,其中20~29岁年龄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31.5%。这充分说明网络剧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他们大多受美剧、英剧等国外电视剧的影响,喜欢节奏紧凑、情节密度比较高的剧情。由于题材的
112
影视动漫
特殊性,悬疑探案类型的网络剧往往以“案情中的谜团”作为整部剧矛盾冲突的起点,剧情跌宕起伏,出人意料,以悬念设置为主要表现方式。
《河神》改编自“天下霸唱”的小说《河神1·鬼水怪谈》,原作者在采访中提到,原小说一共写了50多万字,删掉30多万,最后成书仅有20万字,没有任何凑字数的口水话。扎实的原著基础延续到改编后的叙事中,随着主线情节的展开,一个个疑问接踵而至,身份不明的死婴到底来自哪里?丁会长为何无故失踪又离奇死亡?“小河神”郭得友下水捞尸,却意外由“救命恩人”变“杀父仇人”,“老河神”点烟辩冤,又为何不说出真相?而这背后的隐情,又与20年前的往事有什么联系?郭得友和丁卯,一个是深得师傅真传的小河神,一个是国外回来的法医,两人组成一东一西、一中一洋的黄金搭档,把西方的现代法医断案与东方的传统神鬼传奇结合在一起,用快速的叙事节奏和烧脑的逻辑推理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二)叙事方式灵活多变
悬疑探案类的网络剧大多由“案发”和“探案”两个时空构成。在构建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的关系时,创作者采用插叙倒叙、时空转换、跳跃手法等灵活多变的叙事方式不断推动剧情的发展。
“闪回”是悬疑探案类网络剧最常用的叙事方法。利用“闪回”,赋予人物内心活动以可视性,把人物隐秘的想象、幻觉、联想、记忆、梦境等内容用电影画面直接显现出来,从而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使银幕形象更加接近生活中作为人的全部自然属性与社会
属性。
[3]
在这类题材网络剧的“闪回”中,往往是仅有的几个镜头快速组接在一起,不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切换,并且大多都是以探案人的主观视角来呈现,借以寻谜团当中的蛛丝马迹。《河神》这部剧中,创作者借用老河神“点烟辩冤”这一绝技来构建案发的时空。“点烟辩冤”在剧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集,漕运商会会长丁义秋的尸体被打捞上岸,老河神施展绝技。而第一次真正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是在第一集末尾第二集开始,郭得友不顾禁忌,闯入商会点烟晕倒,被丁卯发现,这才引出日创警察局、夜探龙王庙、丁警探拜师老河神一系列事件。郭得友点烟的过程,画面配合画外音和他小时候学习这一绝技时来回切换,拓展了叙事的时空,也丰富了小河神郭得友这一人物形象。“点烟辩冤”通俗来讲,就是“借烟还魂”,在剧中,每当案情陷入瓶颈,郭得友总是通过此方法正确定位水下尸体,到新的线索。创作者为人物
设置了这一技能,将“案发”和“探案”两个时空串联在一起,也许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缺乏科学依据,但将它放在当时的故事背景中,便颇具一些传奇的彩了。
三、叙事类型的解构与重组这一类型的网络剧,悬疑和探案的成分无疑构成了全剧的主要情节,缜密的案情线索、环环相扣的破案过程是吸引观众的基础。但创作者往往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巧妙地融入其他元素,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推理剧,
具有更高的可看性。
(一)与喜剧元素的结合潘鄂明
大部分的悬疑探案类网络剧,在剧情中都会适当融入一些喜剧元素,以便在烧脑的剧情中缓解观众的观看疲惫感。喜剧人物是创作者在这一类网络剧中寻喜剧元素的主要诉求点,不同于传统探案剧中探案者往往智商超、不苟言笑,这一类型的网络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年轻睿智,行事作风不拘小节,具备一定的幽默感,还带有些许“小叛逆”,这符合时下年轻人的审美。《河神》中的郭得友便是如此,他是“老河神”的嫡传弟子,感觉和触觉超乎常人却体弱多病,非常聪明却痞气十足。他潜入漕运商会的一段绘声绘的表演蒙骗了丁家人,令人啼笑皆非。(二)与恐怖元素的结合
推理探案的过程必然会展现杀人的经过。由于网络剧审查环境的相对宽松,一些案发的细节,包括破案
时解剖、验尸的过程可以更加逼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对小说中的恐怖元素进行视觉还原,达到强烈的刺激效果。《河神》的第十二集“大战活尸案”中,郭得友和丁卯在医院大战百具活死人,画面非常壮观。恐怖元素本身就是商业元素的一种,也是悬疑探案类网络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与言情元素的结合上文提到,悬疑探案类网络剧的核心在于探案的过程,但是探案者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而女性角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她们的戏剧功能绝不仅仅是为了和男主角谈恋爱,而是对案情的侦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自然而然地与男主角产生感情。
从小说到网络剧,《河神》的一个重要改编就在于增加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女性角——小神婆和肖兰兰。她们是郭得友和丁卯的人物形象在女性身上的对称与分形,为全剧在推理探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感情线索。
综上所述,悬疑探案类网络剧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收获无数好评,主要原因在于叙事方式。创作者结合悬疑探案题材的相关特点,运用“美剧化”“电影化”的叙事风格,形成独特的叙事结构,并在其中融入喜剧、恐怖、言情等商业元素,制作出“科学推理+黑幽默+搞笑言情”的叙事模式,为之后这一类型的网络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经验。参考文献:
[1] 郝建.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M].中国电
影出版社,2008:288[2] 杨培伦.浅析中国悬疑探案类网络剧的新变化[J].
电影文学,2017(06):7.[3] 徐子俊.也谈电影中“闪回”的运用——与蔡师勇同
志商榷[J].电影艺术,1987(03):34.作者简介:王哲(1990—),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电视剧创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