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观后感 15篇
《上学路上》观后感 1
  在黄沙满天的山区中,每天孩子们都会朗诵绿意盎然的小诗,在山区中绿对于他们是一个美丽的梦,他们被穷困压迫着。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缺水的山村里。王燕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她的家中还有两位弟弟。也许是母亲重男轻女的思想吧;也许是作为的他要承受的更多吧;或者说家庭条件不够好。王燕被迫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学校。王燕为了上学,偷偷的捡鸡蛋,把笔买给了老师,最后独自到100多公里外山上摘枸杞。终于攒够了那24、8的学费。影片中王燕送给了三花一支笔,那支笔是三花最后的`留恋。对于她来说那不仅是一支笔更是一种不放弃的信念,它似乎在向世界宣告要坚持、不可放弃。
  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开学那天王燕气喘吁吁得跑到学校,把几张汗水打湿的钱拿到老师面前说:“24·8我挣够了!”那一刻我哭了,和影片中的王燕相比起来自己是多么幸福!24·8对于90后的我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买点零食买点玩具一会变所剩无几了,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突然觉得自己就像法西斯般肆无忌惮地花着钱并不知道珍惜。
  影片中的王燕敢于面对困难失败,他的那种坚持让我感动从她身上我领悟到了什么叫人穷志不穷。失败与成功让王燕感受到希望的阳光,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强不息。幸福是什么?爱是什么?钱是什么?曾经在我眼中父母把零花钱给我。任我花,任我吃,任我玩,这才叫爱。可现在我明白了,现在的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条件,幸福不是必然的,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报答父母,这才是爱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上学路上》观后感 2
  凡是不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你不和比你惨的人比较,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刚刚看完了《走路上学》这部电影,为怒江上的山区里的孩子而感动,他们虽然物资匮乏,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很充裕,他们渴望上学,为了上学,冒着生命危险,每日溜索过江去上学,他们即便是冬天,也穿着凉拖鞋。
  波涛汹涌的怒江之上,渴望学习,走出家门的孩子,每日溜索过江去上学,他们渴望早日建桥过桥走路上学。
  和他们比我们幸福多了,有吃有喝,还总是比吃比喝比玩的,相较于他们我们是不缺物资的,我们缺的是充盈的精神世界去支撑我们乐观积极地生活。
  物质匮乏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匮乏。精神匮乏的人你给他再多的.物质,他也感受不到快乐,或者说很难感受到快乐。
  当下的我就是这样,我和很多人一样,追逐名利,或者说我追逐的只是名。
  我们讨厌学习,不想去和别人去竞争,去抢夺有限的资源。
  本质上,我追逐的是快乐,但遗憾的是我用错了方式,我把我所有的钱用来打扮自己,让自己变美、用来和别人进行虚假的交流,我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我的问题,让我自己从思想上充盈,让我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坦白说从高三开始到现在,我一直都活在痛苦中,我感受不到快乐,我很痛苦,我折腾自己,折腾家人始终得不到,我想要的。
  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单纯的,只是希望我能够快乐。
  我不想成为优秀的人,我只想做一个充实、快乐的人。
《上学路上》观后感 3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因为下学期每个学生要交学杂费24.8元,王燕和两个弟弟下学期就子要交70多元的学杂费,对她们家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贫穷的母亲只好让她下学期不要上学了。为了24.8元的学杂费上学,王燕开始了挣钱交学杂费的艰难历程:她要和小伙伴到几百里远的地方去帮人摘枸杞,摘一斤枸杞有两角钱的`报酬。可是到摘枸杞的地方需要的几元钱路费家里也没有。为了这笔路费,王燕从家里拿出10个鸡蛋,开始了一系列交易。要卖鸡蛋,结果鸡蛋被别人踩破,王燕好不容易向踩破鸡蛋的人把钱要回来;卖圆珠笔,笔丢了,千辛万苦才把笔回来拿去卖;卖小羊,又没赚到钱;帮别人说价钱——终于赚到了路费去摘枸杞。最后,王燕摘了一百三十八斤终于挣够了钱。开学那天,她气喘吁吁地跑到学校,把几张汗水打湿的钱拿到老师的面前,说:“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
  看了《上学路上》这片电影让我很感动,贫困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怜悯和同情,王燕身上的闪光点很值得我去思考和学习。她敢于面对困难和失败,还有她的勤劳和积极乐观的生活
态度,让人感到西北虽然穷,但人活得快乐充满希望。让我们向王燕学习,走在上学路上,体会奋斗的失败和成功;走在上学路上,感受童年的希望和阳光。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有崭新的书桌、课本、文具、椅子。可她有什么呢?即使她什么都没有,可她上学的决心没有丝毫的动摇。我们这些有好的环境,好的学习条件的人却还有时候不懂珍惜。所以,同学们!抓紧每分每秒,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珍惜我们良好的环境条件,努力学习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我们的父母老师,只有更加努力才不辜负祖国对我们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