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贡献
关于诸葛亮的史料和传说很多,诸如自比管乐、梁父吟、三顾茅庐、隆中对、博望坡、火烧新野、东连孙吴、舌战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赤壁大战、三足鼎、白帝托孤、烧藤甲、七擒七纵、平南蛮、空城计、杀张郃、上方谷、走仲达、秋风五丈原等等,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小说、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的差距太大了,陈寿评价他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可能最为恰当。
一、 审世营事 治学修身
1、显赫的背景
据一些史料上说,诸葛出生于名门望族。西汉中期,诸葛家族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出任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的职务)。到了东汉末年,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彩,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族。这一辉煌肇始于诸葛珪和诸葛玄两兄弟。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当时在离家乡不远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大致相当于行署副专
员这么个职务。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叔,是一位交游广泛的名士。他很有学识和眼光,在他年轻时结交的朋友中,有两位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就是大军阀袁术和刘表。
一些史料上记载,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他的大嫁给了襄阳有名的大家族蒯家。蒯家是刘表统治荆州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个家族的多位成员都在荆州出任要职,诸葛亮的大夫蒯祺后来官居太守之职。诸葛亮的二嫁给了襄阳的另外一个名门望族庞家,夫名叫庞山民,而庞山民的父亲就是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庞德公非常欣赏诸葛亮,并将自己平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他。后来,诸葛亮还认识了庞德公的好朋友、大学者司马徽。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后来他避乱江东而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一度在吴国总揽国政、权倾朝野,诸葛亮还有一位堂弟诸葛诞。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极人臣(这是后话)。
诸葛亮兴旺的家族,特别是其父辈、哥为其创造了常人难以比拟的环境。他依靠这一重
要资源,为其出山做了“必要”的准备。这也应该是他的一大亮点吧。
2、观其大略。
诸葛亮读书时非常讲究方式方法的。它主张治学的“灵活性”,因为他不是搞学问的大儒,在引经据典时,要精确到×卷×页×行。他要从书本中获得的是思想和智慧,而不是长篇累牍的文字。古代有“书有百卷,其精要不过数语”的说法,所以他读书“观其大略”,也就是抓住书的本质和闪光的东西,不是一字一句的死读。
3、十年磨剑、厚积薄发。
诸葛亮小时曾在一所由儒学大师执教的学堂里就读,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后从师当时的大师级学者庞德公,又受到大学者司马徽的影响。传说他对《诗》、《书》、《礼》、《义》、《春秋》等儒学很熟,对法家的经典著作如《申子》、《韩非子》、《管子》和兵法巨著如《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也很熟,而且对《史记》、《左传》、《战国策》等历史则更熟(注:有人从其著作和在蜀的各种文献中研究而得)。他真是学识渊博啊。
4、广交俊杰、贵人相助。
诸葛亮在“后积磨剑”的同时,还与荆襄名士广泛交接,如黄承彦、崔州平、徐庶、石广元、孟建、王粲、司马徽、庞德公等人。后来司马徽和徐庶向刘备举荐他,说他是“卧龙”,多少应该与他的交往有关系吧,这真是贵人相助啊。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和刘表是连襟。当年,荆州首屈一指的实力派人物蔡瑁把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刘表和黄承彦。也就是说,刘表是他妻子的姨父,而蔡瑁则成了诸葛亮妻子的舅舅。这些关系,为诸葛亮观察事态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这应该和诸葛亮那份著名的应聘策划案《隆中对》战略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关系吧。
5、高瞻远瞩、静观事态。诸葛亮从15岁起(父母早亡),随伯父进荆州,便一直通过他庞大家族所提供的各种途径来关注事态。他不是盲目的观察,而是联系自己的理想,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去审视,静静的等待机遇。
6、壮志凌云。
诸葛亮17岁起,自立门户,“躬耕于南阳”。那时起,他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与管乐看齐,这对于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来说,应该是最高的“奢望”了吧,差一点就是帝王了。
他知道,自己是不能自发带出一支人马来起事,必须借力,只要借力,便要对借给他力的人忠诚,所以“管乐”已经是顶级理想了,而且帝王对他来说不能体现“文人智慧和辅佐能力”,也不能体现“名顺”的问题。小小年纪,就有“出将入相”的大志啊
7、文章绝伦、多才多艺。
诸葛亮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前出师表》是千古绝唱,据说诸葛亮对音律、八卦、奇门遁甲等还造诣颇深。
8、仪表堂堂、气度非凡。
陈寿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1.84米高的个子,人帅而有气质。
9、恩宠于一身
刘备对诸葛亮有“三顾”的奢华礼仪。赤壁之战后,刘备任命了诸葛亮第一个正式的职务——军师中郎将。实际上,诸葛亮后来一直没有参与用兵打仗,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刘备在任命诸葛亮这个职务时,可能确实想把诸葛亮往带兵上培养,而后来可能发现诸葛亮不长
于用兵的原因吧(或者军中更有优秀者)。军师中郎将是个什么官呢? 它是一个界于将军与校尉之间,大致相当于参谋长的职务。当时校尉相当于今天的校级军官,在它之下还有相当于尉级军官的都尉,而中朗将的军衔则有点类似于今天美国军队中的准将。这么高的职位,可见 ,刘备对诸葛亮的培养和重用。
建安二十五年六月,刘备在成都称帝,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其官衔的全称是“大汉丞相、录尚书事、假节”。意思就是:汉朝丞相,代为皇帝审阅和批复奏章,被授权在必要时以天子的名义指挥全国军队、任命百官的意思。 这一年诸葛亮才41岁。
诸葛亮还有“白帝托孤”的荣宠。刘备在弥留之际,对诸葛亮说:刘禅,你能辅佐就辅佐。实在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效忠后主,至死方休。 当然,这有刘备“将诸葛亮一军”的嫌疑。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在所有的帝王中,可能只有刘备这样说过,也可能只有诸葛亮听帝王级别的人这么说过吧。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真是对诸葛亮“恩宠于一身”啊,当然,这也与诸葛亮的才能与品行有一定的关系的。
10、刘禅的包容。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刘禅的话,应该说刘禅是很明智、很大气 的,他为民作想,顺应历史潮流,这个争议很大,以后有空,我将专题分析。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一直是个幕后人物。主要是坐镇后方、备办粮草,后来官至丞相,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他参与也是不太多的,特别是军事上,很少参与。刘备去世后,由于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才能总揽国政。这实际上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全面发挥才智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刘禅很有能力,急着要亲政的话,怎么会有诸葛亮大放光彩的机会呢?所以,诸葛亮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是从刘备去世后开始的。而刘禅在这时期总是“包容”,当然,这也跟刘禅的能力有关,实际上是“明智”的“包容”。不管怎样,刘禅的宽宏的“包容”,也是大气和智慧的显现啊,这是辩证法。
1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心力憔悴,最后积劳成疾,54岁便撒手五丈原。
二、战略谋划
1、东连孙吴、北拒曹魏。
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不然,在面临众多诱惑、挑战的国际关系中,能矢志不移的一贯坚持,确实是很难做到的啊。唯一被曹操看上眼的大英雄刘备没有做到,关羽更是做不到,诸葛亮坚持的最彻底阿。
2、抚南诚民、厉制治国。这个有目共睹。
3、富民强国、农商并举。这个做得非常漂亮。
4、苦修兵务、待机北伐。诸葛亮在当时蜀国的具体国情下,能够建设出这样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确实是不容易的阿。待机北伐做得还不错。
5、攻占陇西、分化蚕食。由于蜀国与魏国的国力差距悬殊太大,诸葛亮制定的北伐战略是:攻取整个陇西之后,再拿下关中,一点一点地蚕食魏国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实力,为最终夺取中原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那个时候,甘肃一带是重要的粮食和战马产地。这里多为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出兵陇西,不仅道路相对平坦,而且还能得到当地的粮食和对蜀国来说十分宝贵的战马,同时,还可以把少数民族从魏国分化出来并得到充足的兵源,这样,蜀国的国力就会得到空前提高。所以,这是多么英明一个的北伐战略啊,很有见地。
三、 治国安邦
1、蜀初的严治。《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中讲了一段法正和诸葛亮讨论治蜀的思想。大体意思是:法正认为初到蜀地,宜效法高祖入关,约法三章,不宜严治,收取民心是本。而诸葛亮对法正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接着,他分析了蜀汉初期的“势”,指出:秦朝因刑法过苛,百姓怨声载道,天下“土崩”;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仅“约法三章”,便大获全功;但刘璋却过于软弱宽大,蜀中豪族专权自恣,君臣之间连正常的纲纪都没有了,这才导致其统治的结束。蜀汉政权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础、形势都与高祖时不同,应该与刘璋反其道而行之,“威之以法”,从严治蜀。这一思想在当时确实是非常明智的,虽然因为其过于“严厉”,而铸成了许多错事。后来的事实证明还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2、通吃儒道法。诸葛亮的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体现了他在自身修养上所持的道家思想,这一点对于蜀国其他官员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忠于汉室,要求统一,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这是和道家又不同的;他教后主“申、韩、管子”,自己又以法制国,显然在这方面信奉的是法家思想。可以说,诸葛亮是将几种思想很好地结合起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蜀国进行了治理,也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官宦勤廉、治政高效。诸葛亮七擒七纵 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他大力倡导朴素廉洁的执政作风,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廉洁奉公的官员担任政府重要职务,再加上严格的执法环境,久而久之,蜀国各级政府上行下效,勤政廉政之风蔚然形成。后来,又经过十多年的倡导和坚持,官员们大多数都能主动做到廉洁自律,其清廉的执政风气为中国历史上少有。同时,这批勤廉的官员,办事利索,效率是很高的。
4、立法施度、广开诚心。诸葛亮从益州作手,建立了整套法令制度,有益于国家,虽然是仇家,也会赏赐;违法犯纪,虽是至亲,也会处罚。这种公平的统治,在历史上应该是少有的吧。
5、广拔良才。广泛的启用人才(注:但不是等于杰出地识人、用人)生前选择并重用董允、马谡、陈震、吕义、杨仪、张裔、杨洪、费诗、杜微、来敏、尹默、谯周、邓芝、杨戏、张表、杨颙,甚至刘琰、向宠、吕凯、马忠、王平、张痴、张翼、姜维、宗预、廖化等 一大批人才。不过诸葛亮用人时“特别看重一个人的品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