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蒙自高级中学2018-2019学度高一上学期年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I卷〔阅读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题3分〕
文化发展环境需宽松
①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②“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
③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④现在,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吗?
⑤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⑥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
⑦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一】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
⑧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
⑨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
⑩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1、从原文看,以下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
B、于丹和易中天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庄子和三国。
C、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D、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
2、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传统文化也是族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
B、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稍加干预,那么,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C、“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
D、解放人们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
B、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们不建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
C、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
D、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繁荣和发展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题3分〕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
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那么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那么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以明不与齐也与:亲附
B、鲁卒以为将卒:士兵
C、鲁君疑之,谢吴起谢:劝戒
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过:指责
5、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相符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                ②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③其母死,起终不归                    ④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⑤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        卒怎么读⑥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④⑤D、②③⑥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吴起好用兵,善用兵,攻齐、攻秦,皆取得过辉煌战功。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
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
D、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
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3分〕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2)7分〕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89题。〔10分〕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8、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5分〕
9、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5分〕
〔三〕10、补写出以下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山不厌高,。周公吐哺,。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
3〕、不见复关,。既见复关,。
4〕、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5〕、暧暧远人村,。
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共22分〕
江南无雪
(1)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2)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3)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
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4)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5)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
(6)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7)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
1〕、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6分〕
2〕、请简析第四段的修辞手法并概括雪景的特征。〔4分〕
3〕、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