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孝的内容
1. ⼆⼗四孝的内容是什么
《⼆⼗四孝》全名《全相⼆⼗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由历代24个孝⼦从不同⾓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孝的故事集⽽成。
24孝包括24个故事,分别是:孝感动天、戏彩娱亲、⿅乳奉亲、百⾥负⽶、啮指痛⼼、芦⾐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奉母、卖⾝葬⽗、刻⽊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笋、卧冰求鲤、扼虎救⽗、恣蚊饱⾎、尝粪忧⼼、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扩展资料:
⼀、元代图书
书名。元⼈郭居敬集。先后有⼈为之序诗、作图,刊⾏多种版本。该书为民间流传甚⼴的童蒙读物。内容为⾃上古⾄唐宋⼆⼗四个孝亲故事。
增补《⼆⼗四孝》谨在原⼆⼗四孝故事基础上,增补了主⼈公的部分遗事,以便于读者全⾯、正确理解古⼈的孝道。俗话说:“堂上⼆⽼就是佛”。你拜庙上的菩萨,没有孝敬好⾃⼰的⽗母,菩萨是不喜欢的。你孝敬好堂上⼆⽼,佛菩萨才欢喜。
你孝敬好⽗母,再拜佛菩萨,那就更好了。为⼈⼦⼥者,如果能学习古⼈⼆⼗四孝,多感念⽗母的恩情,不要计较⽗母的错误,那么孝道就能完全了。
社会风⽓也会逐渐扭转了,和谐社会指⽇可待。倘社会已经⽗慈⼦孝,⼈世间的真情必然感天动地。天地神灵必加持世⼈以更⼤的福报、消除他们的灾祸。和谐社会,指⽇可待。
⼆、故事举例
1、亲尝汤药
汉⽂帝刘恒,汉⾼祖第四⼦,为薄太后所⽣。⾼后⼋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不交睫,⾐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尝过后才放⼼让母亲服⽤。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景之治”。
2、⿅乳奉亲
郯⼦,春秋时期⼈。⽗母年⽼,患眼疾,需饮⿅乳疗治。他便披⿅⽪进⼊深⼭,钻进⿅中,挤取⿅乳,
供奉双亲。⼀次取乳时,看见猎⼈正要射杀⼀只麂⿅,郯⼦急忙掀起⿅⽪现⾝⾛出,将挤取⿅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猎⼈敬他孝顺,以⿅乳相赠,护送他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四孝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四孝
2. 古代24孝故事主要内容
0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仓仓顶时,从⾕仓下纵⽕,舜⼿持两个⽃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感动了天帝。舜在历⼭耕种,⼤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把两个⼥⼉娥皇和⼥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舜登天⼦位后,去看望⽗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有诗赞⽈: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
02 亲尝汤药汉⽂帝刘恒,汉⾼祖第四⼦,为薄太后所⽣。⾼后⼋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不交睫,⾐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尝过后才放⼼让母亲服⽤。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景之治”。03 啮指痛⼼曾参,字⼦舆,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得意弟⼦,世称“曾⼦”,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打柴。⼀天,家⾥来了客⼈,母亲不知所措,就⽤⽛咬⾃⼰的⼿指。
曾参忽然觉得⼼疼,知道母亲在呼唤⾃⼰,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忽然到来,我咬⼿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三省吾⾝”(《论语·学⽽》)的修养⽅法,相传他著述有《⼤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负⽶仲由,字⼦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得意弟⼦,性格直率勇敢,⼗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常常采野菜做饭⾷,却从百⾥之外负⽶回家侍奉双亲。
⽗母死后,他做了⼤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母亲去负⽶,哪⾥能够再得呢?”孔⼦赞扬说:“你侍奉⽗母,可以说是⽣时尽⼒,死后思念哪!”(《孔⼦家语·致思》)05 芦⾐顺母闵损,字⼦骞,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弟⼦,在孔门中以德⾏与颜渊并称。
孔⼦曾赞扬他说:“孝哉,闵⼦骞!”(《论语·先进》)。他⽣母早死,⽗亲娶了后妻,⼜⽣了两个⼉⼦。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棉花做的冬⾐,却给他穿⽤芦花做的“棉⾐”。⼀天,⽗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掉落地上,遭到⽗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缝飞了出来,⽗亲⽅知闵损受到虐待。
⽗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个⼈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都要挨冻。”
⽗亲⼗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
06 ⿅乳奉亲郯⼦,春秋时期⼈。⽗母年⽼,患眼疾,需饮⿅乳疗治。
他便披⿅⽪进⼊深⼭,钻进⿅中,挤取⿅乳,供奉双亲。⼀次取乳时,看见猎⼈正要射杀⼀只麂⿅,
郯⼦急忙掀起⿅⽪现⾝⾛出,将挤取⿅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猎⼈敬他孝顺,以⿅乳相赠,护送他出⼭。
07 戏彩娱亲⽼莱⼦,春秋时期楚国隐⼠,为躲避世乱,⾃耕于蒙⼭南麓。他孝顺⽗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常穿着五⾊彩⾐,⼿持拨浪⿎如⼩孩⼦般戏耍,以博⽗母开怀。
⼀次为双亲送⽔,进屋时跌了⼀跤,他怕⽗母伤⼼,索性躺在地上学⼩孩⼦哭,⼆⽼⼤笑。彩⾐娱亲08 卖⾝葬⽗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东⾼青县北)⼈,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亲亡故,董永卖⾝⾄⼀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上⼯路上,于槐荫下遇⼀⼥⼦,⾃⾔⽆家可归,⼆⼈结为夫妇。
⼥⼦以⼀⽉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返家途中,⾏⾄槐荫,⼥⼦告诉董永:⾃⼰是天帝之⼥,奉命帮助董永还债。⾔毕凌空⽽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09 刻⽊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幼年⽗母双亡,他经常思念⽗母的养育之恩,于是⽤⽊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凡事均和⽊像商议,每⽇三餐敬过双亲后⾃⼰⽅才⾷⽤,出门前⼀定禀告,回家后⼀定⾯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针刺⽊像的⼿指,⽽⽊像的⼿指居然有⾎流出。丁兰回家见⽊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休弃。
10 ⾏佣供母江⾰,东汉时齐国临淄⼈,少年丧⽗,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背着母亲逃难,⼏次遇到匪盗,贼⼈欲杀死他,江⾰哭告:⽼母年迈,⽆⼈奉养,贼⼈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供养母亲,⾃⼰贫穷⾚脚,⽽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怀橘遗亲科学家。六岁时,随⽗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招待,陆绩往怀⾥藏了两个橘⼦。
临⾏时,橘⼦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
3. ⼆⼗四孝图主要内容
《⼆⼗四孝图》是⼀本讲中国古代⼆⼗四个孝⼦故事的书,配有图画。元代郭居敬辑录古24个孝⼦的故事,编成《⼆⼗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四孝图》
主要故事内容:总共24个故事组成,分别为: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彩⾐养亲、哭⽵⽣笋、
打虎救⽗、⿅乳奉亲、笼负母归、弃官奉亲、芦⾐顺母、卖⾝葬⽗、亲尝汤药、卧冰求鲤、闻雷泣墓、百⾥负⽶、挨杖伤⽼、跪⽗留母、孝感继母、劝姑孝祖、孝感动天、兄弟争孝、啮指痛⼼、⽼莱娱亲、郭巨埋⼉。
主要思想: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化之精髓。
扩展资料:
对《⼆⼗四孝图》的书籍评价:
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四孝故事》,必须要运⽤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辨证的历史的分析。其中确实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内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是——对⽗母的敬爱和关⼼、发⾃内⼼的事奉⽗母的精神。
在《⼆⼗四孝故事》中,⼏乎都具有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它永恒的价值,这就是《⼆⼗四孝故事》的核⼼与精华所在。我们读《⼆⼗四孝故事》,当以同情之⼼去了解古⼈。他们也许并⾮看重形式,让后⼈件件照办,⽽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世界还有“孝”之⼀字!
从另外⼀个⾓度说,由于“孝道”源于原始的⽒族社会,发展于和强化于封建社会,因⽽它必然带有它的
历史局限性,特别是成了官⽅“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之后,产⽣了逆来顺受的、愚孝的、迷信的、因果报应的观念,甚⾄有与⼈性相背离的地⽅,如“卧冰求鲤”,“恣蚊饱⾎”,“埋⼉奉母”,“闻雷泣墓”等,所有这些都是不能吸收和提倡的,即使是“刻⽊事亲”虽然表现出丁兰的⾄诚之⼼,但是在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可笑,都应予以抛弃。
今天我们提倡的孝应该是⽂明的、合乎理性的。所以,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去吸收“⼆⼗四孝”中的⼀切。总之,在今天这个⽂明的、法制的社会中,⽗母和⼦⼥在⼈格上和法律上是平等的,⽗母有责任和义务哺育⼦⼥,⼦⼥有责任和义务孝敬⽗母。当今有不孝顺⽗母的⼦⼥,也有把⾃⼰亲⽣的⼉⼥遗弃、卖掉、甚⾄有将其扼死、溺死或杀死的⽗母,这些都是丧失了⼈性和违法的⾏为,是社会和⼈类的良知不能容许的。
因此,要提倡“⽗慈⼦孝”,继承和弘扬孝道⽂化的精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孝图
4. 请告之24孝内容及其故事
0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仓仓顶时,从⾕仓下纵⽕,舜⼿持两
个⽃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感动了天帝。舜在厉⼭耕种,⼤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把两个⼥⼉娥皇和⼥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舜登天⼦位后,去看望⽗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汉⽂帝刘恒,汉⾼祖第三⼦,为薄太后所⽣。⾼后⼋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不交睫,⾐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尝过后才放⼼让母亲服⽤。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景之治”。 03 啮指痛⼼曾参,字⼦舆,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得意弟⼦,世称“曾⼦”,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打柴。⼀天,家⾥来了客⼈,母亲不知所措,就⽤⽛咬⾃⼰的⼿指。
曾参忽然觉得⼼疼,知道母亲在呼唤⾃⼰,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忽然到来,我咬⼿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三省吾⾝”(《论语·学⽽》)的修养⽅法,相传他著述有《⼤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负⽶仲由,字⼦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得意****,性格直率勇敢,⼗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常常采野菜做饭⾷,却从百⾥之外负⽶回家侍奉双亲。
⽗母死后,他做了⼤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母亲去负⽶,哪⾥能够再得呢?”孔⼦赞扬说:“你侍奉⽗母,可以说是⽣时尽⼒,死后思念哪!”(《孔⼦家语·致思》) 05 芦⾐顺母闵损,字⼦骞,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在孔门中以德⾏
与颜渊并称。
孔⼦曾赞扬他说:“孝哉,闵⼦骞!”(《论语·先进》)。他⽣母早死,⽗亲娶了后妻,⼜⽣了两个⼉⼦。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棉花做的冬⾐,却给他穿⽤芦花做的“棉⾐”。⼀天,⽗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掉落地上,遭到⽗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缝飞了出来,⽗亲⽅知闵损受到虐待。
⽗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个⼈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都要挨冻。”
⽗亲⼗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
06⿅乳奉亲郯⼦,春秋时期⼈。⽗母年⽼,患眼疾,需饮⿅乳疗治。
他便披⿅⽪进⼊深⼭,钻进⿅中,挤取⿅乳,供奉双亲。⼀次取乳时,看见猎⼈正要射杀⼀只麂⿅,郯⼦急忙掀起⿅⽪现⾝⾛出,将挤取⿅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猎⼈敬他孝顺,以⿅乳相赠,护送他出⼭。
07 戏彩娱亲⽼莱⼦,春秋时期楚国隐⼠,为躲避世乱,⾃耕于蒙⼭南麓。他孝顺⽗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常穿着五⾊彩⾐,⼿持拨浪⿎如⼩孩⼦般戏耍,以博⽗母开怀。
⼀次为双亲送⽔,进屋时跌了⼀跤,他怕⽗母伤⼼,索性躺在地上学⼩孩⼦哭,⼆⽼⼤笑。 08 卖⾝葬⽗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东⾼青县北)⼈,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亲亡故,董永卖⾝⾄⼀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上⼯路上,于槐荫下遇⼀⼥⼦,⾃⾔⽆家可归,⼆⼈结为夫妇。
⼥⼦以⼀⽉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返家途中,⾏⾄槐荫,⼥⼦告诉董永:⾃⼰是天帝之⼥,奉命帮助董永还债。⾔毕凌空⽽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幼年⽗母双亡,他经常思念⽗母的养育之恩,于是⽤⽊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凡事均和⽊像商议,每⽇三餐敬过双亲后⾃⼰⽅才⾷⽤,出门前⼀定禀告,回家后⼀定⾯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针刺⽊像的⼿指,⽽⽊像的⼿指居然有⾎流出。丁兰回家见⽊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休弃。
10 ⾏佣供母江⾰,东汉时齐国临淄⼈,少年丧⽗,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背着母亲逃难,⼏次遇到匪盗,贼⼈欲杀死他,江⾰哭告:⽼母年迈,⽆⼈奉养,贼⼈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供养母亲,⾃⼰贫穷⾚脚,⽽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科学家。六岁时,随⽗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招待,陆绩往怀⾥藏了两个橘⼦。
临⾏时,橘⼦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的时候还要怀藏主⼈的橘⼦吗?”陆绩回答
说:“母亲喜欢吃橘⼦,我想拿回去。
5. 《24孝》内容概括
1、百⾥负⽶仲由,字⼦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得意弟⼦,性格直率勇敢,⼗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常常采野菜做饭⾷,却从百⾥之外负⽶回家侍奉双亲。⽗母死后,他做了⼤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母亲去负⽶,哪⾥能够再得呢?”孔⼦赞扬说:“你侍奉⽗母,可以说是⽣时尽⼒,死后思念哪!”(《孔⼦家语·致思》) 2、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史称虞舜。相传他的⽗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仓仓顶时,从⾕仓下纵⽕,舜⼿持两个⽃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耕种,⼤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把两个⼥⼉娥皇和⼥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
舜登天⼦位后,去看望⽗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3、亲尝汤药汉⽂帝刘恒,汉⾼祖第三⼦,为薄太后所⽣。
⾼后⼋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不交睫,⾐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尝过后才放⼼让母亲服⽤。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景之治”。
4、啮指痛⼼曾参,字⼦舆,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得意弟⼦,世称“曾⼦”,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打柴。
⼀天,家⾥来了客⼈,母亲不知所措,就⽤⽛咬⾃⼰的⼿指。曾参忽然觉得⼼疼,知道母亲在呼唤⾃⼰,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忽然到来,我咬⼿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三省吾⾝”(《论语·学⽽》)的修养⽅法,相传他著述有《⼤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5、芦⾐顺母闵损,字⼦骞,春秋时期鲁国⼈,孔⼦的弟⼦,在孔门中以德⾏与颜渊并称。
孔⼦曾赞扬他说:“孝哉,闵⼦骞!”(《论语·先进》)。他⽣母早死,⽗亲娶了后妻,⼜⽣了两个⼉⼦。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棉花做的冬⾐,却给他穿⽤芦花做的“棉⾐”。⼀天,⽗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掉落地上,遭到⽗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缝飞了出来,⽗亲⽅知闵损受到虐待。
客人吃了药日了几个小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个⼈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都要挨冻。”
⽗亲⼗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
6、⿅乳奉亲郯⼦,春秋时期⼈。⽗母年⽼,患眼疾,需饮⿅乳疗治。
他便披⿅⽪进⼊深⼭,钻进⿅中,挤取⿅乳,供奉双亲。⼀次取乳时,看见猎⼈正要射杀⼀只麂⿅,郯⼦急忙掀起⿅⽪现⾝⾛出,将挤取⿅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猎⼈敬他孝顺,以⿅乳相赠,护送他出⼭。
7、戏彩娱亲⽼莱⼦,春秋时期楚国隐⼠,为躲避世乱,⾃耕于蒙⼭南麓。他孝顺⽗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常穿着五⾊彩⾐,⼿持拨浪⿎如⼩孩⼦般戏耍,以博⽗母开怀。
⼀次为双亲送⽔,进屋时跌了⼀跤,他怕⽗母伤⼼,索性躺在地上学⼩孩⼦哭,⼆⽼⼤笑。 8、卖⾝葬⽗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东⾼青县北)⼈,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亲亡故,董永卖⾝⾄⼀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上⼯路上,于槐荫下遇⼀⼥⼦,⾃⾔⽆家可归,⼆⼈结为夫妇。
⼥⼦以⼀⽉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返家途中,⾏⾄槐荫,⼥⼦告诉董永:⾃⼰是天帝之⼥,奉命帮助董永还债。⾔毕凌空⽽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刻⽊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幼年⽗母双亡,他经常思念⽗母的养育之恩,于是⽤⽊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凡事均和⽊像商议,每⽇三餐敬过双亲后⾃⼰⽅才⾷⽤,出门前⼀定禀告,回家后⼀定⾯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针刺⽊像的⼿指,⽽⽊像的⼿指居然有⾎流出。丁兰回家见⽊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休弃。
10、⾏佣供母江⾰,东汉时齐国临淄⼈,少年丧⽗,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背着母亲逃难,⼏次遇到匪盗,贼⼈欲杀死他,江⾰哭告:⽼母年迈,⽆⼈奉养,贼⼈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供养母亲,⾃⼰贫穷⾚脚,⽽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
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正,任五官中郎将。
11、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科学家。六岁时,随⽗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招待,陆绩往怀⾥藏了两个橘⼦。
临⾏时,橘⼦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的时候还要怀藏主⼈的橘⼦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
6. 《⼆⼗四孝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孝图》的主要内容如下:⼀、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州守将沈⾄绪,有⼀个独⽣⼥⼉,名叫沈云英。
⾃⼩聪明好学,跟⽗亲学得⼀⾝好武艺。因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七岁,她登上⾼处⼤声呼⽈:“我虽然是⼀个⼩⼥⼦,为完成⽗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到⽗亲的⼫体,⼤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