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的创新与影响
                              ——以五代为例
          10历史一班      郭耀强        20101472
【摘 要】景德镇虽然不是中国陶瓷的发源地, 但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制瓷历史延续时间最长的瓷业都会。要了解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及其瓷业中心地位的形成瓷都景德镇, 必须追溯到景德镇陶瓷的真正开端五代瓷器, 五代景德镇窑在兴起阶段就烧制出青瓷白瓷, 它的每一步发展, 都离不开创新。景德镇五代瓷业的发展状况对景德镇宋代瓷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为北宋时期景德镇超过全国其他地区,成为全国青白瓷系的代表和中心奠定基础。
【关键词】五代时期,景德镇白瓷,制瓷工艺,创新,影响
1、引
    众所周知,景德镇是闻名中外的瓷都。它的制瓷业自五代时期开始兴起、发展, 并逐渐繁荣。在历代瓷业生产过程中, 景德镇窑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与不断地创新, 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
一千多年的持续发展。要全面理解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和其瓷业中心地位的形成, 必须追溯到景德镇陶瓷的真正开端五代瓷业生产。
我们发现,学习、创新是五代景德镇窑发展的成功之路, 尤其是创新, 更是五代景德镇窑发展的制胜法宝。五代时期景德镇窑创烧出南方最早的白瓷、 是其创新精神的最好体现。
2、创
21 五代景德镇窑白瓷的创烧
    据考古发现, 景德镇五代窑址分布甚广, 21 处之多。代表性窑场主要有杨梅亭、湖田、白虎湾等。从景德镇窑场五代至北宋初期的窑业堆积状况看, 呈青瓷、白瓷、青白瓷分布, 即最下层为青瓷, 中间为白瓷或青瓷与白瓷共存, 上层为青白瓷遗物。这种堆积状况说明了景德镇窑最初烧制的是青瓷, 继而是白瓷, 入宋后烧青白瓷。
青瓷是我国最早创制出来的瓷器, 它自商代出现后直到宋代, 一直是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青瓷以浙江地区的越窑最有名, 最具代表性, 它在唐代就著称于世,是我国古代名窑之一, 由于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它的烧造技术对南方其他地区的窑场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五代景德镇窑各窑口生产的品种基本相同, 主要有青瓷和白瓷, 其造型特征也大同小异。各窑口先出产青瓷, 后创烧出白瓷。五代景德镇窑青瓷胎呈淡淡铁灰、较细, 但有少数孔隙。釉呈青灰, 称“艾(叶)青”、“蟹壳青”,透明度次于影青釉, 少开片, 釉层厚0.2 毫米左右, 釉面不够平整, 常有“泪痕”。其器型、釉、甚至胎质都与五代越窑相似, 质优者可以乱真, 即所谓“艾” 瓷。
    白瓷是在烧造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白瓷, 主要由于胎、釉中减少了氧化铁的含量。要保证瓷胎呈白,就必须严格控制胎土中铁元素的含量, 实验证明制胎原料中铁含量大于1% , 烧结后胎呈灰。小于1% ,烧结后胎呈白
白瓷最早产生于北方,自唐开始, 北方烧造的白瓷大量出现, 改变了我国历来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出现了白瓷与青瓷齐头并进的趋势。北方形成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 南方则有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 一青一白两大窑系并驾齐驱, 形成“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五代时期全国瓷业“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仍然未变,直到景德镇开始烧造白瓷, 才打破这种局面。
    五代景德镇窑之所以率先烧造出南方白瓷, 我认为是创新起主要作用。国内外的一些学者曾对中国地区的制瓷原料做过一些调研工作, 他们的结论是:中国南方地区, 特别是江西、安
徽、浙江、福建等省盛产瓷石,瓷石是中国南方地区历代各大窑场如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的主要制瓷原料。但是,当时南方不产白瓷,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 五代景窑瓷工在烧造青瓷的过程中, 通过改变其胎、釉原料的化学成分,逐步摸索出利用本地单一的含铁量低的优质瓷石, 直接生产出白瓷的方法。这方法一经发现, 立即引入瓷器生产中, 由此看来, 虽然本地区优质的瓷石资源为景德镇五代白瓷的创烧准备了前提条件, 但窑工们不懈地探索与追求是景德镇最早创烧出南方白瓷的根本原因。
    五代景德镇窑的白瓷, 胎洁白, 较致密, 孔隙度为0.81, 经测试, 烧成温在1150 1200℃。白釉中微微偏影青釉, 白度达70 度以上, 釉面细腻光洁, 釉层薄至0.216 毫米左右, 透明度好, 可以见到利坯痕迹, 有的见“泪痕”, 积釉处呈淡影青釉。 景德镇五代窑出产的白瓷半透明程度高, 瓷化程度更高, 釉纯正、润泽,几乎与现代瓷器无甚差别, 不仅成为五代时期全国同类窑场中质量最优产品, 而且这些古窑是目前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白瓷窑址, 从而开创南方烧造白瓷的历史。
2.2 五代景德镇窑的制瓷工艺开创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之先河
  古陶瓷学家周仁、李家治先生对景德镇历代瓷器的胎、釉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 远在五代,
德镇制瓷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五代景德镇窑之所以能生产出优质的瓷器, 原因之一是因为当时的瓷工已掌握了良好的制胎、制釉工艺。
    制瓷工艺中原料处理是一个重要的工艺过程, 它直接影响到瓷器的某些性能, 如白度、透光度、机械强度等。五代景德镇窑出产的白瓷属单一瓷石原料成型,胎料的制备须经过瓷石开采、粉碎、淘洗、制成泥墩这一系列过程。根据《景德镇陶录》卷一:“陶用泥土, 皆采石制练, 土人设厂采取, 藉溪流为水碓舂之, 澄细,淘净如砖式, 曰白”(音dūn)。意即本地人借助河流水力安制水碓, 把瓷石舂细、淘净,制成土砖状的泥料,叫做“白”(dūn
    景德镇采用水碓舂细淘洗制成白不的工艺起源于何时, 因史料和考古材料的缺乏, 无法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论证, 根据陶瓷考古学家刘新园的推测, 五代时景德镇就采用水碓这种机械方法来制作“石泥”了(即坯料)
    用经过碓舂工艺制成的白不做的瓷胎成型性能好。由于碓舂淘洗工艺具有去粗增细的显著效果, 使颗粒分布合理, 增强了泥料的可塑性, 使泥料的饱水率及生坯干燥强度有明显的提高, 这是其他坯料制备工艺流程难以企及的, 因此, 这种制胚料的方法至今仍被采用, 一些现代陶瓷厂半机械化的坯料制备工艺也是由此引申或模仿出来的, 如现代陶瓷机械中的棒槌式打碎
    尽管专家推测五代景德镇已采用先进的碓舂淘洗工艺来制备坯料了, 但当时的淘洗工艺仍然存在不足。这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陶瓷考古学家刘新园先生的观点:《景德镇陶录》记载的碓舂淘洗工艺可能是从五代开始。当然, 不排除后来对碓舂淘洗制不工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才使它成为今天依然非常实用的坯料制备工艺。
2
    从全国范围来看, 五代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在中国制瓷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代制瓷业对宋代制瓷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五代时期一些窑场到宋代成为著名窑场, 宋代一些著名瓷器种类与五代瓷器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五代白瓷不仅为宋代青白瓷出现打下基础, 也为元明清以后的彩瓷的出现奠定基础。在中国陶瓷史上, 白瓷的创烧和发展成熟意义极其重大, 因为它绝不仅仅意味着又增加了一种美丽的釉, 而在于它还为彩绘瓷器提供了最理想的画面。中国瓷器可以分作颜釉和彩绘瓷两大类, 元代以降, 彩绘瓷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追根溯源, 若缺失了精良的白瓷制作技术, 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景德镇一千多年的制瓷历史中, 五代是它的开创期, 五代景德镇窑凭借其拥有丰富制瓷资源的“地利”优势和陶工们不断进取, 不断创新的“人和”优势脱颖而出。创烧伊始的五代景德镇窑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从而结束了青瓷在南方“一枝独秀”的长期的垄断地位, 填补当时南方窑场不产白瓷的空白。
    综上所述, 景德镇由五代时期默默无闻的小窑场,至宋代跻身全国名窑行列, 明代上升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末清初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发展为举世闻名的瓷都, 成功地走上瓷业立镇、瓷业兴镇、瓷业旺镇的道路。从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 景德镇制瓷业执全国制瓷业之牛耳长达五个世纪之久, 若论首功, 当归五代,五代是其千年伟业杰出的奠基者。
                      参考文献
[1]刘新园.景德镇湖田窑考查纪要.文物.1980(11).
[2]黄云鹏.景德镇五代瓷业概况及产品特征[J].景德镇陶瓷.1987(4).
[3]李毅华,陈定荣.越窑青瓷与人类文明[M].中国古陶瓷研究.19873.
[4]郭仁.关于青瓷与白瓷的起源[J].文物.1959(6).
[5]于文荣.浅析唐代北方陶瓷工艺成就[M].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2).
[6]严东升.中国古代陶瓷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过程[M].中国古代陶瓷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7]曹建文.景德镇五代白瓷兴起原因初探[J].景德镇陶瓷8卷(3.
[8]黄云鹏.景德镇五代瓷业概况及产品特征[J].景德镇陶瓷.1987(4).
[9]冯先铭.新中国陶瓷考古的主要收获[J].考古.1965(9).
[10]周仁,李家治.景德镇历代瓷器胎、釉和烧成工艺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602).
[11]周仁,李家治.景德镇历代瓷器胎、釉和烧成工艺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602).
[12](清)蓝浦.景德镇陶录[M].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