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能将人或物的损失控制住可接受的水平状态。
2、危险: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超出了可接受范围的一种状态。
3、风险:风险是描述系统危险程度的客观量。为简单起见,大多数文献中将风
险表达为概率与后果的乘积。
4、安全性:安全性是衡量系统安全程度的客观量。
5、事故:事故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限制,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当前还不能防止或能防止而未能有效控制所发生的违背人们意愿的事件序列。它的发生,可能迫使系统暂时或较长期地中断运行,也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环境破坏,或者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
交通事故分类6、事故的特征:(1)事故的因果性;(2)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3)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预测性和复杂性。
7、事故隐患:隐患可以定义为: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限制,或者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而未能有效控制的有可能引起事故的一种行为(一些行为)或一种状态(一些状态)或二者的结合。
8、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9、基本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安全与危险是一对此消彼长、动态发展变化的矛盾双方,它们都是与生产过程共存的连续型过程。描述安全与危险的指标分别是安全性与危险性(风险),二者存在以下关系:安全性=1-危险性。
事故与安全是对立的,但事故并不是不安全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在安全与不安全一对矛盾斗争过程中某些瞬间突变结果的外在表现。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并不一定不发生事故,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也未必完全是由事故引起。
危险不仅包含了作为潜在事故的各种隐患,同时还包含了安全与不安全的矛盾激化后表现出来的事故结果。
事故发生,系统不一定处于危险状态,事故不发生,也不能否认系统不处于危险状态,事故不能作为判断系统危险与安全状态的唯一标准。
事故总是发生在操作的现场,总是伴随隐患的发展而发生在生产过程之中,事故是隐患发展的结果,而
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必然条件。1010、安全问题的基本特性、安全问题的基本特性:(1)、安全的系统性;(2)、安全的相对性;(3)、安
全的依附性;(4)、安全的间接效益性;(5)、安全的长期性;(6)、安全的艰巨性。
1111、行车事故
、行车事故:凡因违反规章制度,违反劳动纪律,技术设备不良及其他原因,在行车工作中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经济损失,影响正常行车或危及行车安全的,均构成行车事故
w w
w .
z h
i n
a n
c h
e .
c o
m
1212、行车事故分类的原则和依据、行车事故分类的原则和依据(1)依据事故性质的严重性;(2)根据事故损
失的大小;(3)依据事故对行车造成的影响的大小。
按事故性质、损失和对行车造成的影响,行车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
故、大事故、险性事故和一般事故。
按事故内容分为列车事故、调车事故和因铁路技术设备破损或货物装载不良造
成的事故
1313、行车事故考核标准
、行车事故考核标准(1)行车事故件数(2)行车安全天数(3)行车事故率(4)职工死亡事故率
1414、、道路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山体滑坡、路面破损是否属于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15
15、构成道路交通事故的条件、构成道路交通事故的条件、构成道路交通事故的条件::(1)车辆条件(2)道路条件(3)人员条件(4)违章行为条件(5)过失条件(6)损害后果条件
1616、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1)、根据损害后果的程度:死亡事故;伤人事故;财产损失事故2)、根据交通事故的责任:
机动车事故:指在事故当事方中机动车负主要以上责任的事故;非机动车事故:行人事故:指行人一方负主要以上责任的事故。3)、按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
(1)主观原因:违反规定:疏忽大意:操作不当:
(2)客观原因(指由于道路条件,包括气候环境等不利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4)、按交通事故第一当事者或主要责任者的内在原因(1)观察错误(占60%);(2)判断错误;(3)操作错误。5)、按交通事故的对象
(1)车辆间事故(2)车辆对行人的交通事故(3)汽车对自行车的事故(4)汽车单独事故(5)汽车与固定物碰撞事故(6)铁路公路平交道口事故。6)、其他分类
(1)按事故现象分:碰撞事故、碾轧事故、刮擦事故以及翻车、坠车事故;(2)按事故发生地点分:平直路事故、交叉口事故、坡路事故;
(3)按车辆所属单位:专业运输车辆事故、公共交通车辆事故、军车事故、个
体车辆事故;
(4)按人员伤害程度分:死亡事故、重伤事故、轻伤事故等。1717、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指标、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指标1)、绝对指标:包括事故件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2)、相对指标
(1)人口事故率(在所研究区域内,每十万人口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2)车辆事故率(在所研究区域内,每一万车辆的交通事故死亡、伤人率);(3)运行事故率(在所研究区域内,用该区域内交通事故次、伤、亡数和所有
运行车辆与其运行距离的乘积之比)。
w w
w .
z h
i n
a n
c h
e .
c o
m
1818、可靠性、可靠性:产品或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1919、
、维修性: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能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2020、
、耐久性:当按着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产品在规定的使用和维修条件下,达到某种技术或经济指标极限时,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2121、
、可靠度:是衡量可靠性的尺度,指产品或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2222、
、维修度:表示维修难易得客观指标,是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可修复产品或系统在发生故障后能够完成维修的概率。
23
23、、有效度:在某种使用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或系统保持正常使用状态的概率。
2424、
、人的可靠性:人在系统工作的任何阶段,在规定的最小时间限度内成功地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的概率。2525、、人的差错:人在执行规定任务时发生失误而可能导致预定操作中断或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6
26、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并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因果关系。这一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的概念,为事故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极有价值的方法,但是该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仅仅关注人的因素,把大多数的工业事故责任都归因于工人的不注意等方面,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包括5个因素:(1)遗传及社会环境(2)人的缺点(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4)事故(5)伤害27、“流行病学方法”:一要考虑人的因素,二要考虑环境的因素,三要考虑引起事故的媒介。
2828、
、能量转移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转移,各种形式的能量构成了伤害的直接原因。
2929、第一类伤害
、第一类伤害: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的损伤阈值的能量而产生的第二类伤害:由于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3030、、用能量转移的观点分析事故致因的基本方法:(1)确认某个系统内的所有能量源(2)确定可能遭受该能量伤害的人员及伤害的可能严重程度(3)确定控制该类能量不正常
或不期望转移的方法3131、、能量转移论优点:(1)把各种能量对人体的伤害归结为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从而决定了以对能量源及能量输送装置加以控制作为防止或减少伤害发生的最佳手段这一原则(2)依照该理论建立的对伤亡事故的统计分类,可以全面概括,阐明伤亡事故类型和性质
3232、
、不足之处:由于机械能是工业伤害的主要能量形式,因而使得按能量转移的观点对伤亡事故进行统计分类的方法尽管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在实际应用上却存在困难。3333、、措施:(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积蓄(4)缓慢地释放能量(5)设置屏蔽设施(6)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开(7)信息形式的屏蔽
w w
w .
z h
i n
a n
c h
e .
c o
m
3434、
、瑟利模型:认为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失误,进而引发事故。
3535、
、安德森模型:研究的是在客观已经存在潜在危险的情况下,人与危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反馈和调整控制的问题。
3636、、P 理论:在处于动态平衡的系统中,是由于“扰动”的产生导致了事故的发生。3737、轨迹交叉论
、轨迹交叉论:人,物两大系列时空运动轨迹的交叉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所在。3838、事故频发倾向
、事故频发倾向: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3939、事故遭遇倾向
、事故遭遇倾向: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4040、系统理论的指导意义、系统理论的指导意义:(1)对事故调查的指导(2)对事故预防的指导4141、交通安全分析:
、交通安全分析:使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辨别、分析交通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定性、定量描述的技术方法。
目的目的::为了保证系统安全运行,查明系统中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危险。
4242、安全分析内容:
、安全分析内容:安全分析是从安全角度对交通系统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导致系统故障或事故的各种因素及其相关关系,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对可能出现的初始的、诱发的及直接引起事故的各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
(2)对与系统有关的环境条件、设备、人员及其他有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
(3)对能够利用适当的设备、规程、工艺或材料控制或根除某种特殊危险因素的措施进行分析
(4)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及实施这些措施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
(5)对不能根除的危险因素失去控制或减少控制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分析(6)对危险因素一旦失去控制,为防止伤害和损害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调查和分析
43
43、、安全分析方法分类安全分析方法分类::(1)统计图表分析;(2)因果分析图;(3)安全检查表;(4)预先危险性分析;(5)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6)危险性和可
操作性研究;
(7)事件数分析;(8)事故树分析
此外尚有管理疏忽和风险树分析、原因-后果分析、共同原因分析等
4444、安全检查表分析
、安全检查表分析作用作用::(1)用于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论(2)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提示
(3)用于事故分析和调查(4)为系统设计人员提供清晰明确的安全要求
优点:针对性强,富有失效,对分析系统的安全状况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w w
w .
z h
i n
a n
c h
e .
c o
m
4545、事故树分析、事故树分析概念概念::是一种演绎推理法,这种发法把系统可能发生的某种事故
与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一种称为事故树的树形图表示通过对事故树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确定安全对策提供可靠依据,以达到预测与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特点特点::(1)事故树分析方法是一种图形演绎方法,是事故时间在一定条件下的逻辑推理方法
(2)事故树分析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仅可以分析某些单元故障对系统的影响,还可以对导致系统事故的特殊原因进行分析
(3)进行事故树分析的过程是对系统更深入认识的过程
(4)利用事故树模型可以定量计算复杂系统发生事故的概率,为改善和评价系统安全性提供了定量依据
步骤步骤::(1)准备阶段a.确定所要分析的系统b.熟悉系统c.调查系统发生的事故
(2)事故树的编制
a.确定事故树的顶事件b.调查与顶事件有关的所有原因事件c.编
制事故树
(3)事故树定性分析(4)事故树定量分析
(5)事故树分析的结果总结与应用4646、编制事故树的规则、编制事故树的规则、编制事故树的规则::(1)确定顶事件应优先考虑风险大的事故时间
(2)合理确定边界条件
(3)保持门的完整性,不允许门与门直接相连(4)确切描述顶事件
(5)编制过程中及编制后,需及时进行合理的简化
4747、割集:、割集:在事故树分析中,把引起顶事件发生的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割集,也称截集或截止集。
最小割集:割集中,凡不包含其他割集的,叫作最小割集
求最小割集的方法求最小割集的方法::(1)布尔代数化简法(2)行列法(3)结构法
4848、、径集径集:
:事故树中,某些基本事件不发生顶事件就不会发生,这些不发生的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径集,也称通集或路集
最小径集:在同一事故树中,不包含其他径集的径集称为最小径集
求最小径集的方法求最小径集的方法::首先将事故树变换成其对偶的成功树,然后求出成功树的最
小割集,即为事故树的最小径集。
4949、将事故树变为成功树的方法:、将事故树变为成功树的方法:将原来事故树中的逻辑与门和逻辑或门互换,并将全部事件加上“’”,变成事件补的形式。
w w
w .
z h
i n
a n
c h
e .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