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58、唯品会背后的投资逻辑:懂的时候,要敢赌;不懂的时候,勿跟风
作者:***
来源:《中国商人》2020年第05期
        过去十几年的经历让我发现,越成功越成为你的绊脚石,因为大家对你的期望越来越高。一旦成功,外部压力增加,大家会说,你怎么投了那种公司?而其实现在非常强的公司,刚开始都名不见经传。
        做投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投前发现价值,一种是投后帮公司做得更好,或者说帮公司打造成一个独角兽,变成50亿甚至1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投前发现价值,表现出来就是三个词:天时、地利、人和。我通常会问,为什么这个时机有这样的机会?也就是why now?这是最重要的。然后我会问,why here?为什么这个公司站在这里有切入点,它的切入点和其他的有什么不同?最后一个问题是人和,即why him/her ?判断人,其实是最难的。
        天时:我为什么会投快手
        快手是我们在2014年投资的。为什么会投资快手?
        2010年,大家一窝蜂地做中国的Youtube,即长视频,优酷、土豆、爱奇艺相继出来,到2011年,大家开始养成不在电视上看节目的习惯。这是第一个变化。
        2012-2013年,我坐地铁,经常能看到大家用手机看视频,而且都是里的小视频,朋友间拍了搞笑的小视频互相分享。这是第二个变化。
        彼时,美国有一家公司叫vine,是做短视频的,在美国很受欢迎。我当时很不解,第一,短视频好像没什么内容,太短;第二,不知道他的广告价值在哪里。
        这时候我碰巧遇到了宿华。快手成立于2011年,最早叫GIF快手,是一个类美图工具,但美图只做照片,而快手用美图的概念做GIF视频。
        2014年,宿华出来融资,他跟我讲,现在就是时机。小米、OPPO、VIVO的手机开始进入到13-16岁的年轻人手里。这人第一次拿到相机或手机就开始拍摄,因为年轻,所以什么都好奇。他们拍完了想要传播,就会告诉朋友,让大家去看一看。年轻人的社区感非常强,彼此之间容易获得认同,所以短视频的社交化传播属性很强。
        此时我认为,时机来了。技术的改变带来一些以前没有的场景,一旦有场景改变,就会有新的机会,这就是场景变化。
        但另一个问题突显出来,什么时候入场最好?当AR、VR、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刚出来的时候,大家一听都觉得很棒,所以这些东西很快就和时尚潮鞋一样,风靡全球,大家都买。但是鞋子很快就满大街,投资也是,很快,所有机构都投了这些赛道的公司。
        此时企业面临的竞争也很激烈,原本那用户,该被吃掉的被吃掉,该被骚扰的被骚扰,有的甚至被骚扰多次,获客成本和员工薪水大幅上升。
        估值被顶得很高但商业化场景通常没有那么快起来,到后面没人再投,热度下降,泡沫开始破灭。
拍一拍后缀        基本上每一个新概念都会面临类似情况,但灾难不代表前面的工作都浪费了,一个概念可以在高峰时为大家熟知,技术开始扩散和大众化,大众化之后会出现新机会,成为爬坡的开始。
        投资的最好时机是在第一次滑坡后最低谷的部分,比如Facebook和Google都是在2000
年泡沫破裂之后才出现的。如果你投在第一个刚开始上升的陡坡上,会非常难退出,因为它涨得太快了,你投A轮,别人投B轮,你投B轮,别人投C轮,大家热情高涨,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退出。
        但如果你投在灾难性下跌后的谷底,既不怕预料不到它最开始那波上涨,也不怕后来再掉估值,因为投在这里之后会一直涨,涨到平稳之后有很长的时间窗口退出,这样才是比较理智的决策。
        唯品会和58同城我们都是在这个时候退出的,最后时期成长并不快,但基本面非常好。
        地利:为什么我投了58同城,没投赶集网
        判断地利就是要判断模式,我用58同城和赶集网舉例子。
        当我们看到分类信息这个概念时,这一概念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泡沫时期的美国有很多家公司在做,中国也做,但不怎么成功。大概过了十年,这个概念又起来了,但不是很热。
        最开始我们看中的是赶集网,我甚至已经去了赶集网办公室做尽调。因为赶集的创始人原来是谷歌的工程师,他的弟弟之前也在谷歌做产品经理,想着谷歌很厉害所以就去了。
        但是,赶集的估值比较高,之前有一两家VC在里面,我们要的股份比较多,对方又不愿意给。所以我就想,竞争对手都有谁?要付这样的估值,我至少去比一比价格再做决定。
        这时候58同城出现了。之前58同城曾在我们办公室路演过,被一个同事毙了,我不知道具体原因,但我还是认为得比较,所以到姚劲波。他起初不太高兴,可能觉得我们不投他还去看他,但他还是同意见我,给了我一个办公室地址。
        我去的时候走错了门,没有去姚劲波的办公室。进去一看,里面一人,有的抽烟,有的打电话。这些人无论是说话还是打电话的方式,给人感觉好像大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
        后来姚劲波过来,告诉我走错门了,这是销售办公室,这些人是销售。我一想,销售可能就是初中、高中毕业,可以跟他们聊得来的客户应该是类似的人,58同城就是做这样的生意的。
        跟姚劲波聊完之后我得出两个结论:第一,58同城的估值确实低,因为没人投他;第二,
姚劲波重销售的做法跟赶集网的做法不一样。赶集网大多数是工程师、创始人从谷歌出来,习惯了这种模式,美国分类信息网站的鼻祖Craigslist也没有销售员。
        当时在中国做分类广告的关键点在于,放信息不要钱,所以大家拼命放,假信息非常多,而且因为信息多,不管真假,都容易被刷掉。赶集网有好的算法把假信息删掉,但是解决不了信息被刷掉的问题。
        我观察了58同城的内容,页面上方三个位置不动,下方也是被刷。我问姚劲波,你的工程师在哪里?你怎么处理假信息?
        他没有给我看工程师,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工程师。他说,上面三个位置卖了,我不能让它们被刷掉,因为商户付了钱。
        我想,这才是分类信息跑得通的模式,一边以工程师为主,一边以销售人员为主。这两种模式差异的结果是什么呢?
        当赶集网继续开发新技术的时候,姚劲波把周边地区的店一个一个都签了下来,这些商户都是销售人员在线下真实验证的,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用户体验。
        签下来之后的结果就是,假如你想要销售什么东西,比如揉脚、干洗、房地产,你就会去58同城,因为所有的店铺都在那里,58同城变成了一个交易市场。交易市场有网络效应,店铺越多,就会有越多人去那里店,越多人店铺,也就越多人开店。
        姚劲波通过销售的方式做到网络效应,而赶集网还在讲技术,这是两家最大的区别。
        人和:为什么第一次见宿华就拍了投资意向书
        科技公司想要做起来,肯定不是靠工厂和房地产,而是靠人,人是最难判断的。尤其是出于竞争,往往只有很短的接触时间,有时甚至一天就要下TS(投资意向书),你怎么知道这个人好不好?
        这种情况下,你只能有三个思考维度。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一个CEO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人、钱、方向。你就用这三个维度去判断创业者或创业团队。
        人,指的是这个创业者的组织能力,能不能来比自己更强的人。小生意谁都可以做,只要吃苦耐劳,愿意一个礼拜干100个小时就可以。但要到成千上百个人跟你一样辛苦干活,就得靠“忽悠”能力了。
        我和宿华谈的时候,第一个判断是他工程师背景很強,之前创业也是需要大量工程师的那种。宿华说,在一个30岁的人看起来没意思的视频,但对一个15岁的人来说很好玩,所以最重要的是人和内容能匹配。这种匹配需要很强的人工智能计算,需要很多工程师,而宿华的背景和组织能力都符合。
        钱,就是和投资人的沟通能力要特别强。宿华第一次跟我谈,我问他视频怎么才8秒,他说,因为超过8秒内容制作门槛会提高,而且8秒的时长限制让专业的制作者很难发挥,我们这里是普通人的平台。我忽然明白了,这就是视频版的Twitter,视频的8秒,就像当初微博的140个字。
        我问他为什么我司机在快手发视频没人点赞。他问我你司机多大年纪?我说四十多岁。他说,年纪太大了,我们不会分配流量给他。当下的核心客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同年龄段的用户让他们有更强的社区认同感。
        我认为宿华想得很透彻,知道不要做什么,这是很可贵的品质。创业初期资源有限,一定要聚焦去打某个点,才有可能突破。
        一直以来有个很大的争议,到底是投项目、公司,还是投人?
        DCM比较少投明星创始人,因为他们的人太多了,我们也没什么优势,得排队。明星创业者过去的成功也容易成为绊脚石,不出名的时候试错成本很低,一旦出名做错了事,媒体迅速跟上来,试错成本非常高,最终造成明星创业者有包袱,很难快速试错。
        时势造英雄,很多有名的公司都是没有创过业的人做出来的,比如Facebook和谷歌创始人都是如此。
        总结来说,我们的投资理念就是:懂的时候,要敢赌;不懂的时候,不要跟风。
        投资的另一个争议点是,到底是投多个,每个股份都不多,还是投少但股份多?DCM选择做第二种,重仓、少而精。
        投少会有种走钢丝的感觉,因为投错的代价比较大,所以投的时候会更加小心。我们更注意投后怎么帮公司的忙,怎么尽量把公司往前推。
        DCM投后可以做什么?
        首先因为投的少,我基本上都会自己参与投后。因为我创过业,所以我会很紧密地跟CEO共事合作。
        我做的事情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战略。创业的时候我每天早上起来都是想转化率,昨天是0.002,今天能不能是0.0021?我明白CEO每天都需要想转化率、留存率、获客成本等,可能没有时间想战略。
        VC看过很多公司,接触很多商业模型,所以VC应该讨论战略,VC对于创始人而言就像第三方的一面镜子,创始人可以照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