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实词积累(120)
1、爱    本义是悲哀、伤心。用作动词
1)爱护,体贴。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珍惜,爱惜。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3)喜爱。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吝啬,舍不得。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安    本义是安静。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附虚词用法:
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如: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疑问代词。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如:
A、沛公安在?(《鸿门宴》)七巧板    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刘一曈
3、被    本义指一种睡衣。
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如:
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屈原列传》)B、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C、如被冰雪。(《促织》)
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如:
A、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倍    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用作动词,通“背”,意为“背弃”“违背”“背叛”。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意为“加倍”“更加”“愈加”。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忆山东兄弟》)
5、本    本义为树的干、根,与“末”相对。
1)用作名词,意为“根本(的东西)”“基础(的东西)”,“根源”“来源”。如:
A、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根源。)
2)用作量词,或相当于现代汉语作量词的“本”,或可根据实际情况译为“册”“份”等。如:
A、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活板》,册。)
附虚词用法:
副词,意为“原本”“本来”。如:
A、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本来。)
6、鄙    本义是边疆、边陲、边远的地方,名词。如:
A、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鄙”在此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为边境”,“以鄙远”意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的边境”。)
1)用作形容词,意为“庸俗”“浅陋”“地位低下”。如:人贱物亦鄙。(《孔雀》)     
2)用作动词,意为“看不起”“轻视”。如“鄙视”,“鄙薄”。
7、兵   本义是双手拿着武器。用作名词:
1)兵器,武器。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2)士兵,军队。如:A、可汗大点兵。(《木兰诗》,士兵。)B、秦发兵击之。(《
屈原列传》,军队。)
3)战争,军事。如:
A、纸上谈兵。(成语,军事。)
8、病    安以轩主演电视剧本义是重病。
1)用作名词。意为“疾病”“病残”。如:
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
2)用作动词:
①怕,担心,忧虑。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②疲劳,困苦不堪。如: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
战》)
③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成为病态”。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9、察    本义为仔细看、观察。
1)用作动词
①仔细看、观察。如:徐而察之。(《石钟山记》)②考察、调查。如: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③看清楚、了解明白。如成语“明察秋毫”的“察”。
④推荐、选拔。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2)双音词“察察”,原意为看得清清楚楚,引申为洁白,形容词。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10、朝    本义为早晨,与“暮(夕)”相对。
1)读zhāo,名词,意为“早晨”。如成语“朝三暮四”“朝气蓬勃”,又如:
A、朝闻道,夕可死矣。(《论语•里仁》)B、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读cháo,主要有两个用法:
①动词。意为“朝见”“朝拜”(专指臣见君),“拜见”“拜访”(泛指下对上或平级之间)。如:
A、弱国入朝。(《过秦论》,朝见。)
B、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朝”在这里活用为使动词,“使(让)……朝见(朝拜)”之意。)
②名词。意为“朝廷”,“朝代”。如: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11、曾    本义是增加,为“增”的假借字。
1)读zētest什么意思ng,名词。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如曾祖、曾孙。
2)通“层”,意为“重叠”。如: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杜甫《望岳》)
附虚词用法:
副词,起加强或延缓语气作用。有两种情况:
1)表过去发生过,可译为“曾经”。如:
A、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B、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表出乎意料,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竟(然)”“还”等。如:
A、曾不若霜妻弱子。(《愚公移山》)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2、乘    本义是登高。
1)用作动词
①乘坐(船、车),驾(车)。如:
A、独与迈乘小舟……(《石钟山记》)
莫露露②趁着,凭借。如成语“乘虚而入”。
2)用作名词,读shèng,指兵车。如: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用作量词,读shèng,辆。如:然而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万乘”原指“一万辆(兵车)”,后在文言中常用来比喻天子的地位和权势。)
4)用作数词,意为“四”(古代一辆兵车配备四匹马,因以引申为“四”。)如:以乘韦(四张牛皮)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崤之战》,乘韦,四张牛皮。)
13、诚    本义指说话诚实、不虚伪。引申为“诚实”“真诚”,形容词。如:帝感其诚。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1)表确凿语气,可译为“确实”“的确”“实在”等。如: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果真”“如果确实”等。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赤壁之战》)
14、除      本义指宫殿的台阶。用作动词:
1)拜官,授职,任命。如:除臣洗(xián)马。(《陈情表》)
2)消除,除掉。如: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3)整治,整理。如: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15、辞    本义是诉讼的供词、口供。
1)用作名词
①言词、词句、语言。如:其辞微……(《屈原列传》)
②托辞、借口。如: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③命令。如: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④古代一种诗体,与“赋”同类。如:楚辞,《归去来兮辞》。
2)用作动词
①推托,推辞,不接受。如“不辞辛劳”。又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告别、告辞、辞别、离开,如:
去大理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告辞。)
B、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离开。)
16、从    本义是跟随。
1)动词
①跟随,跟着,跟从。如: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B、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C、乘牛车,从吏卒。(《赤壁之战》,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后面)跟着”。)
②顺从、听从。如: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傍着、挨着。如: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④参加、参与。如“从政”。
2)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指南北六国联合抗秦。如:
A、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作名词,合纵的盟约。)
附虚词用法:
用作介词。表方向、地点、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译为“由”“自从”“在”等。如: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17、殆  本义是危险,形容词。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推测或不肯定,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等。如:
A、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记》)B、殆与余同。(《石钟山记》)
②表接近,相差很少,可译为“将近”“几乎”“差不多”等。如:
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18、当    本义是(两者)相抵。
1)读dàng,动词。
①抵、相抵。如: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原列传》)②当作,算是。如成语“安步当车”。
2)读dāng,动词。
①抵挡、抵御、阻挡。如:
A、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②占着、立着。如:有大石当中流。(《石钟山记》,立着。)
③应当、应该。如: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掌管,主持。如:当室者死,三年释其征。(《勾践灭吴》)——家中嫡长子死了,免除他家中的征税三年。
3)读dàng,形容词,意为“恰当”“适合”。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附虚词用法:
dāng,用作虚词,有两种情况:
1)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可译为“在”“对”“向着”等,如: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望》)
2)副词,表肯定或推断,可译为“就”“必定”“大概”等,如:
A、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就。)
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出师表》,必定。)
C、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石钟山记》,大概。)
19、道  本义是道路。如成语“任重道远”。
1)用作名词
①道理、真理、规律。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道理。)
②主张、学说、思想、道德、道义。如: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思想、道德。)
③方法(策略)。如:此其为餍足之道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2)用作动词
①取道、经过。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②)说、讲、谈论。如: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骄•赤壁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