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到民国时期番禺县治的迁徙与原因分析
[ ]番禺,自古以来就是岭南的核心地带,其在史册中出现的时间甚至早于广州。早在秦朝时,秦始皇统一天下,征伐五岭以南地区,建立了桂林、象郡和南海三大郡,番禺就作为南海郡的首府所在。而且,番禺是闻名全国的九大都会之一,《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其后的历史时期内,番禺与其邻近的南海分分合合。然而,此后的1700年间,番禺大都作为地方各级政权的所在地。明清至民国时期(抗日战争结束),中国社会变化的重大时期。番禺县治也经历了捕属、新造、战乱迁徙,最终定于市桥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变化不仅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一种近代化的发展趋势。本文旨在对三个不同阶段的阐述,以及对其背后原因的简析。
[关键词]明清;民国;番禺县治;迁徙;捕属
番禺,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历史地理典籍《山海经》中,而且学者们对其名字的由来和意义意见不一。然而,其作为岭南的中心地区是毋庸置疑的。秦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征讨岭南地区。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南海郡建立后,番禺作为其政治中心所在。并且,当时的番禺就作为九大都会之一,是以集散海外舶来
珍宝为主的外贸都会。汉时,番禺县治初立。番禺县治,汉始建于郡南五十里,刺史并治于此。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广州一名初现历史舞台,番禺仍然是政治中心所在。隋时,番禺改置南海县,在江南洲上另外设置了番禺县,唐朝沿用这样的设置。宋开宝五年,又将其并入南海县。皇佑三年,又分南海、番禺,并将县治设在紫泥港。元至正元年(1341),迁入东城。
宋元以后,番禺、南海分治广州城的东西两部分。时至明清,保持着这样的格局。番禺县治位于广州城的东部,下辖四个巡检司。1912,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的终结,也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个开端,近代城市的发展呼之欲出。1920,广州市正式建立。番禺县治正式迁出广州城,设于其南部的新造小平岗(今省粮仓)。抗战时期,日军对新造狂轰滥炸,县治所先后迁到钟村和灵山龟脚岗。番禺沦陷后,县治也曾在澳门中央酒店办公。同时,伪政府也在此时建立了与国民政府对峙的伪县治。期间,因为战争的原因,县治先后在禺南的沙湾、禺北的北兴、三水的鹿和与四会的威井。抗战胜利后,县政府则移至市桥。1949年年初,移到现址。本文旨在对四个时期的阐述和对其迁徙原因的浅析,如有不对之处,请各专家指正。
1 捕属时期
明清时期,承续了宋元的格局,番禺的县治位于广州东城,这一时期称为捕属时期。何为捕属?
者认为,捕与補同音,《汉语大字典》中收录,“,补助、补充,《正字通衣部》:‘補,助也。’同时,“,连接、延续。《说文尾部》:‘屬,連也。’《广雅释诂》:‘屬,續也。’再者,属有归属、附属之意。《广韵烛韵》:‘屬,附也。’捕属一词,合在一起解释就为补助附属的行政单位,既阐明了番禺与广州的政治渊源,同时也表明了两者间的行政等级差异。番禺,历来为广州的行政中心,两者密不可分。同时,它也是广州府下辖的一个县,广州府的门户所在。《明史地理志》中记载:“广州府,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十五。南海、番禺、顺德、东莞、新安、三水、增城、龙门、香山、新会、新宁、从化、清远、连州、阳山、连山。此后,清朝较于明朝,无多大变更。南海与番禺分治广州城的东、西地区,乾隆《番禺县治》中记载:“元至正(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的年号,1341—1368),始徙治东城内,则今之郡城,即县城也。在南海同附郭,南海治西境,内城之正北、正西、归德,外城之太平、竹栏、油栏、靖海、五仙八门属焉。番禺治东境,内城之正南、正东、小北、文明、定海,外城之永安、小东、永清八门属焉。同时,番禺当时的行政等级为县巡检司两级制。明时,番禺拥有五个巡检司,分别为狮岭巡检司、慕德里巡检司、鹿步巡检司、沙湾巡检司和菱塘巡检司,三北两南。康熙二十五年,从番禺析出花县,狮岭巡检司被割划出去,番禺保持了四巡检司,直到清朝灭亡。
明时期的史书中,关于番禺县治的具体位置记载较为模糊,只提及其在东城内。清时,逐渐明朗
,而且也记录了番禺县治在城中的转移。顺治七年,两藩入广,老城住扎各营,镇权于新城建立县署。知县杨交泰择地措资,建置于新城小东门内清水濠街。后,知县蒋如松、彭襄重加修建,迨藩镇削除。康熙二十年,迁入城内。二十五年,知县孔兴琏于原署复建。清朝初年,三藩的两藩控制福建、广东地区,康熙平定三藩,番禺县治因为战争的原因,一度改变了县治所在地,但是只限于内城中。同治《番禺县志》中就有清楚的记载:“知县署,在正东门惠爱大街九约。同时,在《番禺县志重大事纪》中也清楚地记载了番禺县治的具体位置:“民国21(19331225清朝灭亡的原因),县政府从广州市区(惠爱东路、德政中路交界处)迁往新造。
2 新造时代
一部中国近代史,虽然让中国人受尽了苦难,也让中国人得到了觉醒。广州,两千余年来,一直对外开放,是中国重要的外贸港口。在经济上,对外贸易为封建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推动了广州地区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带来了近代西方的先进思想,促使了广州较其他城市更早地进行近代化的过程。同时,1840年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人民饱受了战争带来的苦难。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的因素,让广州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经济的发展要求一种与其适应的政治体制为其保驾护航。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这种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就更明显。 1913—1914,打破清时的行政体系,设立了粤海、岭南、潮循、高雷、珠崖和钦廉六个道,番禺为粤海道首府所在。其后,番禺先后属于中区绥靖公署区、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省府直接督察区。1922,番禺县治迁往新造,其迁徙治所的原因在于广州市正式建立。中国古代,长期是处于一种城乡合治的地方行政体制。然而,这一体制在面对日益强大的近代经济势力时,阻碍了其发展,改革势在必行。民国7(1918),广州以省会建市,并于该年10月成立了广州市政治公所。1920,市政公所并不能满足市政建设的需要,则于9月成立了广州市政厅,管理广州市政。1921,颁布了《广州市暂行条例》,成立了市政厅,广州市正式建立,孙科为第一任广州市市长。这样,结束了广州分属番禺、南海的历史,整个市区有了独立的管理机
构和适合其城市发展的市政体制,也有利于广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如此,番禺县则由原来的一捕属四巡检司的版图,缩减为以菱塘、沙湾巡检司主的珠江南部地区。同时,也在为建立新的番禺县政府做准备工作。1932 12,番禺县属迁移到新造小平岗(今省粮仓)。由此,番禺政治中心南移,既有利于番禺的建设,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行政近代化的趋势。
3 抗战时期
19377,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这场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8,日军首次轰炸广州。番禺,作为广州的奥区所在,遭到了日军的轰炸,在沙湾、禺北和新造等地进行狂轰滥炸、烧杀抢夺,造成死伤无数,给番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迫于战争的原因,番禺县政府转移治所,先后在钟村和灵山圩龟岗水月宫。此后,番禺沦陷后,县治也曾在澳门中央酒店办公。1940,由于战势愈演愈烈,定番禺、中山等29个县为战地县,番禺县治先后迁移到禺南的沙湾、禺北的北兴、三水的鹿和与四会的威井。番禺县长也长期隐匿,流亡各地,直到抗战结束。此时,伪广东省政府也建立,派李智庵为番禺县长,并将县政府建于广州的东山。因此,形成了此时的南北县政府对立的局面。19457(民国34),日本投降,县政府结束了流亡时期,从威井迁至市桥先锋巷谢家祠。19497(民国38),县政迁至海傍西路郡园会址。新中国成立以后,番禺县政府就定在今天的市桥。
总而言之,番禺区划的变迁和治所的迁移是顺应时代的需要。从明到民国时期,逐渐从广州府城中剥离出来,拥有自己独立的政治中心,这为番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番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二十五史》第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