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生态系统退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两大类,早期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是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工业革命以来,人为干扰在生态退化中起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
 
(1)自然因素
 
生态系统中,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分解者,它们的生存和生命活动均与栖息地的土质、温度、降水、风力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如地震、火山、滑坡、崩塌、泥石流、鼠虫害、冰川、冰雹、洪水、干旱、海啸、寒流、暴雨、飓风等这些地质灾害、气候灾害均会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存空间、土壤肥力,造成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生态系统的功能丧失。例如,气候干旱,使生态系统内水源枯竭,土层疏松而干燥,土壤肥力不够,植物种类与数量显著减少,相应的动物种类与数量也明显减少,系统生产力下降;此外,由于干旱,地表松散,产生了大量沙粒和粉尘,最终形成了风沙气候。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的功能
 
秘鲁的海面,每隔六至七年就发生一次海洋变异现象。水温升高,来自寒流系的鱼类大量死亡;鱼类的死亡使以鱼为食的海鸟无法生存。仅1965年发生的死鱼事件,就使1200多万只海鸟饿死。海鸟的大量死亡,导致鸟粪锐减,农田减产,良好的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寒流是罪魁祸首。
草原鼠害可以破坏草原生态系统。黄河源区鼠类以高原鼠兔和高原田鼠为主,对草地的破坏性极大。鼠类不仅啃食草根,造成植物死亡;而且挖穴掘洞,破坏土壤。一只成年鼠兔日食青草70g,全年食草量达20-30ks。高原鼠兔严重区有效洞穴可达2100个/km2。鼠害不仅引起草场植被的退化演替,而且掘出的大量沙土在雨水和风力的侵蚀下,造成沙漠化的扩展。
 
(2)人为干扰
 
尽管自然灾害给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巨大,损失惨重,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不是频繁而连续的,而且危害只涉及灾害发生的地区,影响范围不是很广。而人为干扰在加速生态系统的退化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类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千百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增加,人类以不同的方式愈来愈强烈地干扰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稳态。人类用自己强大的技术力量不停息地向大自然宣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主宰着大自然的命运。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取消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说过,“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而“要警惕大自然的报复。”恩格斯以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人为破坏生态的危害。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如下两大方面: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干扰,即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乱捕滥猎,围湖造田等,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失衡;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的干扰,即由于大量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排人自然界,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净化的能
力,造成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