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呀,在咱们中国历史上,真的出现过不少极端的气候。而且,一出现就会延续数百年,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都会发生颠覆性的影响。相比之下,咱们今天面临的“温室效应”,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不信,你往下看。
最热的时代:商
如果你穿越到商朝,会发现这是一个大象遍地走的时代。注意,你去的可不是云南的西双版纳,而是殷都(安阳)。是的,就在天子脚下,大象与人类共同生活,随处可见。
你以为河南的简称“豫”是怎么来的?就是在描绘一个人牵着大象的画面呀。是不是难以想象?但我可不是在胡说。
在著名的安阳殷墟遗址里,考古学家们就发现了象、貘等动物的遗骨。要知道,今天的亚洲象一般生活在东南亚地区;至于亚洲貘,更是仅见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一带。
这个就是“貘”,鼻子比大象短点儿
除此之外,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关于“象”的记载,如:
于癸亥眚(shěng)象,易日
眚,就是“打猎”的意思。这说明,大象并不是被关在动物园里的珍稀动物,而是人类的主要猎物,拥有着十分可观的数量。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年的河南地区,充斥着森林、沼泽,四季如春,与今天的东南亚差不了多少。以此类推,当年的北方,就犹如今天的江浙一带,气候条件非常优越。
当时的中原地区长这样!
这也就能够合理解释,华夏文明为什么发源于黄河流域了。因为再往南,可就热得不像样子了,根本不适合生存,说是不毛之地,一点儿不夸张。
突然冷下来的西周
时间到了西周,气候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极热变成极冷。
冷到什么程度?据《竹书记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公元前903):
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
冬天下雨雹,冻死了牛马,这并不奇怪。但“江汉俱冻”这四个字,可就夸张了。
长江和汉江在今天湖北省一带交汇,这块地区到了冬天,也许会下雪,但河水结冰是非常罕见的。至于长江和汉江都结冰,更是一辈子都没见过的事儿。但是这种极端现象,偏偏在西周就发生了。
也许你会说,这只是偶然现象,不能证明那个时代一直都这么冷。没关系,还有证据。
《孟子·滕文公下》中有一段记载:
周公相武王诛纣……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相传周公曾经驱除猛兽,使民心大悦
按照孟子的说法,周公将犀牛、大象这些动物驱赶到南方,使得天下大悦。然而,大规模的动物体,真的可以凭借人力去驱赶吗?更合理的解释是:这些动物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主动迁徙的。
不管过程是怎样,我们都可以知道一个事实:此时的中原地区,已经几乎看不见犀、象这类动物了。
而随着温度的下降,南方地区也变得适合生存,在周王朝的统治区内,出现了楚、吴、越这样的大国,便是明证。
温暖的西汉
早在战国晚期,荀子就曾记载: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篇》
这里说的主要是中国北方的现象,当时的气候条件下,种庄稼可以做到一年两熟。而今天,中国的北方一般是两年三熟。
西汉初期,气候仍然比较温暖。《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当时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情况:
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桑树、竹子,都是典型的亚热带植物,一般广泛分布于南方地区。但在西汉时期,它们却可以在山东、陕西一带大量生长。
除此之外,当时的河南淇县还有一座淇园,园中生长着大量竹子。这些竹子一般由皇家征用,来制造弓箭。武帝时期发生了黄河决口,淇园的竹子还被大量砍伐,用以编筐盛石,堵住决口。
当时的河南地区,有着茂密的竹林
如果没有温暖的气候条件做支撑,河南地区是不可能有如此茂密的竹林的。
寒冷的600年
东汉以至于魏晋南北朝的600年间,中国人的日子过得很苦。不仅仅因为战乱,还有糟糕的天气。清朝灭亡的原因
从这段时期的史料中,我们能够到很多极端严寒天气的记载,频率非常之高。而这几百年间,也是北方胡族入侵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的时代。不得不说,这种现象与气候变冷息息相关。
在当时的洛阳,到了晚春四五月间,经常会出现降雪,导致无数百姓冻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伤寒病”大规模流行,瘟疫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而张仲景、华佗这样的名医,也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