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在一条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属于
A.第一营养级
B.第二营养级
C.第三营养级
D.第四营养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故A错误,B正确。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故C错误。三级消费者是第四营养级,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循环利用
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
D.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答案】C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A错;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与它的间接价值无法比较大小,B错;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D正确。故本题选CD。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3.“烧芭”是指焚烧芭蕉树,即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烧芭能提高碳循环的速度,进行
烧芭的区域,,
这是某野生芭蕉林内的一条食物链,其中字母表示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芭蕉林进行烧芭后发生的落演替与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
B.印尼的烧芭导致东南亚三国被烟霾笼罩,该现象可反映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C.如芭蕉同化的太阳能为M,则肉食性动物2同化的能量为A×B×C×M
D.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A大于B大于C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一样的,即A=B=C,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4.某同学打算制作一个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缸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B.植物数量越多,生态缸就越稳定
C.生态缸模拟生态系统,其物质和能量都是自给自足的
D.生态缸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缸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了落;A错误。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
生物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生态缸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外界的太阳能等;C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应用——生态缸,意在考查对知识理解应用。
5.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4Kg重的杂食性海洋鱼死亡,假如该杂食性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
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按能量流动效率20%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
A.160㎏B.120㎏C.60㎏D.100㎏
【答案】A
【解析】海洋鱼重4kg,其食物需要20kg,其中10kg来自植物,5kg来自草食鱼类,5kg来自小型肉食鱼类,5Kg小型肉食鱼类需要25kg草食鱼类,30kg草食鱼类需要150kg 植物,所以植物共160kg。
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④过程只能代表绿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图中③⑤⑧过程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D.农业生产中的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B、C分别是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④过程代表绿植物的光合作用,③⑤⑧表示呼吸作用,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增大③过程.
解:A.④代表绿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可代表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
B.A、B、C分别是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B错误;
C.③⑤⑧过程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C正确;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增大③过程,D错误.
故选:C.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都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A.生产者细胞内一定含有叶绿体,一定能固定CO
2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供绿植物再利用C.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是必不可少,而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作用,所以生态系统中可以没有消费者
【答案】ABD
【解析】A项错,生产者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蓝藻;B项错,分解者释放的供自身利用,绿植物利用光能;C项对,微生物可能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分解者也可能是微生物和动物;D项错,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促进物质循环,作用很大。
8.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依赖于水B.需要能量驱动C.产生温室气体D.具有全球性【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S、P等元素,都不断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落,又从生物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其特点是具有全球性,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
因为把储存在地层里古代的碳元素(煤、石油等),经过燃烧在短时间内就释放到现在的大气中来,使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从而产生“温室效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涉及到水的参与,所以碳循环不依赖于水是错误的。
考点:碳循环
点评:本题较容易,要求学生识记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碳循环过程的理解。
9.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 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 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单位:102千焦/m 2
•年
GP
NP R ①
15.91 2.8143.10②
771.27269.69501.58③
0.880.340.54④
141.2062.0779.13⑤211.8519.26192.59A.第四营养级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约38.6%消费者在生态系统的功能
B.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4.5%
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加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⑤
【答案】A
【解析】由于捕食链中不包括⑤分解者,所以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为②→④→①→③,D 错误;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③,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约占0.34÷0.88=38.6%,A 正确;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动物呼吸作用尸体粪便等分解
者分
解煤、石油、天然气
古代燃烧
率约为15.91÷141.2×100%≈11.27%,B 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该生态系统固定的
总能量为771.27×102千焦/m 2•年,而生态系统所输出的能量为各营养级消耗的能量与
分解者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大于771.27×102千焦/m 2•年,所以有机物的总量会减少,
C 错误。
10.赤眼蜂将卵产在甘蔗螟虫的卵中寄生,能将螟虫杀死在卵期,此外,赤眼蜂还能以绿肥花的花蜜为食。生产上可用赤眼蜂来防治甘蔗螟虫。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螟虫卵的密度
B.甘蔗螟虫种密度的增长滞后于赤眼蜂
C.在甘蔗田里间种绿肥,可以减轻甘蔗螟虫的危害
D.绿肥花的花蜜是一种化学信息,可调节种间关系
【答案】B
【解析】调查螟虫卵的种密度可以使用样方法,A 正确;根据题意分析,赤眼蜂将卵产在甘蔗螟虫的卵中寄生,能将螟虫杀死在卵期,说明赤眼蜂种密度的增长滞后于甘蔗螟虫,B 错误;根据题意已知,赤眼蜂可以寄生于甘蔗螟虫的卵中,也可以以绿肥花的花蜜为食,则在甘蔗田里间种绿肥,可以减轻甘蔗螟虫的危害,C 正确;绿肥花的花蜜是一种化学信息,可调节种间关系,D 正确。
11.某地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为W1和W2,下列哪种情况下就可能
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A.W1<5W2B.W1>10W2
C.W1>5W2D.5W2<W1<10W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按照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能量的10%到20%,是正常的。如果后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超过这一比率,可能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次级消费者要存活必须要从初级消费者身上获得能量也就是捕食初级消费者,而捕食的能量最多只有20%被利用,其他被呼吸消耗,所以要有W 2能量至少捕食W 1乘以20%=
W 2,所以W 2至少=5W 1。A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只发生于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B.“花香引蝶”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
C.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
D.物理信息只能来自无机环境
【答案】C
【解析】信息传递可发生于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异种生物个体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 错误;“花香引蝶”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B 错误;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C 正确;物理信息可以来自无机环境和生物个体,D 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和行为信息(动物的异常表现和行为).
13.某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4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依次
为 2.1×107、3.3×108、2.9×106、2.89×109千焦。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食物链为丁→乙→甲→丙,因
此生产者是丁;故选D。
考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14.森林面积锐减可导致的后果有()
A.气候变得更加湿润B.干旱加剧、洪涝减少
C.物种减少、甚至灭绝D.耕地增多、粮食丰产
【答案】C
【解析】森林面积锐减可导致物种减少、甚至灭绝。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多端,所以C选项正确。
15.下列有关种、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分解者所需要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B.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鸟巢能够反映动物落的垂直结构
C.理想条件下,影响种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在各营养级中,植物的残枝败叶、动物的遗体残骸及排泄物中均储存着能量,均会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因此分解者所需要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A正确;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鸟巢,不属于落,所以不能反映动物落的垂直结构,
B错误;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错误;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种、落、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需要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生物落的结构
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等,落中的动植物在垂
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16.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选择
B.物种退化
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的濒危和灭绝不是人类对其资源正确开发和利用的结果,而是人类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以及对动植物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的结果。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被破环的原因。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17.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缸,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列举了设计生态缸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
...的是
A.缸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B.缸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C.缸内多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D.应定时向缸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答案】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