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文段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文段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
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的《留侯论》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且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罪
B. 郑伯肉祖牵羊以逆    迎接
C. 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最后
D. 其身之可爱        爱惜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填然鼓,兵刃既接
B. 不如善遇之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C. 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貌恭不心服
D. 然亦安知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吾还也
18.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项伯夜访张良,劝他离开,是因为他和张良一向友好,以此次告密来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使迫在眉睫的战争忽然出现了转机。
B. 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了项伯,约为“婚姻”,并针对项羽慕虚名的思想弱点,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成功赢得了项羽的许诺。
C. 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认为的鬼怪,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居君子,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也不在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
D. 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苏轼广征史实,引用了勾践和郑伯两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阐明了隐忍的重要性,为下文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之业张本。
1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匹 夫 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天 下 有 大 勇 者 卒 然 临 之 而 不 惊 无 故 加 之 而 不 怒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3)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答案】16. C    17. C    18. D   
19.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20. (1)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2)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居于人下的(做他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
(3)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难道有谁能成全他?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C项,结合文段二第三段“非有生平之素”指老人和张良平生没有老交情”,所以“相遇于草野之间
”应指的是偶然、突然相遇。故“卒然”指的是突然,而不是C项的“最后”;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A项,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B项,因: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所借助的时机条件,可译为“趁机”/连词,表顺接或事情发生的结果,可译为“于是”;
C项,而:在前后句中都是转折连词,译为“但是”,“却”;
D项,其:代词,代事,指“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一事/表示祈使语气,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可译成“还是”。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D项“引用了勾践和郑伯两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错误,依据语段二第三段“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可知郑伯肉袒迎楚和勾践卧薪尝胆都是善于隐忍的例子,属于正面论证;而第五段“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写项羽不能忍的例子;刘邦虽开始能忍,但是“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刘邦也有不能忍的地方,故需要张良辅佐成就帝业,由此说明刘邦也时不能忍的。故D项应改为“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来正反对比论证”,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
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特殊句式和句间逻辑关系来断句。语段二第一段“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写豪杰能忍与普通大众不能忍的对比,故“见辱”写普通人(匹夫)受辱,被动句,可独立成句,故“见辱”后断句;呼应“人情有所不能忍者”,故“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是以相同结构句式,对偶写匹夫不能忍的表现,应分别独立成句;“此……也”以判断句式点评普通人的表现,语意完整,应独立成立;对应后文的“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赞美豪杰人士,“天下有大勇者”即为天下的豪杰人士,主谓宾成分齐全,可独立成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以相同结构句式,对偶写豪杰大勇者能忍的表现,语意完整,应分别独立成句。故最终断句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1)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可译为“一点点东西”;籍:名词
作动词,登记;封:动词,封闭;而:用来,目的连词;
(2)夫:句首发语词,再说、另外,表示提起一件事;报人之志:向人报仇的心志、心愿;下人:居于人下;是:代词,这;
(3)犹:还,还有,应补充出主语“高祖刘邦”;气:气度;非:不是,(如果)不是;其:难道,反问语气词;全:形容词作动词,成全。
卒怎么读【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文中事件发展的逻辑事理合理推出。
【译文】文段一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
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