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黄梅戏;黄梅戏传播;区域文化
黄梅戏,又名采茶调、怀腔、徽戏、二高腔、汉剧等,与京剧、豫剧、评剧、越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并于 2006 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曲调柔和优美、清新亮丽,表演形式生动活拨,没有严格的表演程式,有“中国乡村音乐的美誉”。[1]
黄梅戏自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三次大的繁荣景象,逐渐成为安庆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名片。进入21世纪后,虽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黄梅戏有了再次发展,但由于剧本创新不足、传播渠道单一、人才缺失、受众老龄化等原因,黄梅戏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发展缓慢而曲折。
(一)报道数量
笔者在《安庆日报》数字版中以“黄梅戏”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 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相关报道共3132篇(2012年之前完整的报道已无法收集)。其中,2012年500
篇、2013年432篇、2014年390篇、2015年556篇、2016年392篇、2017年400篇、2018年462篇,每年的报道基本稳定在400篇左右。基于此数据估算得出《安庆日报》平均每天有1.225篇报道中提及“黄梅戏”,《安庆日报》对黄梅戏相关主题的重视可见一斑。而《安庆日报》为中共安庆市委机关报,也可见安庆市对黄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照。
(二)报纸版面
《安庆日报》的版面顺序大致为:头版、要闻、时事(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县市区新闻、视点、民生、文化(副刊)等。因版面时常有调整,仅头版和要闻为固定的两个版面,因此同一类型(新闻价值)的新闻可能会在不同時间置于不同位置。有168篇关于黄梅戏的报道主要分布在头版、要闻版和文化版中,其中头版56篇,要闻版48篇,文化版37篇,除政府部门对黄梅戏的发展规划和获奖类新闻外近年来有向文化版固定的趋势。
在新闻版面的整体分布中,有关黄梅戏的新闻在头版和要闻版合计占比超过六成。头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闻版也承载着仅次于头版的份量,可见《安庆日报》对黄梅戏相关报道的重视。
黄梅戏演员吴琼丈夫(三)新闻体裁
在168篇文本中,新闻报道155篇,新闻评论4篇,副刊体裁9篇,新闻报道占比超九成。进一步将新闻报道细分为消息、通讯和专访,消息占比最多,达到了60%。在这其中,短消息占比超八成,对黄梅戏的报道大多为不超过300字的短消息。近一半的消息报道中仅简单交代了新闻的五要素:When(何时)、 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如2015年3月2日刊发的《黄梅戏里知环保》仅114字,介绍在黄梅戏进校园活动中,怀宁县师生自编自演了含有环境保护因素的黄梅戏,而黄梅戏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的环保意义都未涉及。
(四)报道主题
笔者通过梳理选取的168篇报道,归纳总结并细化出12个方面的报道主题,分别为(黄梅戏)规划发展、节日活动、新戏演出、参赛获奖、黄梅戏教育、演员介绍、送戏下乡和下部队、对外交流、科普、戏迷、戏团和其他,主要分为四个大类和七个小类。四个大类依次是(黄梅戏)规划发展、节日活动、新戏演出以及黄梅戏教育。黄梅戏的规划发展类报道35篇,主要体现在每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对有关黄梅戏发展的提案和(安庆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以及日常的工作规划上;节日活动类报道35篇,主要为每三年举办一次的中国(安庆)黄梅
戏艺术节和每年十一期间的黄梅戏展演周两大常规类活动以及戏曲演唱会、戏迷联谊、再芬戏友会等小型活动;新戏演出和黄梅戏教育方面,近年来一系列的黄梅戏进校园活动和多本黄梅戏教材的出版也显示出了安庆市政府部门将黄梅戏教育摆在了较高的位置。
在七个小类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送戏下乡下部队和对外交流。近年来,送戏下乡逐渐成为了一种特活动,如《每年100场戏送给农民看》和《潜山:送戏下乡乐乡民》分别讲述了民间戏团自发组织的公益类送戏活动和潜山县政府发起的文化惠民工程。而《慰问抗洪部队演出活动举行》中讲述了操基云和他的搭档为抗洪战士表演了黄梅折子戏《王小六打豆腐》,缓解了官兵们的疲惫、振奋了军心。在对外交流方面,安庆黄梅戏剧院的演员们赴新加坡、朝鲜、韩国、美国等多个国家访演交流。截至2018年10月,安庆市黄梅戏演出国家已达5个,黄梅戏“走出去”步伐也进一步加快。[2]
(一)传播主体:名伶砥砺前行,新秀踽踽难起
学者陈继华认为,黄梅戏演出传播本质上是一种体传播活动。这种体活动的传播主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演出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二是舞台演出的主体。[3]由于观众直观面对的主体是黄梅戏演员,对演出的评价也主要基于幕前表演的黄梅戏演员,因此笔者主
要探讨黄梅戏演员这个体。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五朵金花”(马兰、吴琼、吴亚玲、杨俊、袁玫)、韩再芬、黄新德、陈晓芳等演员凭借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演技享誉海内外。1987年后黄梅戏衰落的迹象初露端倪,如今“五朵金花”只剩吴亚玲还坚守在舞台之上。[4]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老一辈优秀的国宝级黄梅戏演员还在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砥砺前行着。2017年3月7日至11日,由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领衔主演的《徽州女人》和《女驸马》两部经典黄梅大戏作为第二届国家大剧院黄梅戏艺术周的压轴大戏献演北京。[5] 既往仍需开来,老一辈出的黄梅戏艺术家打下的“江山”需要一代代的黄梅戏新秀继承和发扬。2017年4月7日,因在黄梅戏《大清名相》中成功塑造了张庭玉一角,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青年演员马丁荣获第二十七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提名奖。[6]近年来,郑玉兰、周莉、马丁等黄梅戏新星相继崛起,但却没能出现类似于马兰、吴琼等全国皆知的名演员。
(二)传播内容:“旧壶装新酒”兼具现代新剧
目前,黄梅戏剧本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由《女驸马》《天仙配》《梁祝》等经典剧目或文学作品改编而成,如2012年3月17日在黄梅戏艺术中心上演的《浮生六记》即为
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改编而成;第二类是从现代背景出发创作的新剧,如《悔不当初》(2015)、《青山鉴》(2017年)、《一代名相》(2018年)等。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悔不当初》和《一代名相》都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主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黄梅戏虽然是相对年轻的剧种,但黄梅戏的音乐节奏偏慢,音乐模式较古老,音乐元素也比较落后,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年轻人所追求的快节奏感、情趣化、抒情化、多元化、新颖化的视觉感和听觉感,并且黄梅戏的题材相比于现代流行文化来说比较古老。[7]近年来,虽不乏有新戏问世,但题材过于严肃而缺乏趣味性,无法对年轻人形成吸引力。
(三)传播路径:以“我”为主,辐射海外
当前,黄梅戏的表演舞台主要在安庆市本土,且黄梅戏传承的深度和广度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其中,黄梅戏的演出和传承以宿松县、怀宁县、望江县、岳西县和桐城市这五个地区为主(均为黄梅戏发源地),迎江区、大观区和宜秀区因安庆市政府的大力推行和相关的政策支持近年来也成为黄梅戏的主要传承地,太湖县和潜山县次之。除安庆市外,安徽省其他各地因地缘优势和文化的接近性也为黄梅戏的重要传承区域。在《安庆日报》报道中,合
肥市“出镜”率相对较高,这与合肥作为省会的地位以及安徽省政府对黄梅戏传承的高度重视分不开。放眼全国,仍然有很多地方可见黄梅戏的演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台湾、内蒙古、香港……或作为戏剧节、文化节等活动的特邀表演节目,或作为区域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或作为获奖剧目的特殊表演,黄梅戏向祖国各地的观众展现了宜城(古安庆名)文化的独特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开始向海外传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梅戏访演团首次到访越南、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到访德国、瑞士、英国等欧洲国家,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逐渐到访。当下,安徽省政府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多种途径加强黄梅戏的丝路传播,以“艺术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深入开展与丝路国家的交流合作,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8]虽然“走出去”战略有一定成效,但黄梅戏的传播区域较为局限,未在海外传播中形成系统与规模。
(四)传播模式:“黄梅戏+经济”与“黄梅戏+政治”并行
近年来,安庆市各地区尝试将黄梅戏的传承与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相勾连,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区域特。《望江县四结合推进廉政文化建设》[9]一文中提到:“依托黄梅戏之乡
、民间艺术之乡的优势,充分挖掘黄梅戏、望江挑花等本土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创作编排了《雷池清波》《一文錢》等廉政题材黄梅戏,并利用送戏下乡将演出送到众家门口。”《宜秀区以黄梅戏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品位》中也提到:“这个村(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将黄梅戏文化纳入到乡村旅游当中,在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建立起了黄梅戏大看台,定期上演黄梅折子戏,让游客们在欣赏到美丽田园风光的同时,感受着黄梅戏曲带来的别样风味。”[10]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与旅游的合作,不仅能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还能促进戏剧本身的发展与传播,达到和谐共赢。[11]而将法治精神和德治精神与黄梅戏相融,可使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舞台表现出来,从而实现戏曲独有的“高台教化”功能。[12]“黄梅戏+经济”和“黄梅戏+政治”这两种传播模式的探索,不仅有益于黄梅戏的传承,更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稳定。
纵观黄梅戏的传播,从传播主体上看,深受观众喜爱的黄梅戏演员还是老一辈黄梅戏表演艺术家,近几年并未出现有重大影响力的黄梅戏新秀;从传播内容上看,剧本多为经典剧目和文学作品的改编,创新性不足,且无法吸引年轻受众;在传播路径上,虽然安庆黄梅戏剧团多次去海外访演,但并未突出自身的品牌特也未形成一定规模;传播模式上,近几年安庆各
地开始探索“黄梅戏+经济”和“黄梅戏+政治”这两种新的传播模式,虽初见成效但仍处于各自搭台唱戏的小规模探索阶段。窥一斑而知全豹,黄梅戏的辉煌、没落和缓慢发展的历程对其他地区的区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着一定的借鉴启示意义。而黄梅戏能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需要政府和优秀的黄梅戏演员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