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音乐作品的体裁
现把音乐众体裁分为两大类:声乐体裁、器乐体裁:
1.声乐体裁:清唱剧、歌剧、音乐剧、弥撒和安魂曲、合唱、齐唱与重唱、康塔塔、牧歌、声乐套曲和组歌、艺术歌曲和浪漫曲、小夜曲、摇篮曲和船歌、宣叙调和咏叹调等。
2.器乐体裁:奏鸣曲和交响曲、交响音乐和交响诗、音诗、音画、协奏曲、套曲和组曲、前奏曲和序曲、夜曲、幻想曲、随想曲和狂想曲、军乐和进行曲、圆舞曲、变奏曲、改编曲、创意曲、叙事曲、谐谑曲、幽默曲、练习曲、托卡塔、重奏和独奏曲等。
二. 为什么说贝多芬是伟大的时代精神体现者?
被誉为“新约全书”的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贝多芬的器乐作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有着震摄心魄的情感力量和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不仅贯穿着辩证思维的创作方法,而且,也反应着时代的思想、体现着时代的精神。因此,要理解贝多芬,要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时代精神的哲学内涵,就必须首先了解贝多芬所生活的时代和那个时代的精神。 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封建社会正逐步走向衰亡,而新兴的资产阶级却渐渐地成长起来,他们与城市平
民、农民和无产阶级共同组成的“第三等级”勇敢地向封建专制发起了挑战。两个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欧洲正处于巨大变革的前夜。这场变革首先在思想领域内得到了鲜明而深刻的反映。法国革命的胜利震撼着整个世界。十八世纪末的欧洲进入了一个风云激荡的革命时代。1798年奥法建交,已在维也纳定居的贝多芬,有机会直接了解了法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也有机会直接接触并深深喜爱上了法国革命时期的音乐。这使他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更深刻地认识了法国革命的意义,更明确了他的启蒙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更坚定了他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无疑,这个时代的精神核心就是革命。“在这样的时代和革命狂飚中,……产生了一个对新世纪脉搏最为敏感的音乐巨人,他创造了一个英雄时代的音乐”。他用激动人心的音调表现着革命,表现着自由与进步,表达着民主共和的理想。合唱曲《谁是自由人》唱出了他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歌剧《费德里奥》寄托着他的资产阶级革命理想;第三交响曲《英雄》这部直接受法国革命影响,并且吸收了法国革命音乐音调的英雄史诗般的巨著,更是表达了他对革命斗争和革命胜利的高歌与颂扬……。在贝多芬的笔下,一部又一部饱含着时代精神,洋溢着革命激情,显示着大无畏革命气概的音乐作品问世了。 用音乐作品表现重大的社会问题,表现人类的命运、表现革命,这类题材体现在贝多芬的许多重要创作之中。因此,他的音乐总是凝聚着人民的痛苦和欢乐,凝聚着战斗的意志和力量,
凝聚着时代的思想和精神。
  这类题材同样反映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钢琴奏鸣曲在贝多芬的器乐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在他的钢琴奏鸣曲里有着显著的体现。 1799年完成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就表现出年轻的贝多芬对不公正人生的愤怒与抗争,对不平等社会的不满与憎恨;1803年和《英雄交响曲》几乎同时完成的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黎明》,贝多芬则用那清新、欢乐、激情的音乐,欢呼革命的胜利和新时期的到来; 1804—1806年间完成的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更是以那磅礴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展现了人民革命斗争的壮阔波澜。其深刻的悲剧性,其激烈的矛盾冲突,其顽强的斗争意志,其鲜明的时代精神,使《热情》成为一部罕见的、前所未有的钢琴奏鸣曲的经典之作。在贝多芬之前,他的先辈和老师海顿、莫扎特等人也创作了不少的钢琴奏鸣曲。他们的作品虽然也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地反映着时代的精神,虽然也有着对“开明专制”的幻想,也有着渴求民主自由的“含着眼泪的欢笑。即使是《热情》奏鸣曲,贝多芬也没有为之而着意涂上“革命”的油彩,也没有直接呈示革命的概念和革命的道理。而是通过压抑、疑问、沉思、勇敢激昂、乐观自信、步伐的坚定、舞蹈的欢乐、热情的沸腾等等音乐化了的情绪让人们体验和联想到斗争的曲折、斗争的尖锐、斗争的激情和胜利的欢欣。同时,也融入了他对时代
的先进精神的感受和认识。贝多芬这种升华了的自觉的启蒙主义的信仰,崇高的人道主义的思想和十八世纪末资产阶级的革命理想,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贝多芬产生在欧洲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资产阶级在当时作为一个新生的阶级给社会带来蓬勃的生机,给时代的精神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正是这种精神力量赋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以特殊的艺术力量。”时代造就了贝多芬,贝多芬用他的音乐反映了时代的思想和精神。尽管这些思想和精神,从今天的角度看来,有很大成份是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的一些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并且有着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然而,它毕竟反映了一种规律,一种历史前进、社会进步的规律。贝多芬用他的音乐奏响了那个时代先进精神的最强音,呼唤着人们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而斗争。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为他的重要的器乐体裁,同样也注入了他的理想与追求,注入了时代的精神和思想。分析和研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时代精神,不仅为我们的钢琴艺术实践起着宏观的指导作用,而且能使我们在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时,更深层地把握这种时代精神的哲学内涵,并将其引伸到对其钢琴奏鸣曲的各种钢琴音乐表现手段的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之中。
三.听了贝多芬音乐作品之后的感受
起伏迭宕的音乐让我的脑海随之而汹涌澎湃,让一切念想在这雄健的音乐中得到净化乃至升华。那只敲击键盘的手似乎在叩击着我的心灵,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好象是在用音乐为情节告诉你一个英雄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低沉时仿佛是遭受厄运的人们的痛苦哀叹和内心的矛盾斗争,不禁让人沉吟万千;高昂时仿佛是他明白了应该自强,于是奋起反抗,与命运搏击,让我们的心也为之振奋。听着音乐,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一个饱受苦难而不屈服命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具有坚强意志的人面对苦难时总是让自己适应并战胜它。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也许你自己尚未发现的一股惊人的潜力,当你陷于困境中,只要你有理想,发挥你的潜力,就一定能通向光明的。这时,你也许会不禁感叹到:原来有缺憾的日子同样能过得精彩。所以我们不必再为痛苦磨难忧伤、愤恨、无奈,而是要坦然、勇敢地面对它……”《命运交响曲》听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难怪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经不住为止震动!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那是一颗伟岸的大树枯萎的只剩下残枝一般。那是
清唱的歌
痛苦的哀伤!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我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战斗,战胜命运!我要战斗,我不是命运的奴隶!我就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与你抗争,我就是我!就如同贝多芬在1808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到了这里命运已被贝多芬战胜了!
四. 音乐作品的类型
莫扎特留给我们的作品达600多首。因没有标明创作时间,因此次序混乱。主要作品:交响曲63首,嬉游曲16首,小夜曲13首,进行曲15首,小步舞曲105首,舞曲172首,钢琴协奏曲27首,小提琴协奏曲5首,弦乐四重奏23首,管乐弦乐重奏曲4首,钢琴重奏曲9首,小提琴奏鸣曲43首,钢琴奏鸣曲23首,歌剧15部。另外还作有清唱剧4部,康塔塔4首,宗教合唱曲50首,重唱歌曲18首,独唱和管弦乐队曲55首,歌曲32首等。 费加罗的婚礼,《小夜曲》都是很有名的。
五. 谈谈莫扎特的音乐成就(尤其是歌剧改革方面)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歌剧特.赋予每个人物以不同的特性。作为音乐家的莫扎特,受到了18世纪德国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当时的文学作品。如果说,莫扎特的音乐思维是从神童时代打下的基础,那么,莫扎特音乐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或者说是与18世纪启蒙时代相适应的艺术精神。由此看出接受过当时人文思想影响的莫扎特,在其作品中也无不展示人文主义的精神,他刻画歌剧中的角鲜明生动,恰如其分,情感的表达极为妥贴与细腻。莫扎特用准确的音乐语言赋予了他们鲜活的生命。
2.莫扎特以重唱来展开戏剧情节和作为音乐戏剧结构的基础。重唱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以重唱刻画了不同角的性格,赋予重唱以表达戏剧冲突的重任。如《费加罗的婚礼》中第二幕的终场,音乐不断的提供机会,让众多的角进入剧情,使得伯爵和伯爵夫人的矛盾(二重唱),经过苏珊娜加入三重唱,费加罗再进入的四重唱,一直发展成马切琳娜,医生巴尔托洛和教师巴西里奥上场的七重唱(中间还穿插了花匠过长的声部),从而把喜剧推向高潮。莫扎特把剧中的争吵,误解,和解与遗憾通过巧妙的多声织体融合在一起,使重唱成为该幕喜剧性冲突的重头戏。
3.莫扎特使歌剧带有民族特点。《魔笛》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德国歌唱剧的体裁形式。写
作歌剧《魔笛》时采用了德文歌词,吸取了许多德国传统民歌和新教圣咏,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以民谣为基调,生动灵活、轻松的刻画出其快乐的天性。同时创造性地借鉴了意大利正歌剧和喜歌剧中的成功因素来丰富德国的歌唱剧体裁,夜之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而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可以说是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以上为以后的德国浪漫主义的大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创造性地发展了喜歌剧这种形式。当初意大利的喜歌剧只是一种滑稽、逗趣、杂耍式的剧种,所用的音乐只求轻快、华丽、热闹,有时还允许有点夸张。莫扎特早年也曾想模仿意大利人那种无拘无束的开朗性格,他所作的《假园丁》一剧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此歌剧台本由彼得罗赛利尼在1774年为意大利作曲家帕斯夸尔·安弗西(17271797)而作,后经科尔泰利尼修改。1774年,年仅17岁的莫扎特在意大利各大城市已是声名赫赫,他受巴戈利亚选帝侯的委托为1775年的慕尼黑狂欢节写一部歌剧。全剧幽默诙谐。但莫扎特后发现应当采用发挥自己的气质和特长的方法来写喜歌剧。那次尝试不仅促使了莫扎特今后创作扩大了题材范围,使喜歌剧可以表现更广、更丰富的题材内容,而且还运用多种形式表现,取得了伟大
成就。
   在莫扎特的艺术中,歌剧是一股主流,它推动了其它形式的发展,歌剧中体现了他生活的快乐,他的忧伤以及他的个性多方面的冲突。在用音乐刻画人物和使剧中人物富有活力方面,还没有人超过莫扎特的能力。他创作了丰富的优美旋律,这些旋律给人以美感,在音乐中地位突出,与人声的曲线相符合显出了莫扎特的抒情天才。他为乐队写的音乐从不干扰人声,而是在表现剧情发展方面起了奇妙的构架作用。
七.如何评价莫扎特的音乐作品
莫扎特一生共600多首作品,对各类音乐体裁创作都能轻松自如。他的创作特,其一是靠其天才而体现出的优秀的即兴性,莫扎特大量的创作都是即兴灵感发挥的产物,他的优秀的即兴感觉能力无人能与之比拟。其二是他的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即兴的单纯的美,不是精雕细琢的产物,所以呈现着一种自然的单纯;因为保持着孩子般的单纯,其音乐中似乎没有杂质。其三是非凡的平衡能力,莫扎特音乐基本承袭了从巴赫到海顿那种创作是体现音乐中各种因素的平衡的能力,莫扎特的长处是善于在丰富的音乐灵感的表现中自然地达到出的平衡。其四就是把宫廷艺术的优雅发展到了顶峰,莫扎特的音乐植根于萨尔茨堡和维也纳文化
之中,莫扎特的音乐是最单纯、最自然、最优雅、最宁静的音乐。莫扎特最大的贡献是教会了乐器歌唱,他把过去时代伟大声乐艺术中的抒情性,注入他的精美的器乐形式中。莫扎特既没有从民歌也没有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他的音乐严格说是室内的音乐。
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他创作的歌剧丰富了德国歌剧的形式,也推动了其它形式发展。在歌剧创作中,较全面地体现了他在生活中的欢乐、忧伤及他个性多方面的冲动。给莫扎特撰写了3部歌剧的达.庞特称,莫扎特的歌剧是忠实地用全部彩描绘各种激情。
八.如何评价德彪西音乐和印象主义绘画之间的联系
德彪西(1862—1918)是法国的著名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成功的作品,包括《牧神午后》、《夜曲》、《海》、《意象集》等管弦乐作品以及《月光》、《雨中花园》、《快乐岛》和《焰火》等钢琴音乐作品,此外还创作了一部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这些作品正代表着音乐中的印象主义。德彪西的这种印象主义音乐与当时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这是因为,德彪西与当时的印象主义画家来往密切,在思想观念上受到了这些画家的影响。印象主义画家强调对于大自然及其他事物的瞬间感受,并对这种瞬间的感受进行表现,要求绘画绝对服从这种瞬间感受。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也正是强调这种瞬间感受。
于是,他在音乐创作中打破了传统的和声逻辑,而使他的和声语言体现出变化多端的彩;不仅如此,他还打破了传统的调性和曲式结构原则;在旋律的写作上,为了追求瞬间万变的感受和印象,德彪西也打破了传统的旋律线条感,使之朦朦胧胧。由于德彪西的音乐十分富有新意,以至成为20世纪音乐革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