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论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现状
姚文璐
(河南省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河南沈丘4663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新的事物和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以其独特的精神特征,在我国青年大学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入手,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分析主流教育情况。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然而,如何促进二者的更好融合,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分析。特别是如何更好地促进这项工作在新时代的发展,也是一个亟待认真研究的问题。
“教育对人的影响实际上是文化对人的影响。”这种关系使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如岳飞、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爱国人士的感人事迹,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相协调。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悄然滋养着我们每个人,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工作方法,甚至思考方式。因此高校课堂更加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然而目前高校课堂上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融入内容不全、方式单一。高校课堂教学很难通过单一的传统教育风格展现传统文化的丰富立体,教学方法的限制也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在整合过程中变得困难。
其次,融入过程缺乏系统性。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普遍缺乏具体明确的组织结构和分工,缺乏总体规划。教育内容片面化,教材和课程设置也相对落后。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按照计划进行整合工作。
最后,融入效果不佳。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
知识水平。然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不高;偏好大众文学,对中国优秀经典作品的兴趣不大;注重实用主义和实际意义,讲究计算机应用、外语等应用知识,忽视传统文化等现象极为普遍。
面对当前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传承中受到破坏、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互联网给传统文化带来冲击等诸多困难,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引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和管理。通过政府部门不断加强管理,有效组织领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其次应把握网络阵地,倡导主流思想。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指出:谁控制信息,就相当于控制网络和控制世界。因
此应与时俱进,在互联网新平台上通过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进行网络教育等方式,引导大学生优化知识体系建设,提高人文
水平。
再次,拓宽传播手段,发展现代传播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
飞速发展和传媒业的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承担着继承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培养民族精神的重任。高校也应通过自媒
体、网络电视、电子图书等形式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外延,提
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加深学生的道德观
念。
最后,优化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大学课
程作为高等教育者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阵地,
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我国
传统文化教育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因此,学校必须逐步建
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同时使其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能够与时俱进,扎根于地,结
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把优秀的中
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意义重大。二者的有机结合将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
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小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06):52-56.
[2]陈育芳,陈少平.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系构建与实
践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06):6-10.
[3]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01):46-51.
姚政近况[4]赵常兴,田志伟.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
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1):78-80+86.
[5]陈少平,陈桂香.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06):116-120.
033
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