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复习大二上名词
一)名词解释
1. 穿鼻草约
亦作《川鼻草约》。战争中清钦差大臣琦善背着清政府擅自与英国代表义律私订的议和草约(未正式签字)。主要内容为:1)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2)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琦善蒙哄清政府,诡称赔款为“商欠”,割香港是允许英人在外洋一小岛寄居。广东巡抚怡良以义律在香港付出的布告为证,向道光帝揭参琦善。清政府不承认此约,并将琦善逮捕。
2. 闭关政策
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政策。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
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3. 马嘎尔尼使团
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中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为乾隆祝寿为名进行的访华。
这次访华之旅的真实目的是“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是武力获取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9月,乾隆在热河接见了马嘎尔尼,乾隆皇帝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回绝了使团通商贸易的要求,马嘎尔尼来华未能取得预期的目的。
4. 片面最惠国待遇
它始于1843年的《中英虎门条约》,是资本主义列强掠夺、奴役中国人民的重要手段。最惠国待遇是指两国之间的交往是互惠的、平等的,但资本主义列强利用强权强加给清政府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片面最惠国特权,中国只能给予列强优惠,而不能获取列强的优惠。清政府只要给某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5. 魏源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中国晚清著名思想家,今文学派代表人之一。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著有《圣武记》。提出了“变故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战争爆发,遵友人林则徐之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6. 瀛环志略
近代由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作者徐继畲。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
绍尤为详细。对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都有所记述。徐继畲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给予称赞。这在当时是难得的进步思想。
7. 马神甫事件
即“西林教案”,第二次战争的导火线之一。18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我
国广西省西林县传教,吸9098098 收地痞流氓入教,勾结当地土豪劣绅,无恶不作,激起民愤。1856年2月,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26人,并依法处死马赖。法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同英国一起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战争。
8. 亚罗号事件
张大奕年龄
第二次战争的导火线之一。“亚罗号”是一只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所领执照在1856年9月底已经失效。10月8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黄埔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国水手。这本是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可英国公使包令却指使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诡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只,蛮横要求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了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要向英国道歉。叶名琛对英国的无理要求据实力驳,但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将所获疑犯交给了英国领事馆。在事件交涉过程中,英方故意制造事端,激化矛盾。所谓“亚罗号事件”只是英国侵略者为挑起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9. 庚申之变
庚申之变是指1860年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在这一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烧毁了圆明园,
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最终被迫与列强签订《北京条约》,均为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开埠(天津)、割土(九龙司地方一区)和赔款(英法各八百万两)。这些条约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步伐。
10.乡官制度
乡官制度是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广大居民按伍、两、卒、旅、师、军的编制组织起来,
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员委派,都由本乡人担任,因此
他们被称之为乡官,此外还规定“寓兵于农”的乡兵制度,即在军帅的管辖区内每家出一
名为伍卒,组成一军。这种乡官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
11.《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到天京主持政务,他向洪秀全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
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提出善待
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彩的方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实施。
12.天京变乱
1856年8月,杨秀清自恃功高,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召集韦昌辉率军进入天京并杀害杨秀清,引起变乱,太平军将士二万余人被杀,石达开出走败亡。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爆发的一场内乱,它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
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3.厘金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厘金创始之初,本是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同治三年七八月间,清廷臣工多有整顿各省厘金,革除积弊的奏议,厘金曾经一度者裁而未果,使它经常取得正税的地位。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
14.辛酉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六岁的载淳继位,以载垣等八人辅政。权欲极大的慈禧太后想垂帘听政,遭到辅政大臣的反对,因而对八大臣极为不满。为了同辅政大臣争夺权力,实现自己掌权的野心,11月,慈禧和恭亲王奕?暗中勾结,发动宫廷,下诏将载垣、端华顺等处死,其他人充军或处死,从此慈禧掌握了大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
15.总理衙门
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清朝政局变动最突出的表现。1861年1月,清政府为适应同资本主义列强建立外交关系的需要而设立,它主管外交和通商事务,首次任命奕?、桂良、文祺等三人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它的设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内政,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1901年改为外务部。16.同文馆
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是一所专门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
的近代学校。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同时恭亲王奕欣等人建议在总理衙门下设立同文馆。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对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起了一些积极作用。
17.官督商办
洋务派举办民用工业的主要形式,由政府委派官员监督,由商人出资兴办。一般业务由商人经管,而领导权掌握在官方。这类企业带有浓厚的衙门习气,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种结合。
18.幼童赴美留学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19.蒲安臣使团
是清政府第一次派出的使团(1分)。1868年,清政府在离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的怂恿下,派蒲安臣率领“中国代表团”赴欧美访问(2分)。该团成员有记名海关道志刚和礼部郎中孙家毅,并有英、法各一人参加(1分)。他们一行到达美国后,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承认美国享有掠夺华工以及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学校
的权利(2分)
20.天津教案
1870年在天津所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1分)。天津发生多起儿童失踪的事件,民间传言外国修女杀死孩童作为药材之用。6月20日,匪徒武兰珍口供牵连望海楼天主堂。次日,数千众包围教堂,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开打伤知县仆人,民众激愤之下杀死丰大业及外籍人员多人,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等(2分)。曾国藩处死为首的18人,充军流放多人,赔偿外国人的损失,由崇厚出使法国道歉(2分)。曾国藩被指责(1分)21.琉球船民事件
明智维新后,日本试图吞并琉球。日本方面利用了1871年发生的琉球船民事件。那年一批琉
球船民因遇暴风漂泊到台湾,很多人被当地高山族人杀死。1873年,日本派使节到中国来,就此事向清政府提出质问。总理衙门官员明确指出:琉球和台湾都是中国的属地,属地之人相杀,应由清政府来审理,与日本无关。但同时,他们又说:杀人者都是野人,是“化外之民”。日本方面抓住这样一些只言片语,否认台湾东部为中国领土,借口对台湾发动侵略。1874年5月,日本出兵占领台湾部分地区。后来由于中国军民的抵抗和其他因素,日本同意从台湾撤兵,谈判解决台湾问题。10月,中日达成《北京专条》,把日本出兵说成是“原为保民义举”。这种词句就是肯定了琉球居民是日本人。这份协议后来成了日本占有琉球的根据和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