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中国电影风格有什么区别
日本电影是指在日本本土拍摄制作或由日本人拍摄制作的电影。在这些风格上,跟中国的电影是有一定区别的。两个国家的电影风格呈现了怎样的特呢?一起往下看就知道了。
日本电影和中国电影风格的区别
近两次看的电影都有部日本的,比较安静,人文,感人的,但并不很出奇,和预期的差不多,日本影片的表现方式过于夸张,而缺乏逻辑,不能说不好,只是不适合我这种人的口味。
或许是受了中国电影,电视剧的熏陶,我们习惯于将每个细节追求到极致,将每个情节都挖掘充分,理出一个逻辑顺序来,而日本片似乎更习惯于跳跃性的思维,莫名其妙中,一个人不见了,忽然间,一个人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而省略了其没落或成名的过程,而这对某些现实主义来讲难以接受。
还记得《东京铁塔:我与母亲》,这是对亲情描绘的很浓重的影片,而确实从母亲的青年到老年的过渡都做的非常出,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经历也非常自然,然而孩子成人后的
刻画就显得非常粗糙了,莫名其妙,他似乎就有出息了,而之前我们观众看到的不过是个颓废的青年形象。虽然,这部电影获得了很多国际奖项包括日本国内的,但说实话,这部电影的水平和中国的亲情片相差无几,在细节上的刻画可能还没有那么真挚自然。
再说到中国亲情片,可以说,让你感动到流泪不是件困难的事,它的不足之处是将电影都无意识的制成了苦情片,所谓成功的影片无外乎,孩子出生在贫寒的家庭,父母如何用尽一切能力培养他,可能中间还会发生一些惨剧,然后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就,回报父母,可能结局还没那么好,通常此时父母都不在了。这的确很感人,但光感人不是一部电影追求的最终境界,它应该有更宽广的思路,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渠道,比如故事情节完全可以跳出这个范围,不是所有的感人的亲情都发生在贫寒的家庭,在普通的家庭中同样可以挖掘出故事。也可以基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问题,这更加现实,也和社会结合的更加紧密。
日本电影风格对中国的影响
被誉为“新中国电影摇篮”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实际上是日本在伪满洲国时期建立的“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作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影制作企业,满映在日本战败后由
中共接收改组,并留用了一大批日本创作人员。根据资料显示,新中国初期的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有这些日本留用人员的参与,如观众所熟知的《白毛女》、《赵一曼》、《钢铁战士》、《中华女儿》等片是由岸芙美子、民野吉太郎等人参与完成电影剪辑;福岛宏、岸宽身、气贺靖吾等人分别参与了《民主东北》、《内蒙人民的胜利》、《六号门》、《卫国保家》等片的摄影,确立了外景实拍镜头比例大于摄影棚内拍摄的纪实风格;而纪录片《民主东北》则由日本人八木宽撰写剧本。
值得一提的是,化名为方明的日本人持永只仁还是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在长影期间先后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与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还作为骨干人员参与创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除制作了《小猫钓鱼》等新中国第一批动画片外,他还帮助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美术创作人员,像后来拍摄《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的王树忱、《小鲤鱼跳龙门》的导演何玉门等都在此期间受过熏陶。
超感人的电影
除政策宣传片外,满映在存续的八年间还拍摄了108部娱乐风格的故事片,这些带有浓烈日本风格的电影也训练出了一批深受日本电影观念影响的电影工作者。与受苏联现实主义影响较深的北影作品和深受好莱坞影响的上海电影不同,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日常
生活性与平民性(如《青松岭》),还有传奇性与像性(如《五朵金花》),而且重视叙事性音乐与插曲(如《冰山上的来客》)。
60年代初拍摄的著名悬念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更是因为充满歌舞情调与抒情民歌而被江青斥为“彻头彻尾的伪满电影翻版”。而该片的音乐作者,毕业于日本音乐学校的中国著名音乐家雷振邦因此获罪,直到结束后才得到平反。
70年代末,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日本电影,在整个80年代译制的455部国外电影中,日本电影数量达到70部,超过了美国电影,占总数量的15.3%。这些来自日本的电影以中国人从未见过的风格题材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如电影《望乡》不仅在北京票房超过350万,更因大胆的画面冲击了当时民众对于“性”和“身体”的观念。
这些电影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高仓健主演的电影《追捕》,它在北京上映时创造了高达 2700 万观众人次的奇迹,使得后来的国产侦破片都下意识地模仿《追捕》,如当时号称有过亿人次观看的国产电影《405谋杀案》,除情节相似外,连追捕逃犯的背景音乐都完全采用了《追捕》的配乐。
1949年之后到中日恢复邦交之前,中国鲜有反映日本普通人的影片出现,出现在电影里的人物基本都是侵华日军,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而《追捕》、《望乡》等引进日本商业电影第一次输入了日本人的正面形象,改变了中国人原先根深蒂固的“日本鬼子”印象。如《追捕》中高仓健扮演的检察官杜丘遭人诬陷,一边躲避警察追捕一边独立侦查罪犯,在此过程中塑造的刚毅硬汉形象令中国观众印象深刻,影片中墨镜加高领风衣的装扮也在中国街头风靡一时,连张艺谋也称自己当年模仿过偶像高仓健的形象。还有如同是高仓健主演的《远山的呼唤》是部讲述乡村小人物身处逆境仍然坚韧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年的各类电影杂志里有近40篇影评推介这部电影。
日本电影主要奖项
1、日本电影学院奖
日本电影学院奖(日本アカデミー赏)又称日本电影奥斯卡,1978年创立,由日本奥斯卡奖协会主办,是日本各大电影奖中唯一通过电视直播颁奖典礼的奖。设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外语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话题奖等奖项。
2、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日本电影蓝丝带奖是1950年创立的日本电影奖项,由东京七家主要体育报的电影负责记者组成的“东京电影记者会”主办,各奖项由《报知体育报》等这七家报社的电影记者共同评选。
3、日本报知电影奖
报知电影奖设立于1976年,是日本第一个由体育报社单独主办的电影奖,当时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为了让电影界再次恢复活力,电影记者们设立了这个奖项。该奖项获奖作品、演员及导演均有报社的电影记者和电影评论家等选拔决定。
4、日本电影旬报奖
《电影旬报》是1919年7月创刊的日本电影杂志,也是日本最古老的电影杂志,电影旬报奖就是该杂志主办的一个电影奖项,设立于1924年,最早以外国电影为选拔对象,由编辑投票选举“最佳艺术电影”和“最佳娱乐电影”,为了提高日本电影的水准,该奖项从1926年开始改为评选日本电影。
5、日本每日映画大奖
每日映画(毎日映画コンクール)于1946年创办,是由每日新闻社、体育日本报社等主办的电影奖项。从前一年的12月1日到这一年的11月30日之间公开上映的影片为每一年的每日映画的评选备选影片,以日本电影大奖为首,同时选出日本电影优秀奖、个人奖(包括导演奖、编剧奖、男/女主角奖、男/女配角奖、摄影奖、美术奖、音乐奖、录音奖、技术奖)、记录科教片奖、动画电影奖、スポニチグランプリ新人奖、大藤信郎奖、田中绢代奖、日本电影爱好者奖、外国最佳电影奖、外国电影爱好者奖各奖项。
6、日刊体育电影大奖
日刊体育电影大奖是日刊体育新闻社主办的一个日本电影奖项,选拔对象是在日本国内影院公映的优秀电影作品,该奖项设立于1988年,获奖名单每年11月末公布,颁奖典礼于12月底举行。
7、日本电影专业大奖
日本电影专业大奖是1991年设立的日本电影奖项,通称日专大奖,主办者是电影前夜公司的主办者大高宏雄,该奖项是日本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不是财团或非营利服务机构、而是个人主办的电影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