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和辛亥革命的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难点: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辛亥革命的意义。
对学生的要求:
掌握:三民主义的内容,辛亥革命的意义
理解: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为什么走不了
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
★辅助教学情况:
板书、课堂讨论
★授课内容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与此同时,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华侵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但是也激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成为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和扩大他们在华利益,加紧对华输出资本,掠夺通商和路矿利权,与此同时伸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的激烈角逐,导致矛盾逐渐尖锐化,这种矛盾的激化集中体现在日俄战争的爆发上。
1900年,沙俄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并拒绝退兵,妄图在东北推行“黄俄罗斯”计划,这与日本夺取中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在英国和美国的支持下,1904年2月6日,日本向驻扎在旅顺的俄国军舰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这场为了争夺中国领土的战争竟然是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清政府除了划出“交战区”外,还要严守局外中立。在美国的调停下,1905年9月,双方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重新划分了在中国的利益,战争结束。在战争期间,英国在西藏燃起战火,德国也将炮舰驶入长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的各个派系并欺骗人
民,在逃亡西安期间,就发布了“罪己诏”和改革谕旨,清末•立宪活动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但是由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很多新政改革流于一纸空文。
1906年,为了抵制各地愈演愈烈的革命风暴,西太后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宣布在中央筹设咨政院,地方设立咨议局,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23条中共有14条是维护君上的权力的,1911年5月组织了“责任内阁”,但大部分内阁成员由皇族组成,“皇族内阁”遭到立宪派和一些汉族地主的不满和反对,所谓“立宪“至此完全戳穿。
(1)新政的主要措施
从1901年起,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上谕,陆续推行新政。主要措施有:
调整官制,整顿吏治。
1901年7月,清政府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首以邦交为重,一切讲信修睦”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1023页。外务部除办理一般的外交事务之外,还负责通商、海防、路矿、关税、邮电、华工、传教、游历等一切涉外事务。后来随着商部、邮传部
的建立,情况才有所改变。1902年至1906年间清政府裁汰各衙门青吏差役,裁撤了河东河道总督、詹事府、通政司、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肪寺和湖北、云南、广东的巡抚衙门,各省也裁撤了一些机关。清政府还下令整伤吏治,停止捐纳实官。
编练新军,创办巡警。
从1901年起,清政府屡发上谕,令各省裁汰绿营防勇,挑选精壮,编练常备军、续备军、巡警。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停止武科试。1903年12月,清政府设立练兵处,以奕勤为总理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负责练兵事务。练兵处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和法令,在各省设立督练公所,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清朝灭亡的原因镇,但大多数省份没有如期完成,至清朝灭亡前夕仅编成14镇、18混成协、4标及2协禁卫军。1902年5月,清政府还批准袁世凯在保定创办警务学堂,训练巡警。1905年设立巡警部,以徐世昌为尚书,制订各种警务章程,督办各省巡警。1906年11月,练兵处并入由兵部改名的陆军部,巡警部改名民政部,在各省设立巡警道或警务总局。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商部,以载振为尚书,管理所有工矿业和铁路。商部成立后陆续颁行了一些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矿务暂行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公司注册章程、华商办理农工商业赏爵章程及改订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等,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办实业,吸引华侨商人投资国内建设。同时清政府还批准设立路矿农务工艺各项公司,令各省文武官员及局卡委员“一律认真恤商,持平办理,力除留难延搁各项积弊,以顺商情而维财政。”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第5091页为了争取资产阶级,商部还制订了商会章程。1906年11月,商部改名农工商部。1905年户部银行成立(1906年户部改名度支部后,该行于1908年改名大清银行),开办资本400万两,官股商股各占一半,该行总办由户部奏派。1908年邮传部又奏准设立交通银行。
废除科举,兴办学校。
1901年,清政府决定科举考试时改八股为策论,并命各省将省城书院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1904年1月,清政府批准了张之洞等人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与此同时,清政府开始大批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和日本。1905年9月,清政府宣告废除科举叙度,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试会试及各省岁考一律停止。12月,
它设立学部,管理全国学堂事务。此外,清政府还改订刑律,准许满通婚,劝止妇女缠足等。
(2)清末新政的影响
清末新政虽然是清政府迫于形势而进行的改革,但毕竟产续了一定的积极效果。1903年商部设立后,清政府向公司借贷官款参与公股,实行商办公助,又鼓励商人参加博览会,引进先进技术倡设实验工厂,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扶植了民族工商业。商会团体的组织和发展也有助于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新政也促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巨大变革,近代化的新学制有利于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科举制度的废除进一步动摇了传统的封建社会的基础,而新的教育行政系统的确立又消除了兴办近代学堂的最大阻力。这些措施为民族资本主义造成新的发展条件,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清朝统治者推行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在所有各项新政中,编练新军占有突出的地位。清政府编练新军自然一含有抵抗外来侵略的用心,但其主要意图是要镇压国内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1901年李鸿章死后,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推行新政最为得力。编练新军,创办巡警,开办学堂等新政措施均先从直隶试办,然后再制订章
程向各省推广。至1905年,袁世凯率先练成北洋6镇新军,形成了当时最大的官僚军事集团。至于整顿吏治,改订刑律,准许满汉通婚等则具有收买人心、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企图。然而,清政府的新政措施并没有向资产阶级开放政权,远远不能满足资产阶级的愿望。新政在实施过程中大大增加了人民众的税捐负担,百姓怨声载道,不断进行反抗。袁世凯北洋势力的兴起又激化了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各派之间的争斗。因此,新政的推行,未能收到清政府预期的效果,反而在无形中成了革命的催化剂,加速清政府的灭亡。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还非常小,但是近代工矿企业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比以前有较大的进展,商办企业大量出现,与此同时,随着商办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及其联系的社会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也产生了显著影响,为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创造了必要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0世纪初年形成的近代新式知识分子体由爱国转向革命,加速了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展。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第一,清末新式学堂培养了一大批新青年。据记载,到1910年,全国兴办的各类学堂达42696所,学生有1300739人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04学校11第8634页。这些新式学堂虽然大多数“似改非改”,但毕竟与旧式书院有较大的差别。如课程内容上增加格致(物理)、算术、中外历史、地理、外国语等科目,有些学堂还聘用了外国教员或留日学生任教。来自社会中下层的学生增多,受教育面较以前有所扩大。科举的废除,进一步使读书与做官脱节,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第二,20世纪初出洋留学热的兴起带来了新知识新风气。义和团运动之后,青年学子“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飘洋过海,以留学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日本者居多。留日学生多数来自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中国留日学生人数,1900年以前较少,1901年以后人数激增。1901年274人,1902年增至573人,1903年开始突破千人大关,达到1300余人,1904年留日学生在校人数为2406人,1905-1906年有据可查的达8000余人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第355-356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上海和东京是新式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地方。与旧式士大夫相比,他们接受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具有强烈的体意识和对国家前途的责任感。民族资本近代企业的
初步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的渐次形成,为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1903年拒俄运动以后,这一体的革命觉醒更明显了。
20世纪初年,广大新式知识分子在国外掀起了一股宣传民主革命的热潮,出版了大量革命报刊和书籍。1900-1905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或主持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有:香港的《中国日报》、《中国旬报》等,上海的《苏报》、《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大陆》、《中国白话报》、《女子世界》、《国粹学报》等,日本东京的《国民报》、《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以及横滨的《开智录》等。这一时期出版的革命书籍,不下百数十种,可分为下列几类:(1)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政论性小册子,如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章炳麟的《馗书》、杨守仁编的《新湖南》、黄藻编的《黄帝魂》等。(2)宣传革命排满的史著,如陈去病的《陆沉丛书》、《清秘史》、匪石的《郑成功》、陶成章的《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等。(3)译介的西方社会政治理论著作和历史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约翰•穆勒的《自由原论》、孟德斯鸿的《万法精意》、斯宾塞的《代议政体》等,以及英、美、法、俄等国的革命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衰亡史、独立史等。(4)揭露列强侵华的著译,如《中俄交涉史》、《俄罗斯对华策》、《美国垂涎中华近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