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产业现代集的演变及特征
景德镇陶瓷历史悠久,至今仍活力不衰。本文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景德镇陶瓷产业视为现代集。运用产业集理论,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现代集演变过程进行了划分并总结了各阶段的特征。
标签: 景德镇陶瓷 现代集 演变 特征
新中国建立后,景德镇陶瓷业一度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历史和国家区域政策调整等原因,景德镇市陶瓷产业的发展多年来都处在低水平徘徊,产业发展整体形势有喜有忧,瓷都地位受到严峻挑战。进入新世纪,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正逐步走出困境。本文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景德镇陶瓷业视为现代集,并对现代集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化了对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及现状的认识。
一、景德镇陶瓷产业现代集的演变过程
1.计划经济时期
自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景德镇瓷器生产一直走着暗淡的下坡路,景德镇被解放时瓷业已到了崩溃的边缘。解放后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三次劳资谈判,景德镇陶瓷得到了恢复性增长,到1949年11月,景德镇已复工的瓷厂(包括:坯厂、匣钵厂和窑厂)共1375家,工人9551人。比照1936年,已恢复的工厂有77%,工人有61%。1951年开始,实行了公私合营并对瓷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按照产品类别把专业化分工的上下游企业并入一个企业,并将公私合营瓷厂和陶瓷手工业合作社合并改组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实行统购统销,行帮等组织改组为工商联,由此景德镇陶瓷生产进入了计划经济的发展阶段。
到年代,景德镇陶瓷出口任务剧增,以手工业为核心陶瓷企业不但难以保质保量,而且难以按期交货,迫切需要景德镇陶瓷向工业化生产的产业体系发展,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按照瓷器种类分成9个日用瓷厂和1个专门进行彩绘加工的工艺美术瓷厂,时称“十大瓷厂”,职工达3.8万人左右。后来陆续新建了为民、雕塑、景陶等日用瓷和建筑工业瓷厂。又在东市区建设当时亚洲第一流的现代化瓷厂——景德镇瓷厂,年产能力2700万件,总投资2729万元。在合并组厂的同时,进一步对各瓷厂生产品种进行调整和专业分工。这一生产布局,已和今日景德镇陶瓷生产布局相去不远了。
为了促使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时代还新建了瓷用化工厂、陶瓷机械厂、瓷土厂等陶瓷辅助配套企业。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原燃料,过去大部依靠外地和邻县供应,如窑柴要靠波阳、余干;瓷土要靠星子、祁门、余干;金水花纸要从英国、日本进口或从上海、广州转购。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各县大多自办瓷厂,对自有原、燃料充分利用,景德镇本地区所产已完全不能满足瓷业生产日益增长的需要。1958年以后,为了解决原、燃料困难,景德镇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方针,大力开发原燃料生产,建设自己的原燃料供应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上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自给程度的原料和燃料基地。
为了促进景德镇陶瓷的教育和研究,时代建成了我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和全国最大的陶瓷应用科研机构——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
1955年9月,景德镇成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景德镇陶瓷批发站,主办景德镇瓷器的内外销售。1958年6月,成立景德镇陶瓷联合公司,实行产供销,使景德镇瓷器不仅满足国内人民需要,还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优势。
解放后依靠计划经济体制迅速集聚的各种资源,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景德镇陶瓷集不仅得到了全面恢复,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奠定了现代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物质、技术、教育和
科研基础。景德镇又重新确立了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历经十年浩劫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
2.经济转型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其他产瓷区发展迅猛,特别是沿海瓷区迅速崛起。景德镇陶瓷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仍在缓慢发展,但在全国陶瓷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由于机制、投入等多种原因,景德镇陶瓷产业集在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建筑卫生陶瓷、高新技术陶瓷等多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在逐渐扩大,失去了陶瓷新技术的制高点。到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瓷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大中型的国营瓷厂由于产品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技术设备落后,成本高;体制问题不顺,管理不善;人才外流,负债累累。90年代中后期,景德镇对国有陶瓷企业进行改制,但改革停留在减轻政府压力、保留职工就业的表面层次,分散生产、分散经营的状况没有改变。在国内各产瓷区快速发展的同时,景德镇却一直处在徘徊状态,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1995年10月,景德镇决定对十大瓷厂进行改革,政府实施了“化整为零”的方案,划小核算单位,实行自负盈亏,浩浩荡荡的7万名瓷业工人,三分之一下岗,三分之一退休,只留下三分之一在原企业维持。到1996年,全市32家国有陶瓷企业有
30家停产或半停产,累计亏损超出4亿元,近3万陶瓷工人下岗。而政府在接下来的数年内为维护社会稳定而疲于奔命,瓷业生产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个体私营陶瓷企业由于机制灵活,而得到飞速发展。由于景德镇深厚的陶瓷文化传统和代代相传精湛的陶瓷技艺,加之艺术瓷生产的灵活性,对工业化、规模化要求不高,适宜小批量生产和手工制作。国有瓷厂下岗或待业人员开始从事各种作坊式的陶瓷生产,大批以制造艺术瓷为主的陶瓷作坊应运而生,并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成熟和壮大。艺术瓷市场旺盛的需求,激发了工艺师和工艺大师们的创作热情,也使他们的技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兴旺景象。
3.进入21世纪以来的新时期
景德镇陶瓷产业由日用瓷、工艺美术陈设瓷、建筑卫生瓷、电瓷和各种工业用瓷构成。从2005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完成情况(见表),可以看出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格局是以日用瓷和工艺美术陈设瓷为主(占80%),电瓷和各种工业用瓷为辅。
2006年随着环球陶瓷、海畅陶瓷、东景陶瓷等一批外向民营陶瓷企业的投产,陶瓷产业呈现
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总产值达到了32亿元,利税实现了翻番,为该市重振陶瓷雄风、建设现代瓷都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景德镇陶瓷生产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大锅饭”局面逐渐被打破,通过改革、改制、划小核算单位、租赁承包、实行国有民营等措施,加快了“国退民进”的进程,使陶瓷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日趋合理。目前,全市注册的民营陶瓷企业400多家,个体作坊约2400多家。据测算,近三年来,该市民营陶瓷以年均17%的速度递增,同时还逐步形成了以社区为中心的陶瓷生产集聚区域。如樊家井中低档仿古瓷生产区,筲箕坞中高档仿古瓷生产区,里村大件仿古、陈设瓷生产区,湖田、三宝篷高档大件花瓶、艺术瓷生产区,老厂雕塑瓷、综合装饰瓷生产区等。民营陶瓷已从单一的生产日用瓷与陈设瓷,发展到如今渗透到陶瓷生产全过程的大陶瓷格局。陶瓷名人工作室、名人作坊、名人名作专卖店在市区大街小巷星罗棋布,新品种、新器型、新花面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春满园的新气象。2005年民营陶瓷产值达13.4亿元,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二成上升为六成以上,民营陶瓷已由“拾遗补缺”发展为“主体支撑”,成为瓷都振兴陶瓷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目前,景德镇的高科技陶瓷企业,正处于发展壮大中,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已经拥有部省共
建国家科技陶瓷创新体系的良好平台,具有高科技陶瓷发展优势。今年陶瓷产业将借助景德镇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优势,加强技术攻关,加快创新步伐,孵化一批新品。同时,加强推进陶瓷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形成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陶瓷技术创新体系,提高陶瓷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竞争力,加快高科技陶瓷发展步伐。
在2003年以前,景德镇外来陶瓷企业屈指可数,陶瓷企业几乎为空白。随着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景德镇着力从陶瓷工业发展的大环境入手,着力打造振兴陶瓷产业的新平台,推进配套系统工程建设。重点突破制约陶瓷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在金融、土地、供电、燃料等方面破解难题;大力扶持重点企业扩大生产,尽快形成规模效应。
从制度创新人手,高标准建设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研究中心,这是景德镇为全国区域型传统产业现代化及区域创新发展做出的积极探索,也是景德镇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进行区域创新的大胆尝试。景德镇陶瓷科技资源得天独厚,该市紧紧抓住部省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这个宝贵机遇,整合景德镇陶瓷学院及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省陶瓷研究所、市特种陶瓷研究所等优质资源,打造高新技术陶瓷开发研究基地。在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研究中心,已研发出了第一窝“金蛋”,首批包括彩瓷、陶瓷旅行杯、介质陶瓷、蜂窝陶瓷、超耐热陶瓷、泡沫陶瓷等6项研究成果。
此外,还将依托瓷博会,推动市场建设。景德镇市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国际陶瓷博览会,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年谋划2007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时,可能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更多地借鉴广交会、高交会的好作法,推进市场运作,逐步由政府搭台向市场搭台转变,使瓷博会运转更加规范,效益更加明显。同时,做大陶瓷贸易,积极推动陶瓷销售向主流市场集中,引导目前相对分散的销售市场向中国陶瓷城、中国瓷园、豪德贸易广场等专业市场聚集,鼓励运输、包装等配套行业进驻市场。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出口企业解决好出口退税率下降、人民币升值等难题,提高出口企业的利润。
二、景德镇陶瓷产业现代集各阶段特征
1.计划经济时期的特征
(1)政府依靠政策和行政指令,主导着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各个环节。政府加大了对景德镇陶瓷业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其在短期内得以全面恢复并有很大的发展。这也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打上了深深的计划经济时代烙印。
(2)陶瓷生产产业链更加完整,包括:矿山开采、原料精制、产品成型、窑炉烧成、彩绘加工
、成瓷检测、包装运输、内外销售;生产瓷种更加丰富,包括:日用瓷、电瓷、建筑瓷、纺织瓷、卫生瓷、陈设瓷、仿古瓷、理化瓷和各种工业用瓷。
(3)辅助产业和机构蓬勃发展,拥有众多的陶瓷机械制造、瓷用化工原料、耐火器材、石膏模具等辅助产业和陶瓷科研、教学机构。
2.经济转型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的特征
(1)国有陶瓷企业,特别是日用陶瓷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遇到空前的困难,并逐渐萎缩。
(2)民营陶瓷企业,特别是陈设艺术陶瓷企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得到了迅猛发展。
3.新时期的特征
(1)以日用瓷和工艺美术陈设瓷为主,民营陶瓷已成为瓷都振兴陶瓷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高科技陶瓷企业正处于发展壮大中。
(2)陶瓷科技资源雄厚,陶瓷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陶瓷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
(3)投资环境和城市功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精心打造的陶瓷工业园和陶瓷科技园,为陶瓷产业聚集提供了大平台。
(4)市场建设成效显著,市场运作更加规范。
参考文献:
[1]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85年9月
[2]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7
[3]林景梧:瓷都史话[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4]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济经纬[J].2002年第2期,P18—21
[5]吴利学魏后凯:产业集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理论前沿.上海行政学院学报[J].2004年5月第5卷第3期
>瓷都景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