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博览►Chinese national Expo
礼失求诸野
—秀III县龙贡乡堂祭仪式初探
余丹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堂祭仪式是重庆市秀山县龙贡乡的大型祖庙祭祀仪式。文章基于2020年间笔者两次在重庆市秀山县龙贡乡堂祭仪式中的实际观察,对龙贡乡堂祭前的准备、堂祭中的飞山公主信仰,行街、拜庙、堂奠三部分仪式结构,仪式中的锣鼓曲牌及吟唱曲调进行初步分析与阐释,以此呈现当下龙贡乡盛行的堂祭仪式。同时,笔者通过对堂祭仪式历史渊源的探究,体认到它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堂祭仪式;飞山公主信仰;仪式结构;仪式音乐;历史渊源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在龙贡乡,人们认为父母去世后就成为了祖先,堂祭仪式是在子女为去世父母亲举办丧礼期间加办的大型祭祖仪式。该仪式在清朝、民国时期由私塾教书先生主持,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当下的堂祭仪式已由当地的道士先生主持。堂祭仪式继承了清朝时期秀山县祭孔、祭农神中“三跪九叩”的祭祀礼仪,它以《诗经》《三字经》《二十四孝》中讲孝道、讲为人的篇章以及早期秀山县私塾教育课本为主要读本、唱本、讲本,通过行街、拜庙、堂奠三部分固定仪式,完成祭祀祖先、教育后辈子孙、增进宗族关系的使命。
文章由堂祭前的准备,堂祭中的飞山公主信仰,行街、拜庙、堂奠三部分仪式结构,及仪式音乐、堂祭仪式文化溯源等部分组成。
一、堂祭前的准备
龙贡乡堂祭仪式在大葬前一天进行,分为“客祭”和“家祭”两种。由女儿负责操办的叫“客祭”,由儿子负责操办的叫"家祭”。在举行堂祭仪式之前需要准备一些道具以及贡品,一般是在堂祭前一天和堂祭当天的上午分别做准备。
(一)仪式前一天的准备
堂祭仪式的前一天需要准备一篇祭文、一面主幡、八面卦象幡、两面金童玉女幡、若干度丧棍以及包封。
1.祭文及包封
祭文是对亡人一生的简要总结:去世者性别、生卒年、家庭住址、育有几儿几女,数一数父母在世的艰辛,同时会说明做堂祭是为了祭奠去世的父母亲。祭文是在堂奠仪式环节的开头使用,由先生念唱。
包封是为祖先准备的纸钱,包封封面写有“XX老大/孺人收”“孝子XX/孝女XX寄”“寄钱时间”等相关信息,包封里面则是村民制作的纸钱。
2.卦象幡及金童玉女幡
八卦图是中国古代传下来的图形,它象征着世界的变换与循环。龙贡乡的卦象幡是以丿I卦图为原型制作出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面白三角形纸幡,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每一面幡上同时画有相对应的八卦三爻图。
除了卦象幡以外,还需要准备主幡一面,如果是客祭主幡上就要写“客奠仪式”,如果是家奠就要写“堂奠仪式”。金童玉女幡则是写有“金童接引”及"玉女迎归”的两面红长幡。所有的幡都在行街、拜庙仪式环节中需要用到。
3.度丧棍
度丧棍一般取材于直径三厘米左右的树木,每根截成一米长,用白胶布缠绕而成。在行堂祭礼时,孝子孝女需手持度丧棍、微微弓腰跟随引赞身走。在本地的传说中,丧事以及堂祭中需要杵度丧棍的行为源于古代,以前是为了避免孝家因亲人去世哭的过于伤心而摔倒,以后也就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此外,相传在隋唐时期,皇帝被困,秦叔宝需奉命去救皇帝,但是他的父亲刚刚去世,按习俗秦叔宝需要守孝三年不能岀门,情况危急,秦叔宝只得随身携带一根丧棍戴孝出征。在战场上一只飞镖飞过来,秦叔宝的度丧棍替他挡了一灾,从此以后度丧棍就流传下来了。这两个传说解释了度丧棍的由来及功能:一是避免不吉利的事发生,二是寄托
Ethnology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民俗与民族技艺
了子女孝家的哀思。
(二)堂祭仪式当天的准备
在堂祭仪式当天的早晨,主家会请村民们帮忙杀猪宰羊,准备祭品。堂祭中,除了需要猪羊之外,还需要准备浮雕、翰音以及十二样阴阳食品。
猪羊:准备一整头猪和一只羊,在拜庙仪式环节中供奉给祖先。
浮雕:用猪肚做身体,沾上棉花做成白兔子模样,在堂奠仪式环节中供奉给祖先。
翰音:杀一只公鸡做成姜太公钓鱼模样,在堂奠仪式环节中供奉给祖先。“翰音”为鸡的代称,在龙贡乡的丧俗中,鸡也是“送魂驱邪”的象征。
十二样阴阳食品:包括十二样阴食品和十二样阳食品,阴食品用面粉揉成十二生肖模样,以备供奉祖先;阳食品则是十二样水果,是供给在世的人。
二、行街
行街由总赞身、引赞身及鼓乐队带领孝家及村民在本地最热闹的街道集市走一个来回,主要是向村民宣告主家在做堂祭仪式,“行街”正因此得名。过去的行街跟现在有所不同,以前若是由女儿负责操办的客祭,女儿首先在婆家准备好猪羊祭品,然后请学堂教书先生直接向娘家的祖庙出发,从婆家去娘家祖庙的过程称为“行街”。而过去的家祭则没有行街环节,直接去拜庙。近十年来,行街仪式环节已经发生改变,不论是女儿负责操办的客祭还是儿子负责操办的家祭,都是从亡者家里出发,行街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由于这一改变,近十年来在从主家出发之前一般会唱诵一段《三皈依》开头,村民闻声赶来、各司其职,准备好后就出发。此时的唱诵主要不是为了超度亡魂,而是为了提醒村民即将出发,请大家做好准备。
《三皈依》开头唱奏结束后,持写有“客奠仪式”主幡的村民走在最前方;持“金童接引、玉女迎归”两幡的成年人次之;八位持“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童男童女紧随其后;总赞身、引赞身以及鼓乐队持乐器走在中间边走边敲;端阴阳食品、翰音及浮雕的孝家走在最后;载着猪羊祭品的汽车可以走在队伍最前面或者是最后面。
行街仪式环节中鼓乐队与众人不唱歌、不行礼,全程只有锣鼓声。走到集市的尽头开始往回走,途中但凡遇到有人的地方,鼓乐队的道士先生们开始陆续翻跟斗、互相追逐,其他持锣鼓者敲击乐器的速度会随着表演的节奏而变化,五六位道士先生连续几十个后空翻引得小孩跟随一路、路人纷纷驻足,偶尔个别先生摔倒引得老人小孩捧腹大笑。
三、拜庙
行街仪式环节结束后,就要进行拜庙仪式。在堂祭中,拜庙不是去土地庙也不是去观音庙,而是去本家姓氏的祖庙,如笔者参与观察的第二次堂祭中,亡者是龙姓,拜庙时去的就是龙家祖庙。但有时也会岀现由于距离本家祖庙太远而就近选择其他姓氏祖庙的情况,如笔者参与观察的第一次堂祭中,亡者是田姓,但拜的是距离较近的文庙。总的来说,堂祭一定是要去祖庙参拜,但不一定非要是自家祖庙。
(一)飞山公主信仰
在龙贡乡,所有祖庙都可以称为“飞山庙”。传说中,飞山公主是唐末宋初的大英雄,现在则是龙贡乡所有祖庙的最大守护神。据《秀山县志》记载:“飞山庙是土官时期的旧祠堂,为祭祀杨氏始祖杨再思的场所。”杨、文、龙、田等姓氏是秀山县的大姓,除了奉“飞山公主”为守护神之外,龙贡乡也奉大宋满门忠烈的杨家七子为祖庙守护神。
(二)拜庙流程
拜庙仪式环节包含"唱香花灯烛”"唱天地水阳”“唱四值功曹”"打捡礼卦”“打保佑卦”“打退送卦”“化财”七个步骤。以下对七个步骤进行简要概述。
唱香花灯烛:分别要唱香、花、灯、烛四段,内容为对佛的赞颂。
唱天地水阳:即天官、地官、水官,又称"三元”,在龙贡乡三官各司其职: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唱四值功曹:即道教所奉的天庭中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神,这四神分别是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在龙贡乡的堂祭仪式中,四值功曹并没有记功和保护神的职能,唯一的职能就是向祖先传达文件。
打捡礼卦:请求祖先、守护神来拿贡品。
打保佑卦:请求祖先、守护神保佑家族成员平安吉祥。
打退送卦:请求祖先、守护神让大家把已经享用过的贡品带回去。
无论是打捡礼卦、保佑卦还是退送卦都只需求到一次顺卦就可进行下一步,但如果打三卦都没有一次顺卦,就需要孝家跪求。
化财:是一般仪式收尾的最后程序,即烧纸钱给祖先、守护神,象征着仪式已结束。
四、堂奠
堂奠是堂祭仪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堂祭时,在丧堂中设有跪拜堂(灵柩前)、讲礼堂、盥洗所、瞭望所、歌师所、读礼堂、鼓乐堂、酒樽所,分别供奉大乘总赞先师、大乘讲理先师、天地虚空万灵真宰位、大乘歌童先师之神位、大乘读礼先师之神位、大乘鼓乐先师之神位,大乘酒樽先师之神位。
飞儿乐团成员堂奠由持有《堂奠》总本的总赞身主持,分布在各个所的道士先生各司其职,首先是行三跪九叩之礼,接着读祭文上供品,最后由引赞身引孝子按顺序跪在各所听先生读礼、
中国民族博览►Chinese national Expo
唱礼、讲礼,如此循环,直至全本结束。
(一)三跪九叩之礼
堂祭开始,鼓乐堂奏《招风》啖呐曲牌。总赞身和引赞身跟着啖呐曲的节奏在灵柩前行三跪九叩之礼,以请示祖先将要进行堂祭仪式。
图1招风
嗔呐
Ik F'M
It
吱呐:同逸菜
记谱:於4-g肿門Q二r J r I厂3门更j i 纟』九惊LT・E,hF丫P,|
j-F r|j i r r)《心厂In门匕匕F,I g畑t_A0,r r P,hltt $汽气…■■--I:-11t i 蛰出HDjL=厂J几I
,,|C_J\?「孑0^] r i/[i i P|备心r「f Q Q izT r r c_r;t||
二n I—?,y?,II &爲讣**r.■r门|t r p 如谱例所示(图1),《招风》为降G大调啖呐曲牌,
以啖呐主奏、鼓钱伴奏。整个曲调风格稳重端庄,与此同时,总赞身与引赞身行三跪九叩之礼,尽显祭祀的庄严神圣。
(二)读祭文
三跪九叩礼毕,孝家作揖,跪听先生读祭文。一名先生手拿祭文,宣读一段后哭唱一段。先生念时单膝跪在堂屋外对着天念,唱时跪在堂屋内对着亡人哭。先生讲罢父亲为儿女操劳艰辛后大喊三声“爹!爹呀!爹!”,不由自主放声长哭,一边呜咽一边跪着继续哭诉父亲是如何在春夏秋冬里为儿操劳。跪在灵柩前的子女们泣不成声,一边磕头一边大哭喊着:“爹!我的爹呀!呜呜呜……爹……。”村民们有的靠墙站着、有的跷着二郎腿坐着、有的低着头默默抽着烟、有的跟着一起轻声哭泣,全场没有一个人说话。
1.引赞身引孝子跪拜各所听礼
祭文读毕,由总赞身提示引赞身带领孝子孝女去各所听礼。顺序为盥洗所、读礼堂、歌诗所、讲礼堂、酒樽所、灵柩前。
2.至盥洗所
祭文读毕,引赞身引孝子至盥洗所洗手,接着手持度丧棍跪拜在读礼堂听先生读礼。
3.至读礼堂
读礼时以《读礼堂》为内容,全本由《孝义为先》《为人之道》《治家格言》三大章组成,每一章分五次读完。礼毕,总赞身提示鼓乐堂奏细乐。细乐为喷呐吹奏一小段旋律,锣鼓伴奏,风格清新。细乐毕,孝子初叩首、亚叩首、三叩首。
4.至歌诗所
叩首毕,引赞身引孝子至歌师所听歌童唱《歌童科》。《歌童科》由《诗经・小雅・蓼莪》《歌哀词》《咏哀歌》各三章以及《听歌哀恩章》组成,分十五次唱完,最后唱《听歌哀恩章》,歌童退位。歌唱为典型的呼喊性山歌风格,一字多腔、抒情婉转。礼毕,孝子初叩首、亚叩首、三叩首。
5.至讲礼堂
叩首毕,引赞身引孝子至读礼堂跪听先生读《读礼科》。内容取自《二十四孝》以及《三字经》,原抄本是文言文,先生在讲礼时以白话文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孝子孝女听。礼毕,孝子初叩首、亚叩首、三叩首。
6.至酒樽所
叩首毕,大乐兴,大乐毕。引赞身领孝信至酒樽所,三名孝男孝女接过三杯酒,走向跪拜所。
7.至跪拜所(灵柩前)
孝子孝女跪下将酒倒在地上,敬拜去世的父亲。面对堂屋三叩首后又对着天三叩首。
如此反复宜到读、唱、讲完全部内容,最后再奏堂奠开始时的《招风》啖呐曲牌,总赞身和引赞身行三跪九叩之礼,堂祭结束。
五、堂祭仪式的特点及历史渊源
龙贡乡堂祭仪式与一般的丧葬仪式有极大区别,它是一套独立的祭祖仪式。在唱本方面,堂祭仪式不以《心经》《请佛》等佛教内容为主要唱本,而是以清朝到民国时期本地私塾教育的课本;在礼节方面,不行丧葬仪式中的拜神礼,而是沿用早期当地祭祀孔子、祭农神等大型祭祀活动里的“三跪九叩”之大礼;在音乐方面,不唱奏丧葬仪式中的《亡魂赞》《半截瓜》等,而是吹奏端庄稳重的《招风》啖呐曲,且此曲只在堂祭仪式中用,这些都说明堂祭仪式与一般丧葬仪式无论是形式或是功用方面都极其不同。
根据笔者两次实际观察、对当地执仪者和村民的采访以及相关文献的査阅,“堂祭仪式为何以当下的方式进行”这个问题得到合理解释,一是沿袭本地早期的祭孔礼仪,二是私塾教育在民间的延续。
(一)早期当地祭孔礼仪的沿袭
据《秀山县志》记载:“乾隆二十年(1763),知县边铺于县城东门内建文庙,每年农历二月初四、八月初四进行春秋祭祀。祭祀时,各官吏穿官服,行三跪九叩之礼,学生
(下转第49页)
Art Education<艺术教育
超过五分之四的学生认为合唱课应该作为选修课,并且愿意上合唱课,他们认为合唱课程能够提高音乐综合能力,“提高音准、节奏能力”"巩固和提高视唱练耳水平”“提高声乐水平”乌『练不跟着其他声部跑调的和声音准能力”;对合唱德育功能的认识学生们以为“与人配合、合作的习惯”“凝聚力、集体主义精神”是同等重要位置。
“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正是学校美育、德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合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形式,作为音乐艺术中的一种声乐类型,它的演唱特点是参与人数多、音准节奏要求高、演唱者之间各声部之间懂得相互配合,有很强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这些都是一个合唱队员应有的素养,也正是合唱课程的教学目标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冀东,王磊.意识形态视角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7(14).
[2]马东风,张瑾.音乐教育理论与科研方法论[M],北京:中国言实
出版社,2014.
[3]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萧白.合唱指挥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5]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E],教师[2011]6号.
[6]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E].教师[201211号.
[刀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J.教师,2011(6).
[8]教育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EJ.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17.
[9]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济南幼儿师范髙等专科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指导性意见[E1.2017.
[10]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EB/0L1.2019.
作者简介:马金萍(1962-),女,甘肃省玉门市人,副教授,大学本科,音乐教育研究;田刚余(1969-),男,甘肃,副教授,本科,学前教育;马胡(1996-),女,甘肃玉门市人,硕士学历,教育心理咨询与。
(上接第24页)
合着乐器唱歌,场面热闹。这种祭祀清代盛行,民国时期冷清,解放后废除。”在记载中,除了祭孔是这种“着官服、行三跪九叩之礼、学生合着乐器唱歌”的形式之外,祭乡贤、祭农神、祭社稷、祭关帝等大型祭祀活动的形式基本相差无几。而在笔者的实际观察之中发现,当下的堂祭虽不着“官服”,但一定是要隆重着装。“三跪九叩之礼“则贯穿在堂奠仪式的开头和结尾。
(二)私塾及劝学所教育的延续
据《秀山县志》记载:“秀山县历来有'兴学'的好风尚。在民国时期,新学、旧学并存。在着力发展新学’劝学所’的同时,私塾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里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民国8年(1919),有私塾93所,学生1706人……民国28年,有私塾61所,学生1392人。”而根据当地人的说法,早期时候的堂祭仪式就是由学堂的教书先生主持,挑选学校的学生做歌童,后来才慢慢改由道士来主持。龙贡乡历来有堂祭的习俗,早年许多人都有过当歌童的经历,现在龙贡乡还有一位80多岁的歌童老人。而两次堂祭仪式中扮演“歌童”的师傅家族几代都是歌童,他本人从七八岁开始当歌童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史料与龙贡乡人
们的口述史不谋而合,随着社会转型,私塾与劝学所已不复存在,而学堂里的教育却在堂祭仪式中得以延续,继续滋养着龙贡乡人们的心灵。
堂祭仪式是重庆市龙贡乡完好保存下来的祖庙祭祀活动,在这个仪式中我们尚能看到"祭孔”"祭农神”等已经消失的仪式身影,亡者子女及村民更是能在这样“听得懂”的隆重仪式中去感悟伦理、净化心灵。堂祭是儒家传统文化与民间宗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更是龙贡乡人生命中不可取代的教育"圣经”。
参考文献:
[1]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秀山县志.1912-1949EMJ.北京:方志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余丹(1994-),女,湖南湘西人,西安音乐学皖民族音乐学在读研究生,中国音网音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