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斜颈位的全面解析
新生儿斜颈指的是1岁之内的婴儿发生脖子歪斜的现象,新生儿斜颈虽然是新生儿常见的头颈部问题,但在接受后,大部分的宝宝都能得到很好的矫正。
奇葩说马剑越怀孕  新生儿斜颈的发生率根据不同文献的记载,为0.3%~1.9%之间。大部分的新生儿斜颈发现于出生后3个月内,而在这些婴儿当中,约有1/5是暂时性的姿势性斜颈。
  姿态性挤压
  胎儿在子宫内的最后两三个月时,因为姿态性挤压造成了暂时性的斜颈外观。这些婴儿除了脖子歪斜以外,并没有明显的颈部活动受限或是固定性变形的状况。这样的婴儿在出生后随着自主性肌肉的发展,到两三个月大时已经可以自主地控制头颈部的肌肉,也不会再有斜颈现象的产生。
  倾斜的表现
  症状较轻的新生儿斜颈,大多只是单纯的“肌肉挛缩”,造成颈部活动不便。症状较严重的可
能合并有颅骨及颈部脊椎的原发性畸形,造成头颈部产生倾斜。而较大的婴儿有可能会因为神经病变、头颈部感染甚至肿瘤病变而造成斜颈。
  不同斜颈·不同原因
  造成新生儿斜颈的原因相当多,主要可分成以下几类:
  1.肌源性斜颈
  这是最常见的斜颈类型,约占了90%以上。主要是因为颈部的一条肌肉“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成的颈部歪斜。若是右侧的挛缩,则婴儿的头部会倾向右侧,而下巴则斜向左侧。
  至于胸锁乳突肌为何会挛缩,文献上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些学者认为是婴儿生产时,此肌肉受到伤害,造成肌肉内部出血,进一步使得肌肉纤维化而挛缩。而另外有一些学者则认为是因为胎儿在妈妈子宫内的胎位不正,造成肌肉或者是血管的压迫,使得胸锁乳突肌纤维化而挛缩。
  2.骨源性斜颈
  这是较少见的类型,约占所有斜颈婴儿的2%,指的是因为骨骼的畸形所产生的斜颈,大部分是头颅底部与第一及第二颈椎有问题所造成的。有一些是骨骼发育上的畸形,有一些则是合并关节原发性的变形或不稳定,这都会造成颈部歪斜、颈部活动不良。这类的斜颈有时会合并有脑干或颈部脊椎神经受损的情形。
  3.神经源性斜颈
  这是极少见的类型,主要是因为脑部或脊椎神经的病变所造成的,特别要注意是否形成肿瘤压迫神经或相关肌肉。这类斜颈通常不容易诊断出来,经常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被发现。
  Tips留意髋关节问题
  要特别注意的是,斜颈婴儿当中有8%~20%同时合并有髋关节发育不良。所以检查这些婴儿时,除了要注意颈部肌肉挛缩的问题外,一定还要仔细评估髋关节是否正常。
  4.其他
另外,感染、眼部病变(眼球活动不良或斜视)等也会造成斜颈外观的产生。
留意宝宝头部姿势
  在日常生活中,爸妈如果多注意宝宝头部的姿势及头部的活动情形,就可以及早发现斜颈的问题。特别是在帮宝宝喂奶、洗澡或逗弄玩耍时,更是观察的好时机。
  若宝宝头倾向一侧,但是爸妈可以轻松地把宝宝的头倾向另一侧,不会有紧绷或是卡住的情形,这很有可能是“暂时性的斜颈”,爸妈不必太过担心,大部分的宝宝都会自己恢复正常。
  求助小儿骨科门诊
  如果爸妈发现宝宝经常头部歪向同一侧,无法歪向另一侧,或颈部肌肉有肿块,肌肉紧绷,或是爸妈跟躺着的宝宝玩耍时,爸妈移到宝宝的另外一边,结果发现宝宝的头无法转过来继续玩耍,这时就要警惕宝宝是不是有比较严重的斜颈症状。建议带宝宝到小儿骨科医师门诊做进一步的评估,确认是何种原因造成的。
  先检查再拍片
  一旦诊断出斜颈之后,医师就会做进一步的检查,以出造成宝宝斜颈的原因,接着才能根据病因建议适当的方式。
  通常医师会先检查胸锁乳突肌是否有挛缩的情形,肌肉内是否能够触摸得到肿块。如果有,可能就是肌源性斜颈。医师若怀疑是骨骼或关节上的问题,则会进一步安排颈部的X光,来检查头颅底部及颈部脊椎是否有异常,以判断是否为骨源性斜颈。若怀疑是神经源性的斜颈,则必须安排脑部及颈部脊椎的电脑断层摄影或核磁共振摄影,来确认是否有神经病变的产生。
  另外,若宝宝有发烧或头颈部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情形,则要怀疑是否为头颈部感染造成的斜颈。
 
  方式会因造成斜颈原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
  肌源性斜颈
  一开始通常是复健,利用拉筋的方式,让头部往健康的那一边倾斜,逐渐拉开挛缩的胸锁乳突肌。
  宝宝的生活环境也要做一些调整,来诱导宝宝自动自发地转动颈部。例如,若宝宝是右侧斜颈的话,头会倾向右侧而下巴则斜向左侧。这时我们可以将婴儿床靠在墙壁旁边,而宝宝躺在床上时,他的左侧就靠着墙壁。当宝宝听到房间有声音,想要转头向右看一看房间的情形时,他就必须用力把头倾向左侧而下巴斜向右侧,这样自然就会达到拉筋的效果。
  另外,我们也可以把宝宝的玩具放在他的右上方,当宝宝想要看玩具时,他就必须用力把头会倾向左侧而下巴斜向右侧,这样也可以达到拉筋的效果。
  骨源性斜颈
根据骨骼关节变形的程度来决定是否可以接受复健。有些颈部脊椎不稳定的婴儿,若贸然接受复健拉筋,容易造成颈部神经受损。若是神经源性斜颈或是感染造成的斜颈,可以先用药物,若效果不佳则必须考虑手术
 先再手术
  若持续复健6个月仍没有明显的改善,或是虽有改善,但仍有明显的头颈部倾斜或脸部两侧不对称的情形,此时就必须考虑手术。手术的方式主要是根据斜颈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肌源性斜颈 主要的手术方式是胸锁乳突肌筋膜切开术或是胸锁乳突肌延长手术。手术的伤口1~2厘米,不但能达到肌肉放松的目的,也不会造成不美观的状况。
  头颈部感染造成的斜颈 抗生素若没有明显的改善,就必须考虑用切开引流手术,以彻底去除感染源。
  神经性斜颈 也是要根据病变的部位及病变的程度,而有不同的手术方法。
  骨源性斜颈 必须针对有问题的骨骼或关节做处理,有时做截骨矫正手术可矫正变形,有时还必须做骨骼关节融合手术。
  早期诊断·早期
  新生儿斜颈的预后,跟斜颈的原因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的肌源性斜颈,若能及早发现、及早,通常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只靠复健拉筋也能痊愈。
  若在宝宝3个月大前就诊断出斜颈并开始,则几乎所有的宝宝不需手术就能痊愈。
  若36个月之间才诊断出来并开始,则有25%木兰诗原文及翻译的宝宝需要接受手术。
  若618个月才开始,则有75%的宝宝需要接受手术。
  若大于李云迪王力宏绯闻18个月才开始,则几乎100%的宝宝需要接受手术。
  所幸在接受手术后,大部分的宝宝都能得到不错的预后结果。不过,骨源性及神经源性的斜颈预后就没有肌源性斜颈这么好。有时为了让骨骼关节稳定而做的关节融合手术,反而会造成头颈部僵硬的后遗症。但无论如何,尽早发现斜颈并开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越早则方式越简单且效果越好。
  家长与医护人员配合
  新生儿斜颈是新生儿常见的头颈部问题,有相当多的原因会造成斜颈,而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方式,这需要专业的医师仔细评估后才能决定哪一种方式最适合。
新生儿斜颈的是越早开始效果越好,而一个完善的计划,需要家长与医护人员配
合,持续努力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一、儿童康复
    手术后病儿睡觉时取仰卧位,下颏向患侧,枕部向健侧,并用棉垫和洁净的小砂袋固定头部于上述位置。清醒时才用支具固定和手法扳正交替进行,手法扳正时须将下颏转向患侧,并逐渐把它抬高,同时把头偏向健侧;每日3~4组,每组30个持续半小时,每组间隔1.5~2小时,持续3周。
  琪琪出生后,吃和睡都非常好。在他二十几天的时候,妈妈发现宝宝的头有点睡偏了,妈妈以为宝宝喜欢脸冲着阳光,于是给他转了一下,谁知宝宝依然是左侧偏头睡,如果趁宝宝睡着搬动他的头,宝宝马上哭起来。后来妈妈发现宝宝的右侧颈部,有一块突起,硬得像骨头,而左侧就没有。妈妈紧张起来,于是赶紧带宝宝到儿童医院,医生的诊断结果让妈妈吃了一惊——斜颈。
  斜颈信号
  只要细心观察,判断斜颈一点也不难。下面的几点宝宝若是有,妈妈就该注意啦!
  1. 头倾向一侧,下巴朝对侧肩膀;
  2. 颈部出现硬块;
  3. 脸部左右大小不对称;
清蒸石斑鱼
  4. 颈部活动受限制。
  这些症状可能一出生就有,也可能在后来才慢慢出现,有些症状也可能不经而自己消失。
  斜颈为何缠上宝宝
  怀孕时:有些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存在胎位不正,小脖子就是歪歪的,这就导致宝宝出生后就存在斜颈。
  生产时:有些宝宝斜颈是出生时造成的。婴儿的颈部肌肉受到损伤,比如非正常分娩的,如臀位产、剖宫产和产钳牵拉等。颈部的肌肉受到牵拉损伤,出现血肿,最后血肿纤维化,使肌肉挛缩变短。这种损伤多是一侧,这样就使颈部两侧肌肉长度不等,力量不均,
导致患儿的脖子偏向肌肉短缩一侧。
  2个关键期
  颈部你能摸到的“硬骨头”,实际上是肌肉的纤维化,纤维组织通常是身体在修补受伤部位用的。纤维化的肌肉不能正常收缩放松,除了失去功能以外,还限制了颈部的运动,使两侧肌肉发育不对称。
  别以为这是小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大的问题就来了!
  6个月
  因为一直睡同一侧,头、脸会被压成左右不对称。因婴幼儿的头骨仍在成长中,在6个月大之前的不对称仍有机会恢复,6个月以后相对定型,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
  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各个器官都在不停地生长变化,这种偏斜的情况如果持续3~4周以上,就可导致面部发育不平衡。具体可表现为偏斜侧的面部和颅骨均比对侧小,两侧的眼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即偏斜侧低,对侧高,鼻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偏斜。而且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这种面部不对称情况将日益严重,终致不可挽回。
  2岁
  以内
  年龄已超过1岁的宝宝则应进行手术,切断纤维化的肌肉。
  如果能在2岁以前纠正斜颈,还不至于发生明显的面部偏斜畸形,面部五官偏斜可随着发育逐步纠正。年龄较大的斜颈宝宝,即使做了手术,但面部偏斜畸形也难以矫正。
  居家斜颈纠正法
  如果发现宝宝斜颈比较及时,在家就可帮助宝宝,往往通过居家护理宝宝就能痊愈,避免手术。
  捏揉局部肿块
  让宝宝侧卧,患侧在上,背朝妈妈,妈妈用拇指与中指、食指捏住局部肿块,顺着硬条肌肉的走向,由上向下,然后由下向上反复捏揉20~30次,并逐渐加大指力,捏揉约10分钟,手法及指力适当时肿块会变软。再捏住包块,向其垂直方向左右拨动,每日2次,每次生日文案高级简短
约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