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梅戏历史的研究与思考
作者:张遵道黄梅戏演员吴琼丈夫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01期
作者:张遵道黄梅戏演员吴琼丈夫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01期
摘 要: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诚如清代戏曲理论家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所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种类很多,流传至今据统计尚有360余种。作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在百姓劳动生活和歌唱娱乐中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崭露头角,8次获中国戏曲最高奖项“梅花奖”,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垒起了一座光耀梨园乡里的艺术高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介绍了传统黄梅戏的声源、兴起与鼎盛以及现代黄梅戏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黄梅戏;起源;兴起;鼎盛;挑战
1 传统黄梅戏的起源、兴起与鼎盛
关于传统黄梅戏的起源兴起,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清乾隆年间,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怀宁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采用安庆方言演唱说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
新的剧种,时称黄梅调、黄梅戏,如同西皮二黄合流产生京剧一般。传统黄梅戏的题材风格,按一位川剧现代掌门人的风趣比喻:京剧是帝王将相,越剧是才子佳人,那么黄梅戏就是芸芸草根众生。青青的草根性就是传统黄梅戏的基本风格,也是最贴近中国近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生活的一个艺术样式。
传统黄梅戏的主要特点从比较的角度看:
第一,在声腔方面,如果说假声小嗓、考究难学是京剧声腔的一大特,那么黄梅戏声腔就显得淳朴清新、细腻明快,特别是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学唱,受普通百姓欢迎。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系有花腔、彩腔、主调。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彩。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的常用唱腔,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重要的唱腔,曲调庄重严肃、优美大方。
第二,在音乐方面,早期黄梅戏无音乐伴奏,后来采用堂鼓、钹、锣等打击乐,同时伴以人员帮腔,即所谓“三打七唱”。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的音乐伴奏体系。
第三,在表演方面,京剧是程式化、脸谱化,黄梅戏则是载歌载舞、活泼自然、质朴细腻。黄梅戏角行当早期有“七忙八不忙”之说,有“二小戏”“三小戏”模式。后期正旦、老生、老丑的借鉴产生,突破了小丑、小生、小旦“三小戏”格局,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角多了,但限制却不很严格,虽有分工亦可兼扮。
第四,在早期剧作方面,有流传保存至今的经典剧目“36大戏”“72小戏”,它们多为反映社会底层尤其是农村草根众生“荤素”交杂的生活追求和喜怒哀乐。
传统黄梅戏经历了起源流传、形成发展、严凤英时代三个历史阶段。1954年,《天仙配》在上海参加中国华东地区戏曲文艺汇演,获演出、音乐四个一等奖项,严凤英、王少舫、潘瑕丽获演员一等奖,赢了个大满贯。以此为标志,传统黄梅戏从民间小戏走进全国五大剧种行列,迎来了高峰鼎盛时期,即严凤英时代。这一时期,黄梅戏的演出从县乡、从安庆地区走向中国的大江南北,涌现出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七仙女”、王少舫等一大批优秀演员,涌现出《天仙配》《女驸马》《小店春早》等一大批优秀的创作改编剧目和剧作家(如班友舒、汪自毅、金枝、陆洪菲等),成立了黄梅戏创作研究室、黄梅戏研究所、黄梅戏艺术学校,加强了黄梅戏的创作研究、一般人才和尖子人才的培养。那个时期安庆戏校培养的
学员大多唱腔纯正、基本功扎实、身上有戏、有板有眼,其中很大一部分毕业后留在安庆黄梅戏剧团、“青年队”,黄梅戏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很多人后来还成为黄梅戏事业发展的领头人和中坚力量,如刘广慧、丁同、杨长江等。与此同时,严凤英、王少舫(京剧出身)等还对黄梅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其一,借鉴增加了新的角种类;其二,唱腔道白讲究吐字,有普通话、京腔趋势,如《天仙配》中的唱词“你我都是苦根生”的“都”字,安庆话念“dou”,而严凤英唱成普通话“du”,就是典型一例;其三,新一代黄梅戏演员不仅要学习黄梅戏,还要学习吸收其他艺术样式的精华,尤其是京剧的程式化,每天坚持吊嗓、压腿、下腰、跟头、走台、捞相等基本形体课目的严格训练,黄梅戏程式化趋势明显起来;其四,黄梅戏乐队掺加了一些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器,建立了总谱和指挥制,成为黄梅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五,黄梅戏音乐创作和研究有很大建树。那个时期有影响的黄梅戏剧目如《孟姜女》《天仙配》《女驸马》《槐荫树》《红霞万朵》等,大多是时白林先生作曲兼指挥。正是由于他的创作建树,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传统黄梅戏的演出与发展才得以获得很大成功。时白林先生后来也由此获得“戏剧音乐终身成就奖”,成为一个几与严风英比肩的有影响的社会人物。曾有一位安徽省领导高度地称赞他“黄梅戏成就了时白林,时白林创造了黄梅戏”。
2 现代黄梅戏的崛起与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传统黄梅戏进入了后严凤英时代,即现代黄梅戏发展时期,也就是黄梅戏发展的第四个阶。
这个阶段的黄梅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一,唱腔方面,黄梅戏乡土气息弱化,但更好听了。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南北分流趋势,用心比较便可听出合肥唱腔大气而有歌化倾向,安庆唱腔清新流畅,基本保留了传统黄梅戏的声腔韵味。第二,又涌现了一大批有实力的黄梅戏明星。有合肥的马兰、吴琼、吴亚玲等“五朵金花”;有安庆的韩再芬、郭霄珍、熊成龙等。第三,演出与作品现代化、多样化。黄梅戏除坚守传统舞台外,还走上了现代科技所搭建的高端舞台。他们与影视、网络、卡拉ok结合,创作推出了很多影视网碟作品,韩再芬、马兰、黄新德等一大批演员也因此成为黄梅戏影视剧三栖艺术明星。“树上鸟儿成双对”得以被全世界演唱,走红大江南北;“我为李郎离家园”被十几亿人演唱,家喻户晓。第四,题材风格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题材的创作和移植。新编剧《熊成基》《徽州女人》《六尺巷》获奖,让人看到黄梅戏的新尝试和希望。第五,高端走红,社会影响更大了。马兰、韩再芬多次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或全国政协委员,并成为国家一级演员、黄梅戏艺术传承人。以16岁年
龄主演16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娇》一举成名走红的韩再芬,更是以其俏丽的扮相、婉转的嗓音、细腻的表演在各种舞台上塑造了许多婀娜多姿、光彩照人的黄梅戏艺术形象,受到社会的看重和广大戏民的喜爱。她担任了全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一大串社会职务,获得了一系列褒誉大奖,还应邀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访问交流录音录像,以作该馆的重要收藏(此前只有京剧大师梅兰芳有此殊誉)。第六,寻求并扩大新兴演出市场,并在影视传媒、文化交流、“春晚”等节日庆典晚会上表现红火。
但是,这个阶段黄梅戏也面临着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带来的新课题、新考验:
其一,黄梅戏“土壤”与“人民性”的考验。深入一点说,黄梅戏是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百姓文化生活的基本选择之一。而当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城镇化建设也已约达58%强,时代社会已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以传统戏曲的不变形式和题材来表现今天的生活志趣,赢得广大观众还需要不断的创新磨合;此外,今天的社会主体在文化素质、欣赏水平和角度与传统戏曲艺术创造有差异,导致黄梅戏的人民性受到时代的考验。
其二,多元化的竞争与挑战。各种现代高新科技传媒的出现以及传统艺术样式与它们的
结合,产生了很多新的文化娱乐样式,既提高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水平,也导致多元化的竞争日益扩大和加深。黄梅戏在市场份额竞争中受到的压力也愈来愈大,似有白居易那“古乐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的态势。
面对当今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课题与挑战,在国家层面上:国务院2006年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确立了黄梅戏艺术传承人,制定并实施了有关的发展保护措施;在地方党委政府层面上,安庆市委市政府、市文广新局加大了对传统戏曲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刀阔斧地对已有文艺团体的体制、建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韩再芬为院长的“再芬黄梅戏艺术剧院”、黄梅戏艺术中心剧场,打破铁饭碗和“等靠要”,培育票友“土壤”和园地,一切为了发展;自2002年起,安庆市委市政府还每隔两年举办一次“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经贸洽谈、黄梅唱戏。那一台台的精品戏曲演出吸引了海内外文化经贸宾客云至,有力地促进了安庆经济的发展,更是促进了安庆黄梅戏艺术事业的繁荣进步,为黄梅戏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空间活力。
最后,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祝愿中国黄梅戏策马“扬弃”,再创时代辉煌;祝愿新一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顺利成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