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交通事故的定义、分类及主要特点;
1) 定义
中国定义: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日本定义:由于车辆在交通中所引起的人的死伤或物的损坏,在道路交通中成为交通事故。
7 个构成要素:车辆、在道路上、在运行中、发生事态、违章、过失、有后果。
2) 分类
① 按事故责任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
② 按后果分:轻微、一般、重大、特大事故。 (各国死亡人数统计时限不同,如国际标准 30 天、意大利,中国 7
天、希腊 3 天 、 日本 1 天)
③ 按原因分:
主观原因—违反规定、疏忽大意、操作不当。
客观原因—道路条件、气象、水文、环境等,目前国内对客观原因分析、调查、统计、 测试较薄弱。
④ 按事故对象分:车辆之间、车辆 —行人 、机动车—非机动车、车辆单独、车辆 — 固定物。
⑤ 按发生地点分:等级公路、城市道路,或交叉路口、路段。
3) 主要特点
① 随机性:指交通工具、道路运输系统的众多因素随机影响下发生。
② 突发性:一般无先兆,或感知时间极短加之操作失当。
④ 社会性:社会发展使人际交往增多,道路活动频繁。
⑤ 不可逆性:指行为学上不可重现或者不能重现。
(交通安全的 4 个特点:
① 交通安全是在一定危险条件下的状态,并非没有交通事故发生;
② 交通安全不是瞬间的结果,而是对交通系统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的过程或状态的描述;
③ 交通安全是相对的,绝对的交通安全是不存在的;
④ 对于不同的时间和地域,可接受的损失水平是不同的,因而恒来年个交通系统是否安全的标准也不同。 )
2. 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演变及现状分析;
1) 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演变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快速增长期;稳步回落期;相对稳定期。 发达国家:已经过前两个时期,进入相对稳定期;
中国已经进入汽车时代,急需建设与之适应的汽车文化。
我国一、二阶段的转折点为 03—04 年, 05 年后的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差别明显增大。
2) 现状分析:
国家对道路交通安全认识的三级水平
第一级:缺乏认识、无资料和机构、缺少统计系统、政府不太关心;
第三级:政府重视,机构建立,研究、教育进行中。
发达国家处在第三级,发展中国家处于一、二级水平。
我国的道路交通数量基本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上升的,并受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发生很大的波动, 中间经过 3 年自然灾害、 “文化大革命”和 1984 年以来的 3 次高峰, 而第 3 次高峰期到目前尚未结束。
与道路安全状况较好的国家相比,中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有以下特点:
① 事故死亡人数多
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多,不仅表现在绝对数量较多,而且单位事故的死亡人数也多。
② 事故数及伤亡人数承高速增长趋势
③ 高速公路事故率大大高于普通公路
由于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历史只有十多年,而且大规模的建设也仅在近几年,因此,无论是驾驶员和车辆的适 应性,还是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都还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已制定了中远期的公路发展战略,将在今后的 20 年的时间里建设以高速公路为主构成国道主干线 6.8 万 km, 高速公路比例又将进一步提高。因此,解决高速公路事故率偏高的问题是今后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这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3. 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构成要素及主要研究内容与对象。
人员—交通安全工作的主体;
车辆—交通安全的关键;
道路—安全行驶的基础;
法规—交通安全管理的手段和依据。
2) 主要研究内容与对象:
① 交通安全行政管理研究:管理机制(谁管) ;管理政策(依据);管理勤务(执行);信息系统(反馈)
② 交通安全技术研究: 人(生理、 心理); 车(车辆特性); 路(工程标准); 设施环境(天文地理气象); 事故分析与对策; 试验技术(模拟、仿真);
③ 交通安全设施研究: 道路安全设施; 车辆安全设施(气囊、 ABS); 人的安全设施; 设施环境研究; 安全训练研究; 救援救护技术研究。
也有将内容分成四项:道路交通事故学,道路交通安全技术,道路交通安全措施,道路交通安全组织管理,具 体项目大同小异。
第二章
1. 驾驶员交通安全特性:
1) 个性差异、心理特性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个性差异
① 性别差异:
女性:内向,反应慢、谨慎、依赖性强、无身体优势;
② 年龄差异:
年青:学习快、反应快、紧急情况处理好;
年长:经验丰富、稳重、一般情况下事故少。
③ 气质差异:
不同气质的驾驶员教育、管理的重点不同。多血质的要加强踏实专一教育;胆汁质要加强耐心、细心教育。 心理特性:注意、情绪与情感、性格、能力、意志等。
2) 操纵特性、感知特性、反应特性的内容与指标;
① 操纵特性:
交通事故分类实际驾驶过程中,感知、判断、操作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感知是判断的前提,判断是操作
的依据,操作 是感知、判断的结果。在这期间存在反馈环节。
整个驾驶过程就是感知、判断、操作(包括反馈)持续不断地循环过程,任何一项的错误将导致过程的失 败(事故) 。
② 感知特性:
外部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触觉等
感觉
感知特性
内部感觉: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知觉:视知觉、听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③ 反应特性:
定义:机体接受外界信息至作出反应动作的时距,即反应潜伏期,称为反应特性,通常用反应时间来表示。 反应时间=感觉时间+信息传递时间+大脑处理时间+肌肉反应时间
简单反应时间:机体对单一刺激物作出单一的确定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分类
反应特性
复杂(选择)反应时间:机体对几个不同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有时称为辨别性反应时间。
反应特性:手比脚快,右比左快(对右势而言) 。
年龄与性别: 30 岁最快、男性比女性快;
影响因素 车速:高速行车使情绪紧张、视野变窄,导致反应缓慢;
疲劳与饮酒:导致反应缓慢。
3) 驾驶员管理、教育措施。
不同气质的驾驶员教育、管理的重点不同。多血质的要加强踏实专一教育;胆汁质要加强耐心、细心教育。 酒后驾车行为管理法规、连续加试时间限制、限制车速管理。
2. 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特性: 1)不同年龄、性别行人的主要交通特征;
① 少年儿童的行为特点:认识的局限性;注意力分散,思维很难集中;盲目地模仿成人;有贪玩、调皮、游戏心 理;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身体矮,视野窄。
② 老年人的行为特点:弱点 -视力和听力衰退,知觉延误、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衣着暗,夜间不易被发现,优
点-经验丰富,考虑周全,处事谨慎。
③ 青壮年人的行为特点:
优点:精力充沛、感觉敏锐、洞察力强、反应速度快、应变能力强、对交通法规比较熟悉。 缺点:社会工作和家庭负担较重,出行时间多,行走距离远,好胜心强,增加出行危险。
④ 女性心理特征
a. 小心谨慎,忍耐性好,横过道路时等待时间长;
b. 较细心,观察周围交通环境比较仔细,规范行为的意识比较强烈,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c. 服饰艳丽,醒目,极易被驾驶员发现;
d. 反应较慢,行动比较迟缓。穿行道路的时间较长,事故发生的机会增多;
e. 情绪一般不如男性稳定,应变力较差。
2)骑车人的主要交通特性:
① 速度快;
② 违章带人或大量货物;
③ 扒车(低等级公路、乡村道路多);
④ 骑车动作不规范:如撒把、攀扶骑行,单手打伞等;
⑤ 不遵守交通规则:如进入机动车道、红灯抢行等;
3)安全教育措施
第三章
1. 汽车主要特性定义、指标或评价方法;
1) 汽车的动力性
① 定义:良好的路面、直线行驶,纵向受力下的平均行驶速度;
② 主要指标: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最大爬坡度;
2) 汽车的制动性
① 定义:短距离停车、维持方向稳定性,下长坡维持一定速度;
② 评价指标:制动效能、制动效能恒定性、制动方向稳定性;
3)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① 定义:驾驶员不过分紧张、疲劳的条件下,汽车遵循转向系及转向车轮给定方向行驶,遇到外界干扰时,能抵
抗干扰保持稳定行驶的能力。
② 基本内容与评价指标:分 9 类、近 30 个(详见《汽车理论》表 5- 1, P130),重点介绍方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稳 态响应;车辆坐标系与稳定性有关的是横摆角速度 ωr、横向速度 υ 、加速度ay
4) 汽车的通过性
① 定义:汽车能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和无路地带及各种障碍的能力。
② 几何通过性的参数:最小离地间隙、纵向通过角、接近角、离去角、最小转弯半径、转弯通道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