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1987年11月18日,广州开通了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有了第一名模拟蜂窝移动手机用户,中国的移动通信时代由此开启!
  20年后,手机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全国拥有手机的用户超过5.2亿,平均不到三个人就有一部。手机外形越变越小,功能却越来越强:拍照手机、音乐手机、炒股手机……相继出现。而现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更是呼之欲出!
  从最初的曲高和寡到今日的繁华喧嚣,移动通信发展的20年,是中国通信产业腾飞的20年,是中国社会由千篇一律走向个性鲜活的历史见证。让我们回首那些经历了20年岁月的人与事,让我们铭刻中国移动通信走过的20年印记。
1987年
广州卖出中国第一台手机:值一部丰田农用车
亲历人:徐峰
当年:国内使用手机第一人
  目前公认国内的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出自广东。1987年,为了配合在广州举行的“六运会”,广东邮电局下属的无线分局准备推出第一批共100部模拟移动电话,而现任广东中海集团董事长的徐峰,就是当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87年11月,一位在广东省邮电局的亲戚告诉徐峰,可以帮他办理一部模拟移动电话。在商业上小有成就的徐峰经不住新技术的诱惑,买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成为中国首位手机用户。当然代价是不菲的,徐峰曾对媒体透露,“当时邮电局的人还不知道这手机应该卖多少钱,他们叫我押下了一张2万元的支票,先把手机拿走。” 这个价格,在当年足以买一部丰田牌农用车,而到手的这部NEC模拟手机,不仅时需要拉出天线,而且还“死沉死沉”。
  买了手机之后,还得有号码。当时的手机是模拟机,没有SIM卡。首批100部模拟手机的号码,是六位数字的短号,号段从901001至901099。出于广东人“吉利”偏好,徐峰挑选了901088作为自己的号码。最初使用时,徐峰发现,模拟网络信号还不错,不过只能在广州市内打手机,此后随着深圳、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网络的开通,漫游才第一次实现。
1988年
上海开卖“大哥大
从无人问津到一机难求
亲历人:赵建国(化名)
当年:上海第一批手机销售人员
销量第一的手机
  从便携式、车载式模拟电话到手持式模拟电话,即俗称的“大哥大”;从早期大如砖头,到后期小如GSM手机的“大哥大”……上海移动下属某部门会议室的两个玻璃柜中,数十部老手机静静地陈列其中。这些“老家伙”记载上海地区移动通信发展的最初记忆,而赵建国(化名)则亲历了那段“大哥大”从无人问津到一机难求的岁月。
厂长、经理都不敢买
  现如今,卖手机的营业场所比比皆是:移动或联通营业厅、手机连锁店、家电卖场等等,想买何种型号尽可慢慢挑选。但在1988年赵建国开始从事移动电话营销工作时,却没这么好运,连一个固定的“门脸”也没有。为了推广“大哥大”业务,长途电信局专门成立了一个小团队,
采取主动上门营销的策略,“那时,我们让每个推广人员都带着‘大哥大’,到客户那里演示给他们看,但这种主动出击的方式并没有多大效果。”
  赵建国和同事们进行市场调查后,发现这种无人问津的局面主要是由于市场环境还不成熟,“首先,当时营销对象主要是厂长经理,他们虽然有能力购买,但顾虑很多,认为‘大哥大’是奢侈品,购买之后担心引起上级领导和众的不满;其次,富裕的个体户很少,每台终端价格在两三万元左右,经济上承受不起。”
  1988年之后的数年,“大哥大”市场反应冷清,每年销量只在几百台左右。
黑市价格炒到五六万元
  1992年,赵建国清楚记得这个时间节点,这一年上海的“大哥大”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场情况同前些年相比完全颠倒过来,‘大哥大’变得供不应求,甚至是一机难求。”
  首先是销量的突破,“我记不清是一九九几年,当年销量突破一万台,这是很了不起的。”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后,当时负责移动通信管理的上海长途通信局(现中国电信上海公司长途事业部)为销售推广移动电话专设了营业部门,并设立了销售营业厅。至今,赵建国依然记得
上海第一个移动营业厅的地址是“成都北路277号”。
  当时买“大哥大”,不像现在购买手机那样,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款式,付了钱就能拿到机器、当场就能开通,而是“先要登记并付5000元押金,然后等候半年,或者七八个月的时间,得到通知再去拿机器,而且款式没得选择,给你什么就是什么。即使拿到机器了,当场也不一定能开通,没准机器内部还要做一些调整。”加上布置少,“大哥大”的通话质量也不高,“刚开始的时候,我记得只在原来华侨商店楼顶和雁荡路布置了,资费好像是每分钟0.4元。”尽管有诸多缺陷,但购买者依然络绎不绝。
  由于供不应求,最早的“手机黑市”出现了,有关系的人从内部购买“大哥大”,没门路只能去黑市购机。“当时‘大哥大’正常售价在两三万元左右,而黑市价格在五六万元甚至更高。为什么供应少?当时无论是还是终端机器都是从国外进口,比如爱立信、摩托罗拉,相关批文非常繁琐。”
  不仅机器稀缺,号码资源也很稀缺,当时上海有几个地方拍卖“大哥大”号码,“其中一个拍卖点在上海展览中心对面,一个吉祥号码能拍到十几万。”
1992年
嘉兴使用第一批GSM手机
不再担心被破解盗打
亲历人:谢金松
当年:第一批GSM用户
  在手机收藏圈内,拥有13000多部老手机的浙江海宁人谢金松可谓赫赫有名。他清楚记得收藏的第一部老手机,就是自己使用过的摩托罗拉砖头式数字手机。
  谢金松所说的砖头式数字手机就是摩托罗拉3200,是他最中意的两款老手机藏品之一。“一部是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模拟手机YD9100,产地江阴,没有公开发售,我千辛万苦才收藏了两部;另一部是摩托罗拉3200,当年嘉兴在国内第一个开通了GSM网络,这部手机是当时我们市民拿到手的第一部使用GSM网络的手机。”谢金松告诉记者。
  1992年,原邮电部批准建设浙江省嘉兴地区全数字移动电话(GSM)系统;1992年5月17日,该系统完成第一阶段试验任务,包括网络调试、测验等;1993年9月,正式向公众开放
使用,这是我国第一个GSM系统。“我记得当时中央电视台和广播中还为此播了新闻,此前自己使用的模拟手机,也就是俗称的‘大哥大’,信号不是很好。而且已经出现了破解模拟信号的黑手机,自己的‘大哥大’容易被别人盗打,所以就决定换成信号更好、安全性更高的GSM手机。”谢金松说。
  当时谢金松得到消息,嘉兴电信局海宁营业部到了几部摩托罗拉3200,他马上托朋友花了几万块才将机器拿到手。摩托罗拉3200给谢金松留下的第一印象还是个“砖头机”:机身长13厘米,超常的橡胶天线,重量超过一斤,而待机时间只有短短的10小时,“尽管如此,心里还是很快乐的。” 
  但很快,摩托罗拉3200失去了谢金松的“宠爱”,“好像是1995年,碰到一个生意伙伴,他用的是爱立信GH337手机,蛮小巧,揣在口袋里就行,而我这个摩托罗拉3200非要拎在手里或者装在皮包内,这挺刺激我的。”
  随后,谢金松也换了部小巧的GSM手机,但他并没丢弃这部摩托罗拉3200,而是将它收藏起来,成为他第一部藏品,“如果当时将它丢了,我现在肯定后悔死了。
  不过,现在随着复古风渐起,市面上“砖头机”重新流行开来,谢金松现在外出谈生意时除了口袋里揣着一部诺基亚商务手机外,手里也偶尔拿拿摩托罗拉3200,“它的质量蛮好,插上SIM卡就能用。”
2000年
TD-SCDMA成为3G国际标准
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移动通信技术
亲历人:刘积堂
当年:大唐TD项目负责人
  在中国移动通信发展的这20时间里,TD-SCDMA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因为它是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标准,也是3G时代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1998年6月,大唐集团向ITU(国际电联)提交TD(以下简称TD)技术提案。2000年5月,TD被ITU批准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2002年3月,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挂牌成
立,拉开了中国TD技术全面产业化的序幕。2003年年初,大唐移动开始招兵买马,2003年8月,大唐移动TD项目组成立。
  刚从浙江华立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出来打算创业的刘积堂此时放弃了创业的想法,进入大唐移动,主要负责TD的研发,对TD的每一次进步,现任大唐移动副总经理的刘积堂了如指掌。
小麻雀打通
第一个TD电话
  2004年3月底,TD的研发在走过半年多后,终于迎来了重大突破,“我们在北京实验室里打通了第一个TD电话,所有的人都很兴奋,因为在此之前,谁也不能保证能否成功。”虽已事隔三年多,刘积堂说的时候依然很兴奋,“用来测试的手机,用的是市场上随便都能买到的通用芯片,手机型号为DTM8001,我们称它为‘小麻雀’,代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意思。”
  随后,大唐在一次TD产业联盟会议上宣布了这一消息,但相信的人并不多,持不相信或者怀疑态度的人占了大多数。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刘积堂有些苦涩,“即使是我们做了演示,拿
出相关证据,他们还是将信将疑。”
  事实胜于雄辩,憋着一口气,刘积堂和同事们进一步对“小麻雀”进行研发改造,2004年5月份,第一块TD终端专用芯片问世。随后,展讯、凯明等公司纷纷推出TD终端专用芯片。
2005年:TD步入大网时代
  2004年7月份,MTnet(数字移动通信模拟试验网平台)对TD、WCDMA以及CD?鄄MA2000三个3G标准的手机进行测试。结果显示,WCD?鄄MA和CDMA2000制式的手机已经比较成熟,TD手机虽然没有称不上技术成熟,但也通过了所有测试。“通过此次测试,我们看到了TD和其他两个标准之间的差距,” 刘积堂说,“而且当时能参加测试的只有大唐一家的手机,这表示TD离商用还有一段距离。”
  2005年,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能参加MTnet终端测试的厂商多了,包括大唐、中兴以及华立等企业都拿出自己的产品进行测试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刘积堂表示:“这次测试结果证明了TD可以组大网。”
2006年
TD手机商用测试:80迈速度下,通话依然通畅
亲历人:杨民生 
当年:IT时报记者
  2006年上半年,TD终于开始了“3+2”(青岛、保定、厦门、北京、上海)规模试验网测试,并在下半年进一步扩容,呼叫成功率、保持通话率都达到了99%以上的水准。而在移动通信发展前19年中始终处于旁观位置的记者,终于有机会参与了这段历史。
  2006年11月,正在保定参与测试的中兴通讯手机事业部TD—SCDMA事业部总经理罗忠生博士用TD手机给记者打来了电话,让记者亲身体验一回TD手机和网络的通话质量。“怎么样,通话质量还可以吧!我现在正开车,时速80公里,上次在青岛高速公路上开到每小时120公里,通话质量照样不错。”记者发现,通话声音比2G手机通话时清晰多了,跟固话通话差不多;另外,在和罗忠生通话的20分钟时间里,没有出现掉线的情况,甚至没有出现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