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九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九江师专)创建于1958年。1958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各行各业都出现了“”的局面。1月,中共九江地委决定,在九江师范学校、九江医士学校、九江第一高级中学的基础上创办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工专。1月28日九江师专经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成立,隶属九江行署领导。校址在原九江师范,现九江市五中。
九江师专建立时,设文史、数理两科,于建立当月招生,同年秋季参加全国部分省、市联合招生。
1959年1月,中共九江地委根据中央对新办高等学校整顿巩固的指示,决定将九江师专、医专、工专合并,成立九江大学。2月,九江大学正式成立。
九江大学是九江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所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校本部设在先后曾为同文书院、南伟烈大学的九江市第二中学校园内(原二中初中部改为“九大附中”,高中部并入九江一中高中)。九江大学分部设在九江医士学校。
1959年4月,中共九江市委决定,将1958年“”时创办的永修大学、武宁大学、修水大学撤消,部分学生并入九江大学。
九江大学组建时设有3个科7个专业:工科有化工、机械、纺织专业;师范科有文史、数理专业;医疗科有医疗、中医专业。1959年12月,中共九江地委决定、省政府批准成立九江医学院,九江大学医疗科撤消,因此九江大学实际开设2个科5个专业。
九江大学学制两年。至1962年春,九江大学在校学生达336人,其中工科194人,师范科142人。学院创办之初,从南昌地区的高校调入了部分教师。至1962年,学校共有教职员工40余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12人。
九江大学初创时,新建教学大楼2幢,有教室42间;新建学生宿舍300平方米,添置了一批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学校图书馆藏书近10万册,教学设备基本上能适应教学需要。
1961年10月,遵照中央关于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的精神,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我省全日制高等院校调整意见》。根据《意见》,九江大学工科撤消。
1962年8月,全国高等院校进一步调整。调整中,九江大学撤消停办,部分师生和教学设施
并入江西省宜春师专。从成立到撤消,九江大学历时三年六个月。短短三年多时间,九江大学为这一时期九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实用型”大学专科人才,为九江的高等专科教育作了可贵的尝试,为九江后来发展高等专科教育特别是师范高等专科教育提供了经验,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变革阶段,九江师专获得新的生机。根据省政府有关指示精神,1977年10月,江西师范学院九江分院在原九江师范三里街分部基础上重新组建。学校占地170亩,建址于九江市九湖路2号,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东侧三里街万杉山,北濒长江,南望匡庐,园内林木葱秀优美。1978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九江师范专科学校;按国家教委关于高校名称的有关要求,定名为九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85年8月,根据省委办公厅发赣字〔1985年〕101号通知,学校正式列为副地级建制。
九江师专是为九江地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地方性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九江市人民政府和江西省教委领导。学校领导体制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77年,九江师专复建时,根据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设有中文、外语(英语)、艺术(美
术)、数学、物理、化学等6个科6个专业和马列主义、体育等2个教研室。1978年,在体育教研室的基础上增设体育科,开设体育教育专业。1981年,艺术科美术教育专业遵照上级调整指示停办。1982年,《九江师专学报》正式创刊,学报编辑部同时成立。同年底,为适应高校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需要,增设德育教研室,直属校党委领导。
1985年,与九江师专正式被列为副地级建制相适应,原教学科均改为教学系。同期,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设置政史系,开设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专业;还增设了生物系,开设了生物教育专业。同年组建的还有高等教育研究室(直属)、古籍整理研究室(直属,后于1996年9月挂靠中文系)、教育心理学教研室(直属);为适应学生教育实习的需要,经九江市人民政府批准,九江市第七中学划入九江师专,改称为九江师专附中,列为九江师专学生见习与实习基地。
1986年,随着学校的迅速发展,艺术教研室重建,后于1988年改为艺术系,分别于1988年和1989年开设美术教育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1990年9月,以公共外语、公共体育、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师资为基础,组建基础课教学部。同月,为了适应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需要,马列主义教研室从政史系分出重建,直属校党委领导。1993年,为了推动学校的
科研工作,庐山文化研究所(直属)、应用化学研究所(挂靠化学系)、应用生物研究所(挂靠生物系)同时建立。1999年8月,分析测试中心和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相继成立。西湖大学成立
2000年5月,经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批准,国务院侨办九江华文教育基地在九江师专建立。学校成为全国首批22个华文教育基地之一。2001年1月,学校设立九江华文教育基地办公室。
截至2004年四校正式合并,九江师专共设有11个系、9个本科专业、40个专科专业。办学类型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兼及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层次本、专科并举。办学形式以普通全日制为主,兼及“夜大学”、函授。
从1977年至2003年,九江师专共招收学生27届,招收全日制普通教育学生计21130人,至2003年7月,已有24届学生毕业,计15344人。
九江师专复校以来,教职工队伍的建设也在教育改革与办学实践中得到迅速发展。1977年复校初期,全校教职工仅155人,截至2004年四校正式合并,全校教职工增至459人,其中专职教师282人,行政人员(含兼职教师)101人,教辅人员34人,工人3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毕业4人,硕士毕业21人,本科毕业285人,专科毕业79人;正高职称22人,副高职称135人,中级职称119人,初级职称85人。
学校建筑面积139692平方米,其中行政用房3958平方米,教学用房39056平方米,学生宿舍40170平方米,教工宿舍42978平方米,生活用房8270平方米,总计投资达6777.63万元。校园基本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营造,功能基本齐全。园内绿树掩映,芳草如茵。1991年,九江师专被省绿化委员会确认为“绿化先进单位”。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设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有了较大的发展。至2003年9月,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2344万元,教学用计算机1000余台,语音实验室座位320个,多媒体教室座位2000个,较好地满足了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建校初期,学校图书馆设备简陋,藏书仅2万册。至2003年9月,藏书量达47万册,期刊1400余种。其中有美国史研究资料3500余册,不少书籍为英(美)文原版。学校科研水平显著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至2003年8月,九江师专教师正式发表论文32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40余部,编写教材、教参150余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7项;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收录论文10余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中心收录论文100多篇。
学校坚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行教育与教学改革,坚持倡导“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八字校风,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教书育人和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取
得了可喜的成果。九江师专的毕业生不少已成为九江地区教育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的骨干,更有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教育与教学的领头人,还有不少人担任了县(区)和市直单位的领导。毕业生中先后有1000余人考上了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九江师专的办学适应了九江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九江地区的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