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景点导游词
篇一: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导游词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曾名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位于景德镇西市区的枫树山蟠龙岗,于1980年开始建设。当时为配合城区改造,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政府决定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形成了占地83公顷,集文化博览、陶瓷体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江西省园林化单位。20xx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景区。整个博览区由古窑和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两大景区组成,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之一,也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
博览区入口处有一座大理石牌坊,牌坊高7.2m,宽3.6m,风格简约典雅,牌坊东南侧濒临繁华的瓷都大道,西北面则为博览区的山口森林环抱。牌坊临街一面的横梁上刻有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的题字“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另一面则为“红军书法家”舒同同志所书“江南雄镇”。有趣的是此牌坊似乎没有正反面之分,从临街一侧穿过牌坊可谓进入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但若从林荫道穿出牌坊,则是从静谧幽雅的博览区山口森林中来到了繁华的“江南雄镇”。
迎宾林荫道
穿过大理石牌坊后,是长约1km的林荫道,又名古窑路。古窑路分为山间道和湖滨道,中间
博览区入口处有一座大理石牌坊,牌坊高7.2m,宽3.6m,风格简约典雅,牌坊东南侧濒临繁华的瓷都大道,西北面则为博览区的山口森林环抱。牌坊临街一面的横梁上刻有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的题字“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另一面则为“红军书法家”舒同同志所书“江南雄镇”。有趣的是此牌坊似乎没有正反面之分,从临街一侧穿过牌坊可谓进入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但若从林荫道穿出牌坊,则是从静谧幽雅的博览区山口森林中来到了繁华的“江南雄镇”。
迎宾林荫道
穿过大理石牌坊后,是长约1km的林荫道,又名古窑路。古窑路分为山间道和湖滨道,中间
以博览区游客接待中心为界。 山间道穿越了枫树山的蟠龙岗丘陵,因而起伏不平,两旁是由苍翠古朴的枫树山原生树种大叶枫以及樟树、杉树等乔木构成的混交林,这里是枫树山林场的一部分,原本与景德镇国家森林公园连为一体,两者因景德镇市昌江区的开发和瓷都大道的建设而隔开。该林荫道是景德镇中心城区中难有的清幽之地,牌坊外是车水马龙的瓷都大道,开门子大酒店、中国银行大楼、人民银行大楼紧临而立,而牌坊之内鸟鸣山幽,游人有幸甚至可以在黄昏时分偶遇麂子等城市中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 湖滨道沿博览区的风景湖蜿蜒而进,将游人引入博览区的中心广场。博览区风景湖是为庆祝景德镇置镇千年(1004-20xx)而于20xx年新建的人工湖。湖滨遍植翠竹、女贞等草木,沿着湖滨道往景区前行,朝左望去是在树木掩映中若隐若现的满池清水,另一边则是藤萝裹身松涛起伏的江南丘陵。风景湖中在冬春两季常有小野鸭飞临,夏秋时节则有水雉活动。
东区——古窑
古窑由风火仙师庙、圆器作坊、琢器作坊、镇窑、致美轩、瓷行等景点组成,向人们展示了景德镇独特的瓷业习俗、古代工业建筑布局和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
风火仙师庙
该庙是祭祀“风火神”童宾的民间俗神庙,反映了景德镇的业瓷传统与多神信仰。 “风火神”,
东区——古窑
古窑由风火仙师庙、圆器作坊、琢器作坊、镇窑、致美轩、瓷行等景点组成,向人们展示了景德镇独特的瓷业习俗、古代工业建筑布局和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
风火仙师庙
该庙是祭祀“风火神”童宾的民间俗神庙,反映了景德镇的业瓷传统与多神信仰。 “风火神”,
本名童宾(公元1567一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死后尊他为风火神,把在“佑陶灵祠”。公元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太监潘风火仙师牌位
-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龙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捕杀。瓷工衣食不得温饱,还要受到-,处境十分凄惨。童宾目睹同役瓷工的苦况,非常愤慨,竞以自己身体为炼瓷的窑柴,纵身火内以示抗议。据说次日开窑一看,所烧炼的龙缸果然成功了。这种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能烧成这样大的龙缸,在当时确实是烧制瓷器的一大奇迹。 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童宾之死,激起了工匠们的义愤,全镇起来-,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事后,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为那因大众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童宾立桐在御器厂的东侧,并号之为“风火仙”,祠名“佑陶灵祠”,至今尚保留有瓷制的“佑陶灵祠”匾额。祠内供奉的是童宾坐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窑厂烧炼工人神像,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手、二手、二手等(都是瓷业烧窑工种名称)各脚师祖。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这种迎神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当时全镇陶人的盛典。邻近各县的
-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龙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捕杀。瓷工衣食不得温饱,还要受到-,处境十分凄惨。童宾目睹同役瓷工的苦况,非常愤慨,竞以自己身体为炼瓷的窑柴,纵身火内以示抗议。据说次日开窑一看,所烧炼的龙缸果然成功了。这种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能烧成这样大的龙缸,在当时确实是烧制瓷器的一大奇迹。 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童宾之死,激起了工匠们的义愤,全镇起来-,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事后,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为那因大众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童宾立桐在御器厂的东侧,并号之为“风火仙”,祠名“佑陶灵祠”,至今尚保留有瓷制的“佑陶灵祠”匾额。祠内供奉的是童宾坐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窑厂烧炼工人神像,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手、二手、二手等(都是瓷业烧窑工种名称)各脚师祖。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这种迎神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当时全镇陶人的盛典。邻近各县的
农民、商人和工人的家属都赶来观光,一时人山人海,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过去景德镇有日食“千猪万米”码头的说法,如果按当时迎神盛会的流动人口来计算,确实不算过分。这种迎神盛会,一直延续到1949年才自然消失。清代唐英督陶时,曾令人将明代落选的损器、已脱底的一口青龙缸,从憎明寺抬到火神柯,筑台高置,并写有《火神传》、《龙缸记》。另一个督陶宫年希尧也写有《重修风火神庙碑记》。这些关于童宾事迹的记载,至今仍存于地方文献中。窑业工人常以其激励自己忠于职守。这正说明童宾“其志气之凛洌在一成,而精神所注贯在百世”。-
圆器作坊
圆器作坊
“圆器”,景德镇的瓷业专用术语,见《景德镇陶录》。指可在陶轮上拉坯成型的盘
碗杯碟等。景德镇制做圆器分大小二件,大作制做一尺至二三尺大器坏件,小作制做一尺以下小器坯件。制坯后须经过阴干、刮坯、修坯、施釉、装匣、满窑、烧窑等工序,始能成器。 而古窑中的圆器作坊就是生产圆器的手工作坊,该作坊完整的呈现了从制坯到施秞的全部工序。在历史上,圆器行是景德镇从业者最多的一个行帮,完全由都昌籍人士控制,而景德镇的城市居民中以都昌籍的最多,这也是圆器业在整个景德镇陶瓷生产所占地位的生动体
圆器作坊
圆器作坊
“圆器”,景德镇的瓷业专用术语,见《景德镇陶录》。指可在陶轮上拉坯成型的盘
碗杯碟等。景德镇制做圆器分大小二件,大作制做一尺至二三尺大器坏件,小作制做一尺以下小器坯件。制坯后须经过阴干、刮坯、修坯、施釉、装匣、满窑、烧窑等工序,始能成器。 而古窑中的圆器作坊就是生产圆器的手工作坊,该作坊完整的呈现了从制坯到施秞的全部工序。在历史上,圆器行是景德镇从业者最多的一个行帮,完全由都昌籍人士控制,而景德镇的城市居民中以都昌籍的最多,这也是圆器业在整个景德镇陶瓷生产所占地位的生动体
现。
琢器作坊
“琢器”,同“圆器”一样,是在陶瓷造型上的一种分类,属立体造型,如尊、瓶、罐等。琢器是旧时景德镇制瓷业两大系列之一,其产品既有圆形,又有异形,既有日用瓷,也有陈设瓷,它的产品不仅与园器有别,就连坯房布局、工种称谓、生产工艺、行规习俗等也与园器迥然不同,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琢器行在从业人数上少于圆器行,基本由抚州籍人士控制,而祖籍抚州的景德镇市民亦不在少数。在古窑中的琢器作坊人们可以完整的领略到琢器的制造过程。琢器作坊
琢器跟圆器最大的区别就是生产圆器业所不能制造的,如汤匙、带柄茶碗、茶壶、肥皂盒等,琢器业下有粉定、大件、官盖、描坛、淡描、滑石、雕削等七个子行业,民国初年,景德镇总商会对圆琢二器所属的子行业作了调整,规定:一非圆器之器形,二非用圆器之生产工艺的异形品种,全部归属琢器业。于是一些既非圆器、又非琢器的博古、针匙、灯盏等业均为琢器行业,抗争前后出现的电瓷、卫生瓷、纺织瓷等,也归属了琢器业。 由于琢器行业跟圆器不同,它生产的工艺、工人的工种也是不同的,比如讲有打杂工搞泥巴的,另外还有二码头、三码头、装坯工,他主要器形的两个人,一个是做坯的,一个是利坯的,它没有印
琢器作坊
“琢器”,同“圆器”一样,是在陶瓷造型上的一种分类,属立体造型,如尊、瓶、罐等。琢器是旧时景德镇制瓷业两大系列之一,其产品既有圆形,又有异形,既有日用瓷,也有陈设瓷,它的产品不仅与园器有别,就连坯房布局、工种称谓、生产工艺、行规习俗等也与园器迥然不同,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琢器行在从业人数上少于圆器行,基本由抚州籍人士控制,而祖籍抚州的景德镇市民亦不在少数。在古窑中的琢器作坊人们可以完整的领略到琢器的制造过程。琢器作坊
琢器跟圆器最大的区别就是生产圆器业所不能制造的,如汤匙、带柄茶碗、茶壶、肥皂盒等,琢器业下有粉定、大件、官盖、描坛、淡描、滑石、雕削等七个子行业,民国初年,景德镇总商会对圆琢二器所属的子行业作了调整,规定:一非圆器之器形,二非用圆器之生产工艺的异形品种,全部归属琢器业。于是一些既非圆器、又非琢器的博古、针匙、灯盏等业均为琢器行业,抗争前后出现的电瓷、卫生瓷、纺织瓷等,也归属了琢器业。 由于琢器行业跟圆器不同,它生产的工艺、工人的工种也是不同的,比如讲有打杂工搞泥巴的,另外还有二码头、三码头、装坯工,他主要器形的两个人,一个是做坯的,一个是利坯的,它没有印
坯这个工种也没有刹合坯这个工种,它的泥巴由打杂工搞好后,做坯工做好,做好后,那么二码头、三码头就捧去晒,把坯整整好,要上釉了,这都是由二码头、三码头、装坯工来完成,装坯工不仅要装坯,而且要负责里面的荡釉,码头工要做利坯工,做坯工所有以外的杂事,全部承包下来,其中三码头是最累的工种,要挑水,挑坯,所以过去有名行话叫“码头工要累的做牛叫”,所以琢器与圆器不同的地方在这里,它请工辞工也和圆器不同,琢器一般都为小窑户,老板没有请多少工人,都是由老板自己去请,请好了以后,有个介绍人,三个人上茶馆去吃泡茶,吃泡茶就算定事,定了事以后,你就到我这里来做事,琢器老板对工人也很尊重的,夏天有泡茶、冬天有热水洗脸,老板要做好饭给工人吃,很尊重工人劳动。
镇窑
镇窑是蛋型瓷窑,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全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因历史上景德镇烧窑主要燃料是松木,故又称柴窑。古窑中的镇窑是一座清代实物,真实的再现了往昔景德镇的历史风貌。 清末景德镇有一百多座镇窑,而古窑中的镇窑始建于清乾隆初年。该窑炉长十八米,体积近三百立方米,窑场占地约八百平方米。其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中国镇窑夜
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镇窑里不同窑位温度不一样,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
镇窑
镇窑是蛋型瓷窑,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全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因历史上景德镇烧窑主要燃料是松木,故又称柴窑。古窑中的镇窑是一座清代实物,真实的再现了往昔景德镇的历史风貌。 清末景德镇有一百多座镇窑,而古窑中的镇窑始建于清乾隆初年。该窑炉长十八米,体积近三百立方米,窑场占地约八百平方米。其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中国镇窑夜
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镇窑里不同窑位温度不一样,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
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曾为清朝皇族和民间烧制出多批精美陶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传统坯源不足,该镇窑窑炉缩小三分之一,最终因比例失调,几次点火烧瓷均以失败告终。为在生产中有效保护古代镇窑及传统手工技艺,让镇窑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传承下去。20xx年十月十九日,景德镇举行清代镇窑复烧仪式,收藏家马未都点燃窑火。 这次镇窑复烧,共烧大小瓷器近两万件,大部分是传统制瓷老艺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完全采用传统烧炼技术,不借助任何仪器,且使用传统燃料。焙烧将耗松柴四十多吨,约烧三十个小时,然后冷却一天一夜,即可开窑。今后清代镇窑每年将烧炼两次,让为数不多的把桩、驮坯、架表工艺传承人通过传帮带,使古柴窑烧炼技艺后继有人。
西区——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门楼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是以古建筑为中心的园林式博物馆。馆内有历代陶瓷展、古窑、瓷碑长廊、天后宫、瓷器街、大夫第等景观。馆内环境幽雅、林木葱郁、湖水荡漾,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完美结合,馆内设有世界独有的瓷乐表演。其中包含以下文化景点:清园、瓷碑长廊、明闾、瓷乐坊。
篇二:洪岩仙境导游词 洪岩仙境,位于乐平市东北部,其自然风光奇特,人文历史深厚,
西区——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门楼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是以古建筑为中心的园林式博物馆。馆内有历代陶瓷展、古窑、瓷碑长廊、天后宫、瓷器街、大夫第等景观。馆内环境幽雅、林木葱郁、湖水荡漾,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完美结合,馆内设有世界独有的瓷乐表演。其中包含以下文化景点:清园、瓷碑长廊、明闾、瓷乐坊。
篇二:洪岩仙境导游词 洪岩仙境,位于乐平市东北部,其自然风光奇特,人文历史深厚,
旅游资源丰富,距瓷都景德镇48公里,离中国第一画里乡村婺源80公里,至三清山公只需2小时路程,距龙虎山120公里离庐山200公里。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且风格各异。
洪岩仙境风景区距景德镇市区约50公里,距乐平市区38公里,毗邻婺源、德兴两县市,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和景德镇市最佳十景之一。
境内拥有从多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如鬼斧神工、堪称溶洞四绝的“洪岩仙境”;丹桂飘香、怪石嶙峋,藤穿石、石抱树的“石林峰谷”;建于明万历20xx年,终年水花飞溅的“铁井飞泉”;雍正皇帝御赐“世德、流光”四字的“项家庄古祠堂”;更有“一门四进士,一相两尚书”的洪公气节和《容斋随笔》的巨献,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商务度假、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佳境。
洪岩仙境是一亿多年前中生代形成的壶天灰岩溶洞,整个景区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洞室面积达10万平方米,洞长20xx余米。洞中石钟乳遍布上下,错落有致,晶莹绚丽,美不胜收,千姿百态,鬼斧神工。出生在这里的南宋名臣洪皓(其二十八代世孙为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游后留下千古绝唱,“有此乾坤有此岩,谁知仙境在人间”的千古绝唱。
洞中有誉为神州溶洞四绝的“九天飞瀑、震天雷、仙人田、水中天”。有38米高的擎天柱和金银山、状元拜塔、云岩、五指山、丹凤朝阳、龙门、金钟宝塔、仙人献指、绣花楼。有造
洪岩仙境风景区距景德镇市区约50公里,距乐平市区38公里,毗邻婺源、德兴两县市,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和景德镇市最佳十景之一。
境内拥有从多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如鬼斧神工、堪称溶洞四绝的“洪岩仙境”;丹桂飘香、怪石嶙峋,藤穿石、石抱树的“石林峰谷”;建于明万历20xx年,终年水花飞溅的“铁井飞泉”;雍正皇帝御赐“世德、流光”四字的“项家庄古祠堂”;更有“一门四进士,一相两尚书”的洪公气节和《容斋随笔》的巨献,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商务度假、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佳境。
洪岩仙境是一亿多年前中生代形成的壶天灰岩溶洞,整个景区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洞室面积达10万平方米,洞长20xx余米。洞中石钟乳遍布上下,错落有致,晶莹绚丽,美不胜收,千姿百态,鬼斧神工。出生在这里的南宋名臣洪皓(其二十八代世孙为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游后留下千古绝唱,“有此乾坤有此岩,谁知仙境在人间”的千古绝唱。
洞中有誉为神州溶洞四绝的“九天飞瀑、震天雷、仙人田、水中天”。有38米高的擎天柱和金银山、状元拜塔、云岩、五指山、丹凤朝阳、龙门、金钟宝塔、仙人献指、绣花楼。有造
型奇特、仪态逼真、惟妙惟肖的:人面狮、唐僧取经、观音坐莲、倒挂金龟、诸葛看后书、观音送子、金鸡报晓、托塔天王、南海观音、姜太公钓鱼、仙鹰、神龟、浴佛、珍珠泉、凤凰池、水晶宫、水廉洞、瑶池、西海龙宫、莲花池、万里长城。
洪岩尽胜景,洞外妙境佳,这里还有古人类居住生息遗址、南宋的洪皓学堂遗址、明代的铁井飞泉、当代中美农业考古队考古现场。还有140亩美丽如画的石林,古古香的松漠亭,引人入胜的南星岩、仙姑岩、神宝峰、狮哮峰、松漠峰、独秀谷、珍珠岩。
位于溶洞山顶,是古生代地壳变动而形成,距今有3亿多年,山上怪石嶙峋,奇花异草点缀其间,相依丛生,风光明媚。有桃花谷、松漠亭、达开峰、藤穿石、象鼻石、强盗床、双龙戏珠、骑虎难下、八戒戏嫦娥等景观。景点的林涛如潮,林谷如云,让您犹如步入仙境般的身临其境。千亩如诗如画的石林中古树名木遍布,珍禽异兽出没,野花遍地开,小鸟林中鸣,置身其中,如至梦幻中。以奇石、奇树、奇藤、奇峰著称。
奇石:造型奇特,维妙维肖,有形状似白兔、鲸鱼、山羊、山猴、、野猪、蛇、大象等动物,这里石石皆景,景景不同。
奇树:古树盘踞、丹桂丛聚、翠竹摇拽,与奇石形成了紧紧搂抱的奇观。
奇藤:千年古藤,环石缠绕,藤缠树、树缠藤,可真谓树有情,木石结缘。
洪岩尽胜景,洞外妙境佳,这里还有古人类居住生息遗址、南宋的洪皓学堂遗址、明代的铁井飞泉、当代中美农业考古队考古现场。还有140亩美丽如画的石林,古古香的松漠亭,引人入胜的南星岩、仙姑岩、神宝峰、狮哮峰、松漠峰、独秀谷、珍珠岩。
位于溶洞山顶,是古生代地壳变动而形成,距今有3亿多年,山上怪石嶙峋,奇花异草点缀其间,相依丛生,风光明媚。有桃花谷、松漠亭、达开峰、藤穿石、象鼻石、强盗床、双龙戏珠、骑虎难下、八戒戏嫦娥等景观。景点的林涛如潮,林谷如云,让您犹如步入仙境般的身临其境。千亩如诗如画的石林中古树名木遍布,珍禽异兽出没,野花遍地开,小鸟林中鸣,置身其中,如至梦幻中。以奇石、奇树、奇藤、奇峰著称。
奇石:造型奇特,维妙维肖,有形状似白兔、鲸鱼、山羊、山猴、、野猪、蛇、大象等动物,这里石石皆景,景景不同。
奇树:古树盘踞、丹桂丛聚、翠竹摇拽,与奇石形成了紧紧搂抱的奇观。
奇藤:千年古藤,环石缠绕,藤缠树、树缠藤,可真谓树有情,木石结缘。
奇峰:青山幽谷,流水叮咚,这里有强盗峰、松漠亭、独秀谷、情人谷、幽情谷南星岩、仙姑岩、神宝峰、狮啸峰、珍珠岩等。
攀上光明顶,极目远眺,那苍苍茫茫的-,时隐时现的峰、风光明媚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置身于此,如到了世外仙境之中,令您流连忘返。美食·住宿·购物
洪岩山庄,占地面积40亩,位于景区之内。可吃饭、住宿、举行各种商务会议。标准间300元左右一晚,餐饮场所可同时容纳120人就餐。
篇三:景德镇乐平古街古村导游词 (1)乐平市区老北街区
乐平市区老北街,这是一处在历史上以商业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为辅的历史街区,范围是南以翥山东路(原东大街)划线,北至菖蒲塘至老-一段环城长寿路,西止洎阳北路(原北大街),东至为民路,总面积约30公顷。该区内呈里坊格局,规划有序,纵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长沙巷、周家巷、富贵巷、万寿宫等,横向巷道主要有典当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园巷等。其中以老北街保存得最为完整,它全长580余米,宽4米,原为长方形花岗石地面,沿街两面店铺、民居、祠堂、庙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筑鳞次栉比,约70%以上是明清或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老北街始建于南朝,鼎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东晋太兴三年(320xx年),处北街中段的安隐寺,时为赣鄱大地两座名寺之一,乐平“大寺上”
攀上光明顶,极目远眺,那苍苍茫茫的-,时隐时现的峰、风光明媚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置身于此,如到了世外仙境之中,令您流连忘返。美食·住宿·购物
洪岩山庄,占地面积40亩,位于景区之内。可吃饭、住宿、举行各种商务会议。标准间300元左右一晚,餐饮场所可同时容纳120人就餐。
篇三:景德镇乐平古街古村导游词 (1)乐平市区老北街区
乐平市区老北街,这是一处在历史上以商业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为辅的历史街区,范围是南以翥山东路(原东大街)划线,北至菖蒲塘至老-一段环城长寿路,西止洎阳北路(原北大街),东至为民路,总面积约30公顷。该区内呈里坊格局,规划有序,纵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长沙巷、周家巷、富贵巷、万寿宫等,横向巷道主要有典当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园巷等。其中以老北街保存得最为完整,它全长580余米,宽4米,原为长方形花岗石地面,沿街两面店铺、民居、祠堂、庙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筑鳞次栉比,约70%以上是明清或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老北街始建于南朝,鼎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东晋太兴三年(320xx年),处北街中段的安隐寺,时为赣鄱大地两座名寺之一,乐平“大寺上”
也因此得名。南朝时,鄱阳王萧恢在万家寺建玉脂泽庄园,从而奠定老北街之基础。唐朝中和三年(883年),乐平县治由众埠铜山港口迁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靥镇,北大街由此成为县城发展之原点,到了宋代老北街被发展成乡土特产、南北杂货、烟花爆竹、竹炭木材等商品销售主要街道,由于历史上老北街有过多次火情,被乐平人戏称为“火龙街”,宋范仲淹任饶州知府经过乐平,令百姓集资挖井建池,蓄水防火,万家池因此得名。同时在万家池对面建郭西庙,以驱邪镇火(清咸丰时被焚),郭西庙巷由此得名。明万历年间,万家池改名范家池,并在井池东侧建范家大祠堂,以纪念范仲淹,清代曾在祠堂内展陈范文程事迹。有清一代老北街发展至鼎盛时,有近400余店铺,成乐平最为繁荣的综合商业街区,直至解放之初。由于城市的发展,原东、西、南街区的先后改造拓宽,鉴于老北街与南街不能对接,于是新建了一条新北街(现称洎阳路),老北街便有幸成为乐平市现今唯一保留下来最为完整的一条古街。
在老北街区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当行建筑、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园、-鄱湖警备司令部驻地、薛家塘、啸月移、三都试馆、老营盘、翥山书院,以及花园巷3号汪大纲、汪大绶旧居,富贵巷13号明初县丞彭氏府宅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迹)。
(2)乐平市区古城隍庙区
在老北街区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当行建筑、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园、-鄱湖警备司令部驻地、薛家塘、啸月移、三都试馆、老营盘、翥山书院,以及花园巷3号汪大纲、汪大绶旧居,富贵巷13号明初县丞彭氏府宅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迹)。
(2)乐平市区古城隍庙区
乐平古城隍庙区,这是一处以民俗文化为主,集政治、民居、商业为辅的历史文化街区。范围是北起东大街(现翥山东路),南至迎宾路,东至状元巷,西到南大街(现洎阳南路),总面积约25公顷,该区内巷道分布井井有条,纵向巷道有:状元巷、栽培巷、福禄巷、财贵巷等。横向巷道有:余家祠巷、支祠巷、翥山岭巷、小南门巷等。其中以城隍庙占地最大。以“城隍庙侧”巷而言,此巷东接小南门,西通何家台和龙神庙,全长65米。几乎占到老城东南区大半土地。
乐平城隍庙,始建于唐中和年间,因其具有“壮一邑之保障,肃百姓之观瞻”之功能,又具“默相人民辅佐治理者”之作用,故历经宋、元、明、清“屡敝屡修”,建国后,庙已多有改建,今食品厂是其一隅。
在老城隍庙区域中,有儒学里(文庙)、观音阁(凤游书院)、古县衙、五都试馆、龙神井、龙王庙、马王庙、马氏、洪氏、余氏宗祠,汪道诚府第、彭氏府第以及许还山、胡延龄等名人旧居,财贵巷还保留了一座古典烟花青楼。
(3)名口老街
名口老街,位于乐平市区东南向44公里的乐安河北岸,?晨谡蛘?府所在地。乐安河是古徽州进入饶州及鄱阳湖主要水路通道之一,名口镇以下河道陡然变得深阔,上游的大宗木竹、
乐平城隍庙,始建于唐中和年间,因其具有“壮一邑之保障,肃百姓之观瞻”之功能,又具“默相人民辅佐治理者”之作用,故历经宋、元、明、清“屡敝屡修”,建国后,庙已多有改建,今食品厂是其一隅。
在老城隍庙区域中,有儒学里(文庙)、观音阁(凤游书院)、古县衙、五都试馆、龙神井、龙王庙、马王庙、马氏、洪氏、余氏宗祠,汪道诚府第、彭氏府第以及许还山、胡延龄等名人旧居,财贵巷还保留了一座古典烟花青楼。
(3)名口老街
名口老街,位于乐平市区东南向44公里的乐安河北岸,?晨谡蛘?府所在地。乐安河是古徽州进入饶州及鄱阳湖主要水路通道之一,名口镇以下河道陡然变得深阔,上游的大宗木竹、
山货、下游的日用百货都在这里驳运集散,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乐安河东入乐平的第一重镇。唐天佑年(920xx年),许氏自河南迁此,现有1300户,5500余人。老街区有两个中心,一是十字区,保留有南北杂货、医药、染布、衙讼、造香、制牌、锻铁等20余家老店铺以及20余幢老民宅。二是广场区,这里周边也保存了一些祠堂、村塾堂、水塘等公众场所。十字街区和广场街区有7条纵向巷道连接河边的7座古码头,码头台阶在60至80级不等,可想当年航运之繁荣。
村中现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中,当属两座老祠堂和一座村塾堂,其中以“高阳祠”许氏大总祠著称,该祠是明初洪武帝爱将许瑗大将军建造,祠堂用材硕大,石、木、砖并用,气势宏伟,楼阁、庭院设计巧妙,斗拱、藻井装饰考究,中堂屏壁后背仍保留着明洪武至清嘉庆许氏先祖的功贺匾文十余幅,弥足珍贵。高阳祠总占地1300平方米,为庭院式建筑,门口有两口清塘,环境优雅。
(4)涌山老街
涌山老街位于乐平市区北向40公里,涌山镇治所在地,唐代王氏从婺源武南迁入,现有800户,3500余人。老街枕山傍水,风光秀丽,北面鸡公山有一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南面车溪河接婺源清流。这里自古以来为乐平、婺源、浮梁重要陆路通道 。
村中现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中,当属两座老祠堂和一座村塾堂,其中以“高阳祠”许氏大总祠著称,该祠是明初洪武帝爱将许瑗大将军建造,祠堂用材硕大,石、木、砖并用,气势宏伟,楼阁、庭院设计巧妙,斗拱、藻井装饰考究,中堂屏壁后背仍保留着明洪武至清嘉庆许氏先祖的功贺匾文十余幅,弥足珍贵。高阳祠总占地1300平方米,为庭院式建筑,门口有两口清塘,环境优雅。
(4)涌山老街
涌山老街位于乐平市区北向40公里,涌山镇治所在地,唐代王氏从婺源武南迁入,现有800户,3500余人。老街枕山傍水,风光秀丽,北面鸡公山有一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南面车溪河接婺源清流。这里自古以来为乐平、婺源、浮梁重要陆路通道 。
老街区纵横三条,交叉中心聚集着商铺、民宅、桥梁、驿道、祠堂、戏台等建筑遗存。如有明代崇祯年造的王氏宗祠昭穆堂,清初万年戏台,道光年间王母贞节石碑坊,道光年间王氏司马府第等。其中昭穆堂戏台是乐平现存古戏台建造最早的戏台。
(5)上老村
上老村位于乐平市区以东30公里的高家镇官庄水旁。北宋中期,吴氏从安徽歙县迁入,现有110户,620余人。村中现有明清古建不仅数量多,保存完整集中是其最大特点。
上老村古民居建筑艺术品位甚高,如大总祠“瀛公祠”门楼,用砖木石组合构筑,精致典雅又气势非凡,是江南“四水归堂”、也就是乐平民间俗称“禾斛斗” 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此外,村中的其它10余座祠堂民宅,建筑水平均堪称上乘之作,到此考察的清华、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们给予该村很高评价。
(6)下徐村
下徐村,位于距乐平市区西北20公里属塔前镇管辖,与景德镇市及浮梁县毗邻。宋初,徐氏从南昌迁入,现有460户,1700余人。该村头枕绵延苍翠山,村前的溪河水清灵透亮,三座相望不远的清早期三孔石桥,连接下徐村至鲁丹街,直通景德镇、浮梁。
村中现存明清古建筑20余座,其中以明初木构架功德“世科”牌坊与清中期复建的宋高宗赐
(5)上老村
上老村位于乐平市区以东30公里的高家镇官庄水旁。北宋中期,吴氏从安徽歙县迁入,现有110户,620余人。村中现有明清古建不仅数量多,保存完整集中是其最大特点。
上老村古民居建筑艺术品位甚高,如大总祠“瀛公祠”门楼,用砖木石组合构筑,精致典雅又气势非凡,是江南“四水归堂”、也就是乐平民间俗称“禾斛斗” 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此外,村中的其它10余座祠堂民宅,建筑水平均堪称上乘之作,到此考察的清华、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们给予该村很高评价。
(6)下徐村
下徐村,位于距乐平市区西北20公里属塔前镇管辖,与景德镇市及浮梁县毗邻。宋初,徐氏从南昌迁入,现有460户,1700余人。该村头枕绵延苍翠山,村前的溪河水清灵透亮,三座相望不远的清早期三孔石桥,连接下徐村至鲁丹街,直通景德镇、浮梁。
村中现存明清古建筑20余座,其中以明初木构架功德“世科”牌坊与清中期复建的宋高宗赐
建的“仁寿楼”最靓。“世科”牌坊和“仁寿楼”是以纪念该村北宋文进士武状元驸马徐衡所建。故有学者提名该村为“江南皇家驸马第一村”。
(7)段家村
段家村北距洪岩镇5公里。明初,段氏从都昌迁入,现有340户,1600余人。这里山清水秀,背枕历居山,官庄水环村而过。是乐平、德兴进入徽州的重要陆路。石板道绵延数里,辙印深深,街铺、民居、作坊、拱桥、碑刻遗存甚丰,可惜这条古驿道出村口的古桥头原存的17座石碑坊先后坍塌或拆毁。
村中现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民居、店铺有20余幢,其中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山墙式民宅特鲜明,除满堂镏金外,其装璜极其讲究,在厅堂顶棚上,中置一口圆形藻井,两边又各置一方形藻井衬托,假楼对天井以采光,房内顶棚也以木构券拱装饰。入其屋难见片瓦,虽历数百年风雨,至今依然金壁辉煌。
(8)韩家村 瓷都景德镇
韩家村从名口镇沿乐安河西下5公里,村位于北岸丘上。韩氏从河南入徽再迁此处已有1120xx年历史,现有550余人。这里自古以来物产丰饶,养殖业兴盛,水运发达,古代村民多以贩运生猪到徽州为生计。村中现保存有祠堂、民宅、戏台、水井、码头、巷道、商铺、
(7)段家村
段家村北距洪岩镇5公里。明初,段氏从都昌迁入,现有340户,1600余人。这里山清水秀,背枕历居山,官庄水环村而过。是乐平、德兴进入徽州的重要陆路。石板道绵延数里,辙印深深,街铺、民居、作坊、拱桥、碑刻遗存甚丰,可惜这条古驿道出村口的古桥头原存的17座石碑坊先后坍塌或拆毁。
村中现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民居、店铺有20余幢,其中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山墙式民宅特鲜明,除满堂镏金外,其装璜极其讲究,在厅堂顶棚上,中置一口圆形藻井,两边又各置一方形藻井衬托,假楼对天井以采光,房内顶棚也以木构券拱装饰。入其屋难见片瓦,虽历数百年风雨,至今依然金壁辉煌。
(8)韩家村 瓷都景德镇
韩家村从名口镇沿乐安河西下5公里,村位于北岸丘上。韩氏从河南入徽再迁此处已有1120xx年历史,现有550余人。这里自古以来物产丰饶,养殖业兴盛,水运发达,古代村民多以贩运生猪到徽州为生计。村中现保存有祠堂、民宅、戏台、水井、码头、巷道、商铺、
作坊等古迹。村北有一高台地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文化遗址及汉墓。
保存较好的10余幢民居建筑中,有一座带客馆的府第住宅,木构门罩精美无比。而客馆的抱厦顶棚,内置藻井数口,匠心别具。整座民居建筑融饶、徽民间建筑精华于一炉,令人叹为观止。韩家村的古戏台更是精彩,其最大的特是装饰豪华、遍体施金,堪称乐平晚清和民国初年戏台的典型杰作。
(9)上河村
上河村位于双田镇田里蔡家东北3.5公里平畈小溪两侧。现有400余户,20xx余人。宋乾道年间,何氏由本地黄柏桥迁此建村,原有一老柳树跨小溪成桥,人称柳桥何家。因居何家段上方,又名上何。后传为上河。
上河村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上河溪水由北而南穿村经年流淌,村子东侧迄今仍保留着十余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其中有老祠堂2座,老戏台1座,带天井的老民居也不下10座。20xx年12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谭刚毅博士一行4人专程对该村作了一天的仔细考察,并对该村建筑文化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0)耆德村
耆德村位于双田镇田里蔡家偏北10公里山谷小盆地中。一条溪河横跨村中。现有900余户,
保存较好的10余幢民居建筑中,有一座带客馆的府第住宅,木构门罩精美无比。而客馆的抱厦顶棚,内置藻井数口,匠心别具。整座民居建筑融饶、徽民间建筑精华于一炉,令人叹为观止。韩家村的古戏台更是精彩,其最大的特是装饰豪华、遍体施金,堪称乐平晚清和民国初年戏台的典型杰作。
(9)上河村
上河村位于双田镇田里蔡家东北3.5公里平畈小溪两侧。现有400余户,20xx余人。宋乾道年间,何氏由本地黄柏桥迁此建村,原有一老柳树跨小溪成桥,人称柳桥何家。因居何家段上方,又名上何。后传为上河。
上河村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上河溪水由北而南穿村经年流淌,村子东侧迄今仍保留着十余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其中有老祠堂2座,老戏台1座,带天井的老民居也不下10座。20xx年12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谭刚毅博士一行4人专程对该村作了一天的仔细考察,并对该村建筑文化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0)耆德村
耆德村位于双田镇田里蔡家偏北10公里山谷小盆地中。一条溪河横跨村中。现有900余户,
3600余人。后唐时,余氏从睦州遂安(今浙江遂安县)迁此。至宋绍兴时,村人余童中进士,因继以德高望重知天子,宋高宗封其里曰耆德。明嘉靖年间进士余火广为本村人。
耆德村不仅是乐平市古老村庄之一,也是乐平北乡大村之一。村中现存明清古建筑如民居、店铺、祠堂、戏台、街道、古桥、古树、石马、石羊等遗存30余处,其中以明代余火广府宅为最。该宅座落于村中央,三开三进侧门院宅式,两天井两0,是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筑。构建坚固,装修简练。该村历史上曾有5座戏台,现只存3座。
(11)横路村
横路村位于双田镇,距乐平城区20公里,与田里蔡家相距8公里。谱载叶氏在唐乾府六年(879年)从徽州歙县梅林叶河村迁此立足,初名横溪,后因处“饶徽通衢”道上,清康熙年间易名横路。千余年来,横路一直为叶姓一脉世居,现有1700余户,7200余人,为乐平市第二大村落。
村中里坊道路纵横交织,明清建筑遗存甚丰,古民居、街铺、祠堂、戏台、石桥近40余处,其中以叶氏总祠,一房、四房、九房分祠祠堂戏台及一座万年台保存较好,可惜的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渐晋轩”读书楼与“饶娥庙”清咸丰时焚于战乱。
(12)石潭村
耆德村不仅是乐平市古老村庄之一,也是乐平北乡大村之一。村中现存明清古建筑如民居、店铺、祠堂、戏台、街道、古桥、古树、石马、石羊等遗存30余处,其中以明代余火广府宅为最。该宅座落于村中央,三开三进侧门院宅式,两天井两0,是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筑。构建坚固,装修简练。该村历史上曾有5座戏台,现只存3座。
(11)横路村
横路村位于双田镇,距乐平城区20公里,与田里蔡家相距8公里。谱载叶氏在唐乾府六年(879年)从徽州歙县梅林叶河村迁此立足,初名横溪,后因处“饶徽通衢”道上,清康熙年间易名横路。千余年来,横路一直为叶姓一脉世居,现有1700余户,7200余人,为乐平市第二大村落。
村中里坊道路纵横交织,明清建筑遗存甚丰,古民居、街铺、祠堂、戏台、石桥近40余处,其中以叶氏总祠,一房、四房、九房分祠祠堂戏台及一座万年台保存较好,可惜的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渐晋轩”读书楼与“饶娥庙”清咸丰时焚于战乱。
(12)石潭村
石潭村在涌山镇南偏东3公里架鼓山西麓涌山河畔。唐末,朱氏从安徽祁门迁此建村,村北石山下有一深潭,故得此名。据曾载,乐平朱氏大多以此村发出,如库前、车溪、稍田等。
该村现存明清时期建筑有10余座,其中以一座明嘉靖二十八年按原制重造,清乾隆二十五年复修的单孔石拱桥保存最好。据置于桥头石碑记,该桥建于宋元之际,是乐平婺源、浮梁必经之路。此外村中的一座“三兴一成”的老祠堂戏台也保存较为完好。
(13)车溪村
车溪村位于涌山镇东南4公里。它上承风光旖旎的翠平湖2公里,下接涌山旧石器洞穴遗址4.5公里。这里山清水秀,土肥泉甘,明洪熙年间朱氏从附近库前村迁此立村,现有200余户,1100余人。
该村现存有明清时期建筑遗存30余处,其中当推敦本堂价值最大。敦本堂不仅规模宏大,平面功能复杂著称,且戏台也相当隆重精美、气势恢宏,当古饶徽二州经典祠堂戏台之代表。此外,村中10余幢民居天井式老屋、古道、店铺及村边的平板石桥、廊坊桥等建筑均保存较好。
(14)石峡村
该村现存明清时期建筑有10余座,其中以一座明嘉靖二十八年按原制重造,清乾隆二十五年复修的单孔石拱桥保存最好。据置于桥头石碑记,该桥建于宋元之际,是乐平婺源、浮梁必经之路。此外村中的一座“三兴一成”的老祠堂戏台也保存较为完好。
(13)车溪村
车溪村位于涌山镇东南4公里。它上承风光旖旎的翠平湖2公里,下接涌山旧石器洞穴遗址4.5公里。这里山清水秀,土肥泉甘,明洪熙年间朱氏从附近库前村迁此立村,现有200余户,1100余人。
该村现存有明清时期建筑遗存30余处,其中当推敦本堂价值最大。敦本堂不仅规模宏大,平面功能复杂著称,且戏台也相当隆重精美、气势恢宏,当古饶徽二州经典祠堂戏台之代表。此外,村中10余幢民居天井式老屋、古道、店铺及村边的平板石桥、廊坊桥等建筑均保存较好。
(14)石峡村
石峡村位于涌山镇西南6公里石山北麓坞口。宋初,汪氏由婺源黄沙迁此建村,现有160余户,860余人。该村地理环境优雅,绿树相掩,溪水环绕。迄今村中仍保存10余处古老建筑,其中尤以一座清早期的祠堂最以为突出,该祠堂的特征一是门面采二层楼阁式,这在本县仅此一例,二是建筑面积逾20xx平方米,三是两侧围墙作“懒龙伸腰”式长达50余米长。此外,村中另一座老祠堂及老戏台也保存得比较完整。
(15)戴村
戴村,位于距乐平市区49公里乐安河畔,属名口镇管辖,是乐平、德兴两县交界处最大的自然村。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现有650余户,3300余人。汉兴平二年(195年),徙乐平县治于戴村。宋祥符年间,戴氏自乐邑黄源迁居于此。明嘉靖进士、都察院御史戴儒,原华中工学院数学教授戴良谟皆为戴村人。该村文物遗迹甚丰,据清咸丰辛酉年《谯国戴氏宗谱、基址图》描绘有城隍庙、京兆坊、鼓0、官仓等古县治建筑物,与今所剩残迹相符。现今保存较好的有2座老祠堂与2座老戏台及10余幢天井式老民居。
(16)流芳村
流芳村,位于名口镇西4公里乐安河南岸。现有2千余户,9千余人,是乐平最大的一个自然村,也是华东最大的自然村之一。唐天佑年间,刘氏从弋阳新陂迁此立足,始称刘坊,改
(15)戴村
戴村,位于距乐平市区49公里乐安河畔,属名口镇管辖,是乐平、德兴两县交界处最大的自然村。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现有650余户,3300余人。汉兴平二年(195年),徙乐平县治于戴村。宋祥符年间,戴氏自乐邑黄源迁居于此。明嘉靖进士、都察院御史戴儒,原华中工学院数学教授戴良谟皆为戴村人。该村文物遗迹甚丰,据清咸丰辛酉年《谯国戴氏宗谱、基址图》描绘有城隍庙、京兆坊、鼓0、官仓等古县治建筑物,与今所剩残迹相符。现今保存较好的有2座老祠堂与2座老戏台及10余幢天井式老民居。
(16)流芳村
流芳村,位于名口镇西4公里乐安河南岸。现有2千余户,9千余人,是乐平最大的一个自然村,也是华东最大的自然村之一。唐天佑年间,刘氏从弋阳新陂迁此立足,始称刘坊,改
名流芳,以示千古流芳之意。
该村巷道纵横20余条,其中纵向巷道有7条通向码头。现存古祠堂、民居、码头、店铺、作坊、碑亭、戏台等遗存计百余处,其中文继公祠堂、文宗公祠堂、362号祠堂、359号老宅保存较好。
(17)小坑村
小坑村位于县城东北46公里山谷中,在洪岩镇境内。现有200余户,1000余人,唐末,胡氏从婺源清华街迁此建村。小坑原名清溪村,一条清溪从村中流过,河床落差较大,至下端有一口清水满盈的聚星池,据传有千余年历史,清乾隆年间进士胡翘之为本村人。
该村是婺源进入乐平的第一村,村中现有明清时期的建筑颇丰,诸如有民居、祠堂、戏台、官道、桥亭、店铺、名树、石碑、石狮等。其中有5座天井式民居保存得相当完美。
该村巷道纵横20余条,其中纵向巷道有7条通向码头。现存古祠堂、民居、码头、店铺、作坊、碑亭、戏台等遗存计百余处,其中文继公祠堂、文宗公祠堂、362号祠堂、359号老宅保存较好。
(17)小坑村
小坑村位于县城东北46公里山谷中,在洪岩镇境内。现有200余户,1000余人,唐末,胡氏从婺源清华街迁此建村。小坑原名清溪村,一条清溪从村中流过,河床落差较大,至下端有一口清水满盈的聚星池,据传有千余年历史,清乾隆年间进士胡翘之为本村人。
该村是婺源进入乐平的第一村,村中现有明清时期的建筑颇丰,诸如有民居、祠堂、戏台、官道、桥亭、店铺、名树、石碑、石狮等。其中有5座天井式民居保存得相当完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