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糖尿病基层中医药防治管理要求、糖尿病筛查评估和诊断、生活方式预防与调护、糖尿病常见危险因素的中医预防、糖尿病常见症状、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二级和县域医院的中医药医务人员。全科医师、西学中等医护人员等也可参考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营养师报考条件2021最新规定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57-2021 中医病证分类代码
GB/T 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GB/T 16751.2-2021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2部分:证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 年)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
3 术语和定义
GB/T 15657-2021、GB/T 16751.1-1997、GB/T 16751.2-20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消渴(ICD-11 编码 SD71) xiaoke disease
泛指因恣食肥甘,或情志过极,房事不节,或温热邪伤,或滥服金石药物等,致使胃热液涸,或肺热化燥、心火偏盛、肾阴受灼,致使气化失常,津液精微不约而下泄等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3.2
糖尿病(ICD-11 编码 L2-5A1) diabetes mellitus;DM
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注:中医学中糖尿病属“消渴”症范畴。
4 基层中医药防治管理要求
4.1 管理团队
按照《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年)要求,鼓励中医师加入管理团队,负责中医药干预和中医生活方式指导[2]。
4.2 中医药物配置
4.2.1 基层常用中成药:参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结合循证证据和指南推荐。
4.2.2 常用中药饮片:有条件的单位,可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配置。
4.3 基本设备配置
除常规血糖仪、血压计等基本设备配置外,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根据临床需求和中医适宜技术开展情况,配置针灸针具、电针、熏洗设备、耳穴探针和康复等中医设备,参见附录A。
4.4 诊疗模式
多学科、跨专业、团队式的服务,成为糖尿病诊疗和管理模式的趋势。基于慢性病的分级诊疗和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各地创造出多种糖尿病诊疗和管理模式。如上海“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管理模式、厦门“三师共管”模式、南京社区医生糖尿病管理培训一体化模式等[3-5]。各地区可结合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模式。
在“三师共管”模式中,中医师与內分泌糖尿病专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照护师)等组成多学科照护团队,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将中医药有机融合到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中,发挥中医治末病、体质调理、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协同控糖的作用[6]。
4.5 防治路径和流程
糖尿病防治路径和流程见图1。
注:参照《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 [2]、《县域糖尿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7]
图1 糖尿病防治路径和流程示意图
4.6 转诊
按照国家《关于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县域糖尿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要求[7,8]。
对具有中医药需求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当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a)基层医院不能提供糖尿病中医辨证服务时;
b)中医药效果不佳者;
c)血糖明显异常或控制不佳,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
d)急性和慢性并发症需要紧急处理者;严重靶器官损害者,困难者;
e)基层医师判断需转上级医院全面评估或处理的情况或疾病。
5 筛查评估和诊断
5.1 总则
根据基层条件,建议首先应通过非侵袭性的风险评分筛选出糖尿病高风险人(强推荐),再进行更具针对性的筛查试验,如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5.2 糖尿病风险评估
《县域糖尿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指出:糖尿病筛查工作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推荐,对一般人使用糖尿病风险评分表进行糖尿病风险评估,如风险评分总分≥25分者进行OGTT。糖尿病风险评分参见附录B。
5.3 糖尿病高危人筛查
糖尿病高危人是指糖尿病发病风险增高的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参见附录C。《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推荐,对于具有至少一项危险因素的高危人应进一步进行空腹血糖或任意点血糖筛查,其中空腹血糖筛查是简单易行的方法,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
5.4 中医体质评估
研究发现,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等属于糖尿病常见体质[9-11];可结合《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中医体质的判断[12,13]。
5.5 生活质量评估
可采用中国糖尿病病人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量表等进行生活质量评估[13]。
5.6 诊断标准
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参见附录D。
5.7 中医辨证分型
对有症可辨者,结合临床症状、舌脉,四诊合参进行辨证。
糖尿病前期常见证型:肝郁气滞、湿热蕴结证、脾虚痰湿证[14]。
糖尿病常见证型:热盛伤津证、肝郁脾虚证、痰浊中阻证、湿热蕴结证、气阴两虚证[15,16]。糖尿病常
见证候和舌象诊断参见附录E。
6 生活方式预防与调护
6.1 健康宣传教育
在常规宣传教育基础上,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和中医药早期干预工作。未病先防,开展特中医保健服务,促进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发生;既病防变,强化患者意识,采取合理有效的中医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并发症发生。瘥后防复,积极预防并发症复发或进一步发展。
6.2 食疗药膳
在常规营养干预基础上,中医食疗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a)提倡进餐时专注,“食不言”,细嚼慢咽;
b)食疗药膳采用的食材,符合“药食同源药食两用”的原则。在中医师和营养师等联合指导下
进行,结合现代营养学原则,参照食物的“四气五味”、中医体质等,通过食疗来调节脏腑
功能,发挥食物的营养和等作用。糖尿病常用药食同源食材参见附录F;
c)辨证施膳:根据体质或主要症状,制定个性化饮食指导方案;
d)代茶饮等方式:可辨证选用药食两用的药材冲泡代茶饮用。
6.3 传统锻炼功法
推荐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总运动时间≥150 min/周、每周3次~5次训练。
八段锦、太极拳、心身桩、快步走等[17-20],采用低强度、多次数的运动方式,结合养生锻炼功法的调息方法,形神合一。中医养生锻炼功法简表见附录G。
6.4 情志调节
中医理论认为,情绪和脏腑相互影响,“怒伤肝、悲伤肺”。情绪和血糖调控关系密切。中医五音疗法、传统运动、饮食疗法、疏肝解郁药物等,可调畅气机,改善情绪。
7 常见危险因素的中医预防
7.1 概述
针对糖尿病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进行综合干预,有利于预防和延缓
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常用中医适宜技术和操作见附录H。
7.2 超重或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减重有利于血糖控制和糖尿病的缓解。在常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行为认知干预等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可配合中医药[21]。
干预目标:超重或肥胖者BMI达到或接近24 kg/m2,或体重下降5%~10%,并长期维持在健康水平。
中医药干预方法:
a)中医辨证
具体如下:
1)胃肠实热证可选用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22,23](制大黄6 g(后入)、厚朴6 g、枳实9 g、
山楂9 g、神曲9 g、半夏6 g、茯苓12 g、陈皮6 g、连翘9 g、莱菔子9 g);
2)脾虚湿阻证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24,25](莲子肉12 g、薏苡仁15 g、砂仁6 g、桔梗9 g、
白扁豆15 g、茯苓12 g、党参9 g、甘草6 g、白术12 g、山药12 g、陈皮6 g);
3)脾肾阳虚证可选用真武汤加减[26](茯苓12 g 、白芍9 g、生姜9 g、白术9 g、熟附子
6 g);
4)肝郁气滞证可选用逍遥散加减[27,28](当归9 g、茯苓12 g、白芍9 g、白术9 g、柴胡9 g、
甘草6 g、生姜6g、薄荷3 g)。
b)耳穴贴压
适用于超重或肥胖者,常配合针灸等疗法使用[29,30]。主穴:胃、神门、饥点、内分泌、三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