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世界2020/11
从央视到地方,从纸媒到电视,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将宣传触角伸向了“小屏”传播。“小屏”媒介(本文特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型移动视听终端)具有便携性、互动性、社交性、独享性和可选择性等优点,尤其随着5G 时代的来临,“小屏”传播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途径,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也逐渐习惯于通过“小屏”媒介来了解信息,“小屏”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小屏”风暴愈演愈烈的当下,我们应该意识到,这场从“大屏”到“小屏”的媒体融合,决不是简单地把“大屏”内容搬到“小屏”上,更不能简单地用“大屏”思维来做“小屏”。在这场媒体融合中,传统媒体的新闻主播从“大屏”到“小屏”,面对的不仅是传播渠道的改变,更是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的改变。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风口浪尖,传统媒体主持人应该认识到,这场媒体融合不仅是技术和渠道的融合,更是信息生产者内部的融合、信息内容的融合以及媒介文化的融合。因此,新闻主播首先应
该转变观念,主动学习、适应“小屏”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趋势,从语言态势、角定位、专业技能等方面做出改变与提高。
语言态势:新闻主播要学会“说人话”
电视新闻主播的工作活动范围通常在演播室内,将编辑整理好的新闻稿件,通过话筒和镜头用“播报式”的语态进行传播;亦或是在新闻现场做直播连线或者出镜报道,主要负责信息的传递,扮演着记者与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受到播报习惯及长期以来的播音训练的影响,其传播语态很难放下“架子”。然而,热衷于通过“小屏”端来接收信息的受众早已经不满足新闻主播过去单一、生硬、高度符号化的“播报式”语态;相反,具有个性化、具有“网感”、具有互动感、具有情感温度的报道语态更受到受众的青睐。因此,除了报道内容的转变,新
闻主播在“小屏”传播中,需要加强从播出意识到互动意识的转变,打造“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使受众感觉到亲切平等,从而吸引更多关注,提升节目收视率。
2019年7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在《新闻联播》正式推出《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短视频节目结合当天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用“网络化”的语言和画面语言,采取年轻人喜爱的、接地气的传播方式传递主流声音。该短视频节目一经推出就受到观众的热捧。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主播康辉在评论“‘国泰’航空”事件时说道:“还是善意提醒一句:不作不死。哦,还听说‘
国泰’航空有些人员听到普通话就假装听不懂,那讲英文好了:No zuo no die 。”新闻主播在“小屏”端用轻松、灵活、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这些颇接地气、颇具“网感”的词汇和语言,少了官话套话,多了大众化的语言,官话民说,硬话软说,让观众大呼惊喜。尽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作为“国脸”有其特殊性,不能代表所有的新闻主播,但是人们可以看到,对“个性化”表达的尝试应是新闻主播进军“小屏”端的有力助推剂。
papi酱角定位:新闻主播也要立“人设”
传统媒体的新闻主播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大都是端庄、严谨、规整且表达规范的,说话字正腔圆。然而在媒体融合时代,从“大屏”端到“小屏”端,新闻主播的荧幕形象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以Papi 酱为首的短视频网红出现后,各种说着不同方言、形象各异、人设鲜明、镜头前表达极具人格化的网红、网络主播等自媒体达人前赴后继,一浪接着一浪涌来。在“小屏”传播领域中,传统媒体的主播面对的竞争无疑更激烈,如何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对传统媒体新闻主播的考验。
从“大屏”到“小屏”:电视新闻主播应如何应对?
阴龙思璇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小屏”终端逐渐成为人们信息消费、
社交分享的主流平台,人们习惯于通过口袋式的移动智能手机终端来了解、接收信息。文章阐述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主播面对电视“大屏”到手机“小屏”的媒体融合发展,从语言态势、角定位、专业技能等方面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小屏”新闻主播媒体融合
实践与创新
金话筒
2020/11下
对于新闻主播“人设”的打造,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新闻主播龙洋的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在龙洋主持的
新闻节目《第一时间》中有一个新闻脱口秀板块———《生活早间秀》。在这档新闻脱口秀节目中,主持人龙洋大量运用时下网络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将新闻信息用脱口秀的方式呈现。与其他新闻主播不同的是,龙洋在节目中偶尔的口误,其表现形式不是遮遮掩掩而是大方承认自己的失误并及时改正,让观众看到其真实的一面,缺点反而成为了其身上的特点,展现了其真性情的人格魅力。“一个没有偶像包袱的女主播”的人设也立住了,因此获得观众的喜爱。龙洋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新闻主播,不仅有优点、有特点,甚至还有缺点,是一个“鲜活”的人,具有人格化、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者。在“小屏”领域,探索“个性化”的角定位是新闻主播在“小屏”领域需要探寻的方向。
专业技能:新闻主播要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做“采、编、播”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是一名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需具备的素养。然而,多屏传播时代对播音员、主持人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做“超复合型”人才。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主播面对“小屏”传播要适应其传播特点,不仅需具备“采、编、播”等基本职业素养,还需要具备编导、策划、摄像、剪辑、包装等能力,还应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等。除此之外,“大屏”新闻主播进军“小屏”端,还得培养一定的“小屏”气质,熟悉“小屏”产品的特点。这样才能从“小屏”众多的自媒体达人中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地,发出主流媒体的声音。
以近几年火热的“小屏”产品———Vlog 新闻为例。这几年,一些主流媒体开始尝试使用Vlog 形式进行新
闻报道,Vlog 新闻逐渐“爆火”。从“试水”到应用于日常新闻生产,Vlog 新闻被称为新闻报道的“进化”。传统媒体新闻主播在做Vlog 新闻时,需要遵循Vlog 的传播特性,与常规新闻报道不一样,此时的新闻主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员,而是一个Vloger ,除了具备“采、编、播”的基本技能外,还要熟悉Vlog 新闻产品的特点、规律、传播特点,从打造互联网思维,在内容方面、策划方面、语言方面、拍摄手法方面、后期剪辑包装等多方面做出改变与提升。
首先,新闻主播需要对新闻现场进行深度挖掘,到常规新闻报道之外的“爆点”、观众的好奇点和共鸣点。Vlog 不是简单的短视频,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受众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更期待平等、具有创意、独特的视频交流方式。Vlog 这一年轻、充满活力的视频形式为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媒体趣味性新闻报道
的新兴手段。例如,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媒体都采用了Vlog 这种新兴的内容形式,从不同视角记录“两会”,为公众展示了类型丰富、角度多样的两会信息,使“两会”报道更接地气,既有对采访现场的记录,也有幕后花絮,让网民大呼“看到停不下来”。同时,这样的报道形式也改变了传统媒体“高冷”的形象,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其次,到合适的报道角度与内容之后,一名合格的Vloger 还需要策划、构思拍摄脚本,设计拍摄角度、转场效果,如果有采访需要,还需要联系、对接采访对象,并到合适的报道切入角度。最后,为了抢抓新闻时效性与发布的时机,新闻主播还需要完成配音、视频剪辑与制作和后期包装等工作。总而言之,用Vlog 形式来报道新闻,对新闻主播来说是一项全媒体技能的考验与
挑战。
结语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冲击和挑战,从“大屏”到“小屏”,传统电视新闻媒体与移动端的融合之路绝不是简单地将“大屏”节目平行转移搬到“小屏”上播出,而是要借力发展,实现融合共存的生态目标。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主播要在探索和理解新兴媒体的基础上,在“小屏”领域到恰当的语言形态、传播方式、报道技巧,从语言形态、角定位、专业技能等方面做出改变、调整和提高,在“小屏”传播领域中发出主流媒体的声音。用“大屏”助力“小屏”公信力;利用“小屏”为“大屏”引流、互动,推广品牌,这样才能在“大屏”到“小屏”的媒体融合中,实现1+1>2的效果。(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何志华.浅议小屏时代的短视频传播[J].东南传播,2016,(08):97-98.
[2]王晓红.论网络视频话语的日常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02):133-136.
[3]黄楚新,郑智文.技术革新多元传播深度融合———2019两会新媒体报道观察[J].新闻战线,2019,(07):52-55.
[4]藏新恒,刘巍,胡绪颖.浅析Vlog 对新闻报道的影响[J].新闻知识,2019,(09):23-25.
[5]张志安,曾子瑾.网络时政新闻的亲近性文本研究———以三家央媒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J].新闻大学,2016,(03):38-44+147-148.
实践与创新
金话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