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风2021年1月
心环境科学
DOE10.19392/jki.1671-7341.202103055
我国大气污染的成因与防治
张艳天
江苏省连云港环境监测中心江苏连云港222000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也在不停地遭受污染,人类的身心健康也在遭受因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本文就环境污染中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一浅要阐述。
关键词:大气污染;原因;防治
近年来,全球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所谓大气污染,是指某些有害物质进入大气中,对人类生活生产及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虽有可能由于自然因素
造成,但大多由人为因素造成,如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汽车排出的尾气都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改革开放、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比如现代工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极速增加、煤炭和石油燃料用量呈几何倍数增长等,随之而来 是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本文试图对我国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一浅要阐述。
一、我国大气污染的成因
前些年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较薄弱、工业条件较落后、生活物资较匮乏、有些方面管理经验欠缺,国家为了改善居民生活、大力发展经济,所采取的一些发展方式方法欠合理,比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能产量过剩,能源消耗结构和利用不合理,环境监管能力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等,导致大气污染较严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污染源。
(一)生活燃煤
近年来每逢进入采暖季,我国北方的空气质量就容易岀现大范围恶化、连续出现雾霾天气、大气环境质量极不稳定。追根求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冬季采暖时集中供暖的供暖锅炉大多数还是烧煤的,仍由部分个体居民户还在燃烧散煤,而煤炭燃烧后会产生硫化物、粉尘的污染物,直接导致大气受到污染,这种污染就是很单纯地由于人为活动所造成的,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二)工业生产
工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工业虽然创造了大量的GDP,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了大量废物,既有烟尘,也有气体,甚至还有一些悬浮颗粒物。总之,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种类非常多,危害性特别大,是全球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虽然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各国对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严格,但在工业生产过程让难免会产生污染物,造成大气污染。比如:水泥厂、化肥厂、化工厂、电冶厂、铁合金厂等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产生大量的烟雾及粉尘,可谓对大气环境是致命打击,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
(三)交通运输
现在,交通运输工具特别多、特别先进,它们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了大气污染。尤其是城市中的汽车,是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成因。随着人们收入增加,购买私家车的家庭越来越多。虽然近年来,国家提倡购买电动车,但目前大多数的私家车仍然是燃烧汽油。由于我国汽油品质不高,因此汽车排岀的尾气中包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对城市的空气污染特别严重$
(四)建筑施工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筑施工,近些年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迅速,使得我国许多城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但由于对工地的管理不善,未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例如,
施工现场裸露土地未进行覆盖,施工场地内道路未进行硬化,缺乏洒水车、雾炮等洒 水降尘设施等,尤其是在一些监管不到位的郊区工地上,施工扬尘更是肆无忌惮、漫天飞扬,造成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升高,对周边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破坏,甚至影响到附近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五)垃圾处理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量随之大幅度增加$再加上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行为上不够积极、不够配合,比如有的城市在每逢庙会、集市过后,更是满地狼藉、垃圾随处可见,让市民和路人苦不堪言。生活垃圾处理这个过去的小问题已经演变为困扰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的大难题,传统的垃圾处理主要是进行填埋掩盖,但是该措施占地面积大、污染土体水体、持续散发刺激性气味,从而污染大气、影响人们正常呼吸,甚至有些地方已经严重困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二、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非常大。第一,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历史上有名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印度博帕 尔毒气泄漏事件等,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甚至造成数百人的死亡;第二,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也造成很大危害,例如,大气中含有大量的酸性气体,就很容易形成酸雨,进而导致土
114
科技风2021年1月
壤酸化,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甚至会造成森林衰亡和鱼类绝迹。第三,大气污染使得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仅就是地球温度升高,人们感到不适,更重要在于它会导致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极端天气岀现。如果任其发展,最终结果就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崩溃。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就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引发温室效应而致。大气污染的危害还不止表现在上面三种情况,还有破坏 臭氧层、损害物品等诸多危害,急需进行治理,否则人类必将为破坏环境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下面简要叙述几点如何做好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整治煤烟,改进供热方式
在需要采暖的地区,除确须使用燃煤锅炉担负集中供热外,其余的燃煤锅炉、营业性炉灶等改用清洁燃料,严禁个人 燃烧散煤。对集中供热的燃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也可以改进供热方式,更换采暖器具,使用热水采暖、或者以采用以电为能源的采暖方式,以达到全面控制煤烟污染。
(二)治理工业污染,开发无污染和低污染的能源
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全面控制工业企业有机废气的排放,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集中整治限
期改造,减少工业集聚区污染。加大开发新能源的利用力度、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与风能的使用、采用水力发电代替火电发电,以及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
(三)控制机动车污染,推广新能源车辆
首先,通过行政、市场等多种手段,鼓励厂家和消费者生产或购买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强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汽车。其次,提倡人们绿出行。距离比较短的出行,鼓励大家步行或骑自行车;对于距离比较长的出行,鼓励大家多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自驾车。最后,改进汽柴油品质,在车用汽柴油中加入符合环保要求的燃油清净增效剂,以减少汽车尾气中污染物质。
(四)严格监管施工扬尘,遏制扬尘污染
制定政策并严格执行,实行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实现绿网覆盖,避免建筑工地有裸露土堆、各类渣堆。对于土路和扬尘污染严重路段,定期进行洒水降尘,减少扬尘污染。涉及重大民生的工程须经大气污染防治部门批准后方可作业,将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纳入文明施工管理范畴,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加快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逐步实现施工场地无扬尘、施工道路无污染的管理目标。
(五)改进垃圾处理方式,综合利用处理
如何治理空气污染鉴于垃圾填埋的弊病较多,政府部门应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垃圾处理方式,目前国内有
些地方采用焚烧垃圾发电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其他方式处理垃圾带来的污染,但是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仍然很难彻底处理一些比较难降解的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在人体内有累计效应,时间久了,就会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所以解决城市垃圾的最佳方法也不是燃烧,而应该是综合处理。所谓综合处理,是指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垃圾采取不同处理措施。据有关人士预测,国内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可达千亿元,如果垃圾分类再利用政策可以长期推广下去,一方面可以避免垃圾焚烧而导致对空气的毒害污染,另一方面可以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所以,希望各级政府能够给予足够重视,加大垃圾分类处理投入,早日获得垃圾综合利用处理所带来的红利。
(六)科学应对,加大执法力度
污染成本较低是许多污染企业之所以不采用防护措施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惩罚力度,使其污染的收益低于污染的成本,必然会使污染企业采取防护措施,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当然,环保部门还需做好一些基础工作,如做好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科学预测空气质量变化情况,研判大气污染程度,提前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预案$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专项整治、突击检查等方式,重点打击 违规施工、违规生产和偷排偷放等违法行为,保持密集执法和常态化检查的高压态势,让容易产生污染源的企业从源头上治理污染,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七)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第一,应扩大环保宣传教育层面,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第二,加强环保政策教育,提高众的环保法治意识;第三,多多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营造珍爱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第四,环保教育还应从小抓起,在学校里大力普及环境知识和环保理念,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以此吸引父母邻里关注环保,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提高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相关要求越来越严格,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要看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继续推进,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加,以及新物质的不断开发,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必将不断变化,大气污染防治压力还将继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事关人民众根本利益,事关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刻不容缓、复杂的、长期的任务,要彻底改善我国的空气质量,让广大人民众远离雾霾、拥抱蓝天,依然任务艰巨、任重道远,需要政府部门、企业、个人共同努力,同呼吸共奋斗、防治,自觉履行职责义务,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刻注意大气污染防治,为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余刚,牛军峰,黄俊.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全球污染与健康风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谭民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张艳天(1973—',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研究方向:环境管理。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