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功夫》是一部于2004年上映的华语电影,由周星驰担任导演、编剧兼主演。片中包含了对武侠文化的敬仰、独特性与周星驰一贯的无厘头、夸张的搞笑风格。故事取景于1940年代中的中国,主要讲述的是周星驰饰演一位无所作为、想加入当地最大帮派的小混混立志加入当时势力最大、手段残忍的黑帮“斧头帮”。星仔试图在一个叫“猪笼城寨”的地方对居民,却不知道他们个个身怀绝技,结果在这里栽了跟头。星仔与居民的冲突不经意地将“斧头帮”戏剧性地卷入其中,正反两派之间的斗争正式展开。从“猪笼城寨”居民为生存而战发展到两派武术高手间的交锋,星仔渐渐地放弃了从前的思想和志向,开始领悟功夫的真谛。影片《功夫》的主线剧情虽然简单却通过各种精彩细节的设计而被演绎得十分曲折、引人入胜。凭借这部影片,周星驰获得了第4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而影片《功夫》不仅票房过亿成功抢占了2005年的贺岁强档,同时也获得了最佳剧情片的殊荣,这些成绩是对演员及电影的肯定。在影片《功夫》中,出了震撼的视觉画面以及周星驰本身备受关注的演技外与号召力外,多元化的电影背景音乐堪称完美,使观众从动作画面中感受到热血喷张,从温情的画面中体会到感动,与电影剧情紧密贴合的电影背景音乐不仅发挥出了表达电影主题,渲染电影气氛的作用,同时也带给了观众充实的音乐艺术享受与无穷的回味。
在对影片《功夫》的欣赏中,观众总会产生一种与影片背景音乐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影片《功夫》从插曲到配乐实现了对本土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恰当的运用。纵观《功夫》整部影片的配乐,其中所运用的周星驰影片
经典民乐有六部:《闯将令》《四川将军令》《十面埋伏》《东海渔歌》《小刀会组曲》《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这些中国的经典民乐的运用也使影片具有一种浓烈的民族性。接下来我主要介绍一下中国古典音乐的十大名曲之一的《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前身是明代的《楚汉》。乐曲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展开最后的大决战,刘邦起用韩信为大将,以30万汉军的绝对优势把十万楚军紧紧包围在垓下楚营内。夜间,刘邦的谋士张良令会楚地方言的汉兵用箫吹楚曲,唱楚歌,以此动摇楚军军心。项羽听到楚歌声以为西楚已失,被困的楚军则思乡心切,斗志瓦解,纷纷逃散,项羽身边仅剩下千余人,于是决定黎明突围,返回江东,项羽爱妾虞姬自知难于一同突围,遂自刎于军中。项羽骑着乌骓马,带领800余骑兵,终于杀出重围,渡过淮水时,所随只有百余骑,至阴陵(今安徽定远县南)时又迷了路,陷入沼泽地区。抵东城(今安徽和县北)时只剩28骑相随。汉军一直在追杀,项羽引兵上了一小山与汉军冲战数次,最后逃到乌江边,只剩他一人一骑,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十面埋伏》最早见于记载的是1818年出版的《华秋苹琵琶谱》。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于特点的弹拨乐器之一,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与独特的表现力被誉为“弹拨乐之王”。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流派纷呈而流传于世,至今还深受世人的喜爱。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分为十三个小段落,采用章回小说结构,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
得胜回营。全曲可分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著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括前五个小段。真正精彩激烈的在第二部份,即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从埋伏到九里山大战)。这一部份是全曲的中心部份,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第三部份是战争结束,它著重情绪的描写,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项羽败阵到最后):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此曲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此曲具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力以及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
影片中的字幕这样阐述:这是一个社会动荡、黑帮横行的年代,其中又以“斧头帮”最令人闻风丧胆,唯有一些连黑帮也没有兴趣的贫困社区,却可享有暂时的安宁。可是猪笼城寨的宁静始终是暂时的,阿星冒充斧头帮成员来到猪笼城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乐响起,此时镜头给到了阿星和肥仔聪,他们正在和一踢足球的孩子争球。著名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在这部电影里面是作为挪用音乐出现的,但是并没有运用在一些打斗等激烈的场面。电影选用的是《十面埋伏》的引子部分,通过轮拂的演奏技法象征着不详气氛的产生,预示着恶势力的到来。而如此具有气势并充满杀机的琵琶曲与阿星及肥仔聪这两个相对形单影只的身影做搭配,在两人夸张的造型与装束下产生了一种幽默的效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