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世界2020/11
市县全频道
宣传笔记
近年来,安徽省和县融媒体中心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致力于打造本土本味的广播剧,先后出品了以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为原型的新闻广播剧《永不熄灭的烛光》、以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姜业兰为原型的广播剧《村路弯弯》以及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现实体裁微广播剧《生命的防护罩》。用文艺的形式弘扬时代先锋、传递社会正能量,用百姓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
广播剧创作流程解析
现实与历史并行丰富传播性。2019年度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安徽省和县卜陈中学退休教师叶连平的先进事迹十分感人,作为一家本土的广播电视媒体人,通过什么方式将先进人物的精神内涵表现出来,达到感染人、鼓舞人的目的,成为创作者重点思考的问题。2018年,在浙江省长兴县融媒集团学习的经历,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长兴广播2018年推出的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新闻广播剧《历史的回望》,采用的就是录音报道+广播剧的形式。长兴的学习,开阔了笔者视野,使笔者对通过采用新闻广播剧的形式展现叶连平这个先进典型有了一定的信心。知易行难,通过采风、写作、演绎、后期等一系列的创作流程,笔者感悟颇深。
为什么要阅兵新闻广播剧《永不熄灭的烛光》采用现实与历史双线并行的方式对主人公的故事进行了全方位展示,一条线是叶连平在“留守儿童之家”一天的教学生活,另一条线是叶连平一生的从教故事。两条线相辅相成,交替进行,由现在引出曾经,再由曾经回到现在。作品共分三集,设计了6段广播剧剧情。比如广播剧的第一集:从正在上课的叶老师佝偻的背影引出这是车祸后遗症,通过蒙太奇的手法由车祸引到剧情。一是住院,(叶老师在住院时与护士长的一段对话),从这段对话引到他放心不下的是孩子,过渡到叶连平的采访录音,为什么要这么拼,为什么这么爱孩子?从而引出他的回忆,进入到剧情。二是叶连平重新走上教师岗位时的情景。故事循序渐进,娓娓道来。
在该剧的叙事过程中,文字、剧情、采访录音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通过剧情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叶连平老师为乡村教育无私奉献、倾尽全力的崇高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作品播出后,网友纷纷
留言表示要向叶连平老师学习。
深挖戏剧冲突突出时代性。广播剧《村路弯弯》以中国好人、“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姜业兰为原型创作改编。作为本土媒体,如何运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宣传好当地这位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主创人员决定采用广播剧的形式将这一先进典型事迹展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呈现姜业兰的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根源,主创人员深入农村,与原型人物姜业兰、村党支部书记、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所思所想。丰富的生活细节,儿女孝顺、夫妻和睦等良好的家风,让姜业兰的善行义举有了思想根基,也使主创人员到了创作灵感。
《村路弯弯》以参加2019年国庆大阅兵为切入口,以追寻姜业兰为村里修路为主线,通过倒叙的手法,将改造危旧房、安装照明灯等故事情节穿插在修路过程中,由此构成全剧的结构主线和情节发展脉络。剧中通过对姜业兰母子、夫妻、亲戚、邻里等人物关系的描写,展现出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对家乡的热爱,对邻里乡亲深厚的感情。朴实的人物对白、温馨的生活气息、不忘初心的家国情怀、助人为乐好家风的传承体现在一幕幕剧情中,使作品呈现出浓厚的时代精神和满满的正能量。
《村路弯弯》在创作过程当中,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要求,注意加强戏剧冲突的设计,以及角心理转化的逻辑性。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创在采风中得知,姜业兰的修路经历并不是一番风顺的,也遇到了阻力,最后通过村“两委”做工作才得以顺利实施。为此,作品虚构了单身汉牛二
这个角,从一开始因为家里困难,对姜业兰修路的阻挠,到大家帮助他解决个人问题、说服他,使他从心底开始认同修路,到最后主动参加修路,在矛盾的化解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剧情悬念设计增加可听性。广播剧作为一门戏剧艺术,对故事情节、戏剧冲突、悬念设计有一定的要求,否则可听性会
打造本土好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
——
—安徽省和县融媒体中心广播剧创作浅析阴蒋俊玲
摘要:媒体人要学会讲故事,在融媒体时代,怎样才能做到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文章以安徽省和县融媒体中心三种不同类型广播剧创作为例,通过对广播剧创作过程的解析,讲述如何运用广播剧打造本土本味好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
关键词:广播剧本土创作心得
2020/11上
市县全频道
宣传笔记
大打折扣。微广播剧《生命的防护罩》正是抓住了悬念设计,让人“耳前一亮”。
该剧由本地2020年发生的一件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是交通劝导员老陈坚持原则,强制要求骑摩托车的小张佩戴安全头盔,随后小张发生车祸因为戴了头盔而保住性命,让小张对戴头盔这件事情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思想转变。作品短小精悍,寓教于乐,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宣传“一盔一带”的重要性。
作品以出车祸这一扣人心弦的情节为切入口,通过音乐、音效制造出紧张的氛围,给人带来听觉冲击。然后,再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小张的头盔是从哪来的;在出车祸前,小张和老陈在对待戴头盔这件事情上有什么冲突。剧情的悬念设计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增加了可听性,让人不由自主地想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最后恍然大悟。
运用声音元素紧扣合理性。广播剧作为声音的艺术,几部作品的语言、音乐、音效得到了合理运用。比如《生命的防护罩》的配音采用了本地方言,具有地域特点,耳熟能详的俗语让听众一听就懂,会心一笑。
在场景音效的运用中,为了真实再现剧中场景,在每部剧的创作过程中,都实地录制了大量的背景音效。比如在《永不熄灭的烛光》中,上学的场景中有老师的上课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医院的场景里有心电图声、换药打碎瓶子的声音、医院走廊由远及近的脚步声等等。不同的音效代表着不同的场景,这是声音独有的特质,可以使听众闻声入景、“声”临其境。
根据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剧情发展所需要的背景音乐,也能为剧情增。比如《村路弯弯》开场时,主人公姜业兰一边在田里干活一边哼唱《我和我的祖国》,村支书来通知她去北京观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仪式。在广播剧的结尾,姜业兰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大阅兵仪式,当众游行队伍伴随着《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响起时,作品逐渐从现场的歌唱切换到小提琴深沉舒缓的伴奏,即从“画内音乐”切换到“画外音乐”,通过音乐的无缝对接,使人物的情感自然过渡,推动剧情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语言、音乐、音效作为广播剧必不可少的声音元素,它们的合理有效运用,可以通过听觉这个感官带给人们想象的空间,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宣传效果。
在广播剧创作中要注意的问题
广播剧是一种独特的声音艺术形式,它的故事性强,便于传播,易于听众接受,一直以来深受听众喜爱。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及数字音频软件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媒体,特别是一些市、县媒体也开始尝试制作广播剧。作为主创人员,
笔者总结近几年的创作经验,认为有三点问题值得注意。
在新闻广播剧的创作过程中,要确保呈现的内容不能偏离新闻事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所有的创作必须满足以事实为依据这条红线。这是新闻广播剧与纯广播剧最大的区别。
无论是新闻广播剧还是纯广播剧都要符合“剧”的特征,必须具有故事性、艺术性。一听就能想象出结尾的故事,勾不起人们听下去的欲望。要善于运用戏剧冲突,在矛盾的化解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将故事讲好。此外,人物的塑造要有个性特征、符合人物身份,剧情设计要符合逻辑。
必要的人才支撑。与央广以及一些省台相比,县级台由于缺乏编剧、专业演员、配乐、音效、后期制作等专业人才,广播剧的制作略显稚嫩。种种内外因素的限制,使广播剧在县级台难以得到广泛运用。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笔者认为微剧成本小,操作难度低,在讲述小故事、小寓言上有优势,县级台可以进行大胆尝试。
结语
近三年来,和县融媒体中心立足本土人文,深挖百姓身边故事,创作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广播剧,在展示时代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品在和县融媒体中心广播频率、和县广播电视台、和县人民政府、今日和县App 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推出后,引起广大听众和网友的强烈反响,单条新媒体点击率近5000次。
2020年是新中国广播剧诞生70周年,无论媒介传播技术如何变幻,广播剧依然犹如一棵常青树,“声”机勃勃、“声”生不息。广播人应紧扣时代脉搏,“剧”往开来,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耕生活的土壤,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广播剧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作者单位:和县融媒体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高岩.用最适合的方式讲述最有吸引力的故事———当新闻遇到广播剧[J].中国广播,2017,(03):41-43.
[3]张利.“新闻+广播剧”:以跨界融合推动双向创新———兼评纪实性广播剧《好大一棵樟子松》的新闻叙事[J].中国广播,2018,(1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