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度绩效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2.01.14
【字 号】
【施行日期】2022.01.14
怎么预约做核酸检测?【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其他规定
正文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度绩效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一、总体情况
  2021年,市卫生健康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特别是对卫生健康工作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首都功能定位和健康北京建设,认真谋划“十四五”工作,以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为重点,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努力为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卫生健康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1项市级绩效任务全部完成,300件建议提案全部办理完毕,968件专项督查件全部落实。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强化责任担当,全面高效履职
  1.切实增强政治自觉,全力做好“两件大事”服务保障
  把庆祝活动保障工作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在首都卫生健康系统的生动实践,统筹央属、市属和部队精干医疗卫生力量全力做好保障。及时分析研判疫情防控和医疗保障形势,反复完善
总体方案和各专项方案,全面开展演练和实战检验。针对庆祝大会、文艺演出人员及场景分别制定疫情防控指引,做到精准防控。开发健康监测小程序,在线申报个人健康状况及核酸检测情况,确保人员健康安全。参加庆祝大会和文艺演出人员全部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庆祝大会和文艺演出核酸检测37.1万人次,结果均为阴性。庆祝大会和文艺演出期间,共安排医疗防疫保障人员2222人,保障车203辆,全过程未出现医疗意外情况,得到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按照“如期、安全”办赛要求,全面做好冬奥医疗防疫保障。成立医疗防疫工作指挥调度中心,制定决战决胜关键时期32项重点任务。协同冬奥组委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总体指导意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指引》等指导性文件。从17家定点医院选拔1323名医疗骨干作为场馆医疗保障人员,配备场馆救护车74辆;定点医院“一院一策”制定医疗保障方案,优化就诊流线;高标准开展奥运村综合诊所建设,建立赛时与周边省市调血机制,做好稀有血型储备。精准帮扶提升延庆、张家口赛区赛时保障能力,延庆医院建成成为三级综合医院,冬奥医疗保障中心正式启用。北京15家医疗卫生机构对张家口市16家机构实施53项帮扶措施。选拔105名公共卫生骨干派驻场馆,抽选400余名公共卫生保障人员和800余名医护人员对60家签约酒店实施定点保障。指导各场馆细化测试赛和闭环管理疫情防控方案、预案,做
到“一馆一策”“一场一策”“一店一策”,顺利完成了2021年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雪上项目、冰上项目测试、国际测试赛及训练活动保障任务。
  2.以首都安全为底线,统筹做好疫情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防控、有效救治,按照“三抢”要求,迅速控制顺义、大兴、昌平局部聚集性疫情。综合运用生物和大数据技术,13天内查明输入新冠病毒。持续跟踪研判境内外疫情趋势,及时提出防控措施建议,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充实医疗救治专家组和危重患者救治专家组,全力做好患者救治,中医参与率近100%。完善高风险地区来京就诊患者和入境人员闭环管理,持续加强预检分诊和院感防控。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修订完善农村地区、餐饮行业等47个防控指引,做好社会面防控技术支持。全力推进疫苗接种,截至12月31日,全市累计接种5677.91万剂、2244.17万人,全程接种2167.76万人,加强免疫接种1276.6万人,疫苗接种工作平稳、安全、高效、有序,相关经验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推广。
  3.以系统治理为原则,着力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制定实施2021年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实施42项重点任务,公共卫生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街道、乡镇公共卫生工作力量得到加强。制发重大传染病风险监测技术工作指引,持续加强多点触发传染病预警机制建设。在地坛医院启动设立北京市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快速监测联防联控平台建成投用。全市日最大单样本核酸检测能力达156.3万份,负压病房增加至1420间、负压救护车增加到197辆。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建设改造,已验收合格开诊88家,实现发热患者就诊救治全流程闭环管理。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着力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组织修订《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21年修订版)》,成功举办京津冀卫生应急联合演练,全市各区及相关单位共开展卫生应急演练1851次,参与演练3.5万人次,共计编制、修订预案1435部。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急救呼叫号码统一为“120”,全市急救统一调度,急救呼叫满足率提高到97%以上,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左右。全市已按规划建设344个院前急救设施,超出本年度建设任务19个。联合印发《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2021年底前已实现全市大中小学校、地铁既有全路网408座车站、6个火车站区AED配置全覆盖;持续推进社会急救知识培训,全年共开展线下公众急救培训21万人次,线上急救培训专题课程覆盖396万人次。公
共卫生人才首次入选“北京学者”。开展首批公共卫生专业博士定向培养遴选招生,启动首发科研专项公共卫生项目,完成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之间医防融合培训400人次。配合完成编制首都防疫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启动推进医用织物洗涤场所规划建设研究论证工作,公立医疗机构防护物资储备达45天。
  4.以服务“四个中心”为目标,积极融入构建首都新发展格局
  科学谋划“十四五”工作,印发实施《“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北京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0年-2035年)》,紧扣“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卫生健康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作用,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有序推进医疗卫生资源疏解,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正式运行,友谊医院顺义院区、朝阳医院东院外装亮相,首儿所通州院区、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实现开工建设。推进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和“回天有我”报到服务工作,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清华长庚医院,通过专家下沉、义诊、培训、双向转诊等形式,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完成积水潭医院新北楼拆除,恢复“银锭观山”景观视廊。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管委会续签了《支持雄安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深入开展支持帮扶工作,支持雄安新区“交钥匙”援建医院项目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京张、京唐、京廊、京承等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合作深入推进;签署了《关于支持廊坊北三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合作框架协议》,组织友谊医院、安贞医院等市属医疗机构持续帮助廊坊北三县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京津冀地区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总数达到485家,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结果机构达到239家,提升三地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加强医学科技协同创新,持续提升国际医疗服务能力。首批研究型病房研究型床位总数达到1704张,第二批10家研究型病房已启动建设,研究型医院建设有序推进。积极融入“两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北京市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方案》,确定8家试点医院和10项重点任务。以中日友好医院为牵头单位,建立国际医疗联合体,在朝阳区构建国际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昌平区生命科学园高博医院已获医疗机构设置批准书,国际医院项目有序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公立医院国际部和优质社会办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国际医疗服务格局,面向外籍患者提供特医疗服务,国际医疗服务环境持续优化。
  做好对口支援,促进医疗资源公平可及。加强东西部协作和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全系统共有任轶等57名个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等22家单位获得国家级、市级脱贫攻坚表彰。启动第二阶段凉山州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攻坚行动,派出第一期6名专家赴当地帮扶。北京高原适应研究康复中心正式挂牌运营。
  5.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东城、西城、怀柔、平谷4个区试点健康联合体建设,探索贯通医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健康北京建设路径。开展智慧药学服务试点和处方前置审核试点,进一步规范用药服务。规范调整影像、临床物理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推进公立医疗机构商业保险实时结算。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落地地坛医院,国家神经疾病中心落地天坛医院和宣武医院。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初步搭建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全市建成互联网医院32家,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达131家。加强智慧医疗健康顶层设计,制定北京智慧医疗健康实施方案,完成居民个人健康记录、出生“一件事”、互联网医院跨院复诊、商保快赔、科研平台、医院安全保卫等6个重点场景验证。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持续开展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四大工程”。
  6.以人民满意为主抓手,不断提升众就医获得感
  成立“接诉即办”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调度,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考评监督体系,紧扣“每月一题”两个主题,着力解决医院医疗服务不够精准到位和社区医院医疗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坚持为众办实事,实施20项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非急诊全面预约就诊和实名制就诊,全部三级医院提供分时预约挂号精确到30分钟内服务,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立老年人无健康码就诊通道,三级医院全部建立临床营养服务制度、开展医学人文培训。通过调整上下午号源比例、加强院内停车管理,推进智能收费和停车引导系统建设,综合治理医院周边交通拥堵。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确定医务社工试点单位134家,培育医务社工项目30个,协助患者和家属解决因疾病导致的心理焦虑、经济压力和社会问题。全面开展医疗质量控制行动,包括40家市级医疗质控中心的市、区、医疗机构三级质控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大力推进分级诊疗,96家医联体核心医院、医联体三级医院(院区)与基层预约转诊平台对接并投放号源。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工新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8个发热筛查哨点,大力推进“一村一室”建设,650个无医疗机构的行政村全部建成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公开招聘、上级派驻、定向培养、退休返聘等方式推动补齐村级医务人员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