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姜嘉锵的歌曲
他曾以一首民族风浓郁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唱响大江南北,让亿万听众记住了他的名字。他将古典诗词在音乐领域发扬光大,代表作《枫桥夜泊》等家喻户晓。“新中国十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唱演员”“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都是他;
他的歌声让世界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竖起大拇指:“真有中国味道!”西班牙歌唱家多明戈更是亲热地搂住其肩膀,连连称赞:“中华民族声乐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打开了歌唱新境界。”著名音乐学家田青给予其“一人千腔”的极高评价;
他,就是温籍著名歌唱家姜嘉锵。
十二生肖排序入秋的北京,已有丝丝寒意,记者来到姜嘉锵家中,刚一进门,就听到了温暖、熟悉的乡音,“温州人吧?”
目前这位温文儒雅的老人,面红润,声音洪钟,从容不迫。说到兴趣,他还不忘唱首歌,诗词歌赋得心应手。身旁的妻子金嘉琴静静地听着,眼里不时流露出爱意和敬佩。
现年83岁高龄的姜嘉锵,对歌唱艺术的追求从未间断,舞台上、院校里,依旧有他忙碌的身影。前段时间,他应邀担任中国声乐艺术节专家委员会名誉主席,即席讲话时念念不忘——“中国声乐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唱出中国人自己的美。”
这些年,热衷公益演出的姜嘉锵辗转各地,分享自己的所得,他满怀深情地说:“我这一生,都在探索中国声乐艺术,为创立中国声乐学派做出尝试性实践,我们中国人要到自己文化的根,让全世界都认可中国歌曲,这种认可并不是对于文化特的猎奇,而是真心佩服我们继承了传统!”
兼职在家可做“家乡繁盛的民间音乐是我最初的音乐启蒙”
韩红年轻时照片“能有今天的一点作为,离不开家乡的养育。”
刚一落座,姜嘉锵便骄傲地自报家门,“我生长在瑞安,是家乡繁盛的民间音乐让我得到了最初的音乐启蒙。”他坦言,自己没受过专业的系统训练,是靠自学摸索而成。童年里此起彼伏的温州童谣、山歌、鼓词、渔歌乃至叫卖声,与家乡的人文山水共同滋养着他的成长,家乡文化对他影响至深。
小时候,姜嘉锵家住瑞安城关。祖父姜之楣,好读书,善书画,清末官至金陵卫戍副司令,有《姜芷叔先生诗集》存世,其耕读传家的理念对后嗣影响深远。4岁,别人还在牙牙学语的年纪,姜嘉锵就跟在姑父项吾田(瑞安先哲项湘藻后代)身后学念《千家诗》,而且用瑞安方言吟唱得有板有眼,摇头晃脑自得其乐。
那时的姜嘉锵,喜欢听歌,只要街上有唱莲花落、道情卖艺的,他就从街这头跟到那头,忘了吃饭时间。曲调悠扬的鼓词、商贩们的吆喝声,在他听来都是悦耳的“街头音乐”。
上了小学,姜嘉锵就会唱不少歌了。老师教的,他一听就会,还在温州大大小小的舞台登台演出,崭露头角成为当地的“歌唱新星”。
从温州中学毕业后,姜嘉锵被保送到杭州化工学校(浙江工业大学前身),热爱歌唱的他当上了学生会的文艺部长。“当时我唱歌,还有一种民族感情在,许多抗日、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歌曲带给我慷慨激昂的力量。”
1954年毕业后,姜嘉锵被分配到大连化工厂担任助理工程师。别人下班都去玩了,他却站在宿舍阳台上唱着想家的歌词,总是泪流满面。乐华七子yl是谁
在这个国家最大的化工厂,姜嘉锵是重点培养对象。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别人眼中的金饭碗。
1956年10月2日,《旅大日报》上一则中央歌舞团的招生信息带走了姜嘉锵滚烫的心。他拿着软磨硬泡才从单位开出的介绍信,直奔考场……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激动得一夜未眠:“从来不敢奢望的梦想居然要实现了!”
去年,姜嘉锵受邀录制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音乐人生》,他回到家乡,走街串巷,坐在儿时常玩的大榕树下,操着一口标准的瑞安方言,和邻里们话家常。谁能想得到,当年的幼童,因为单纯对音乐的喜爱和模仿,与中国声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还成为一代名家。
这些年,姜嘉锵坚持演出,上到国家大剧院,下到贫困山区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他的舞台。前不久,他还专程回到瑞安举行了自己的中国古典诗词演唱会。现场,他再次以“瑞安人”的身份亮相:“故乡永远是我的根!”
“遍访名师,十八般武艺样样学,唱歌也是唱文化”
《温州民间音乐考》《查阜西琴学文萃》《纳兰词笺注》……姜嘉锵的书柜里,整齐摆放
着上千册书籍,他对民乐、诗词的钻研,可见一斑。
“中国应创立自己的声乐学派,让中国声乐艺术立于世界。”
对于上世纪50年代声乐界的“洋土之争”, 姜嘉锵主张一定要把本民族的审美取向、艺术追求体现在歌唱中,不管是西洋唱法还是民族唱法,把中国歌曲唱好了,就是中国唱法。
初入行的姜嘉锵敏而好学,踏上了孜孜以求的艺术苦旅。他觉得中西方的发音方法和声韵规律差别很大,要想唱出地道的中国好声音,首先得研究普通话,甚至是各地方言的发音,而最重要的是要立足于本国的文化之根,“唱歌也是唱文化!”为此,他遍访名师,十八般武艺样样学——
上世纪50年代,跟随古琴大师查阜西学唱琴歌《苏武思君》,渐渐思路大开:中国民歌和中国古典诗词的吟唱存在着一种天然且必然的联系,两者都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明……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下一句上世纪60年代,走南闯北,四处采风,向昆曲专家傅雪漪学唱《九宫大成》中的《大江东去》,学习了青海花儿、四川民歌、内蒙长调以及二人转、京韵大鼓等等民歌和地方曲艺,还在浙江婺剧团呆了一年,跟着老艺人吊嗓子、练功夫。半年后,就在《朝阳沟》中
出演男一号,以惟妙惟肖的“金华腔”博得了戏迷们的喝彩。
1965年,姜嘉锵和一批文艺工作者被周恩来总理派去参加抗美援越的文化工作队,经常一天演出七八场,持续两个小时。在一年的前线生活中,我得到了艰苦的磨练。
时期,团员们都被下放到农村种水稻,耽搁了不少“业务”,但姜嘉锵每天坚持练声,一点没耽误。后来,以尖子演员的身份借调到中央芭蕾舞团。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央芭蕾舞团为他演《白毛女》,剧中的“杨白劳”便是他唱的。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常跟随岳父——京剧研究大师金宗鼐去拜访国学大师启功,聆听古典诗歌音韵知识,学习吟诵古诗词,还拜访“一代词宗”夏承焘,向语言学家郑张尚芳请教古汉语。甚至,拜妻子金家勤为“师”,为的是能时时纠正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
谢园老婆邱悦个人资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