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章 绪论 生态学是一门科学
1。生态学的定义、发展简史以及研究对象与内容
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发展简史: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研究对象:分子、个体、种、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
2。现代生态学阶段的特点
1)生态学在研究社会问题中的重新定位
2)生态学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不断拓展
3)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向过程和预测发展
4)生态学新分支在学科交融中不断产生
5)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手段在集成中创新
3.生态学分支学科
个体生态学、种生态学、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4。生态学研究方法
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型、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5.生态学任务
人类生态问题
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生态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特点
定义: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特点: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的功能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因此,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组成:六大组成成分(四大基本成分):①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还原者)
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意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
3。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分类以及其生态学意义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具有可变性。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根据食物链的起点不同,可将其分成两大类:
牧食食物链:又称捕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如绿植物,草食动物、各级食肉动物。寄生食物链可以看作捕食食物链的一种特殊类型.
腐食食物链:又称碎屑食物链,从死亡的有机体或腐屑开始。
意义:
1)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各生物成分间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和物质循环正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3)食物链和食物网还揭示了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4。生态锥体分类与特点
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锥体或金字塔。同样如果以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表示,就能得到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3类锥体合称为生态锥体。
5。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单向
2)物质循环:生物←→环境,双向
3)信息传递: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构成信息网.
6.营养级
为了便于进行定量的能流和物质循环研究,提出的概念。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如第一营养级:所有绿植物和自养生物。
7.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举例说明系统的反馈调节,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生态危机的概念)
反馈: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或者,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为反馈。(污染的严重程度与鱼的数量的关系(正反馈);狼、兔
子、植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负反馈))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生态危机: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生存。
第三章 生物与环境
1.环境、生态因子概念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因子:由许多环境要素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阶段性作用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3。最小因子定律与耐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子.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驯化、内稳态、适应(分形态、生理、行为和营养适应)
5。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光周期现象、温周期现象、有效积温法则)
6。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生活型与生态型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
型.
7。生物的环境改造作用
森林植被的生态效应: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保护环境,净化空气
5)降低噪音,美化景观
6)提供产品和燃料,增加肥源
海洋生物的生态效应:
1)海洋生物是地球上最大的环境净化者
2)海洋生物给陆地生物提供了丰富的产品
3)海洋生物非正常生长造成的危害:赤潮等
淡水生物的生态效应:
1)淡水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的各种矿物养分和有机物,保持水体一定的清洁度,增加水体的溶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同时形成水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2)各种鱼类:对水体环境发生影响
3)水生植物:参与湖盆的填平作用,过滤泥沙,减缓水流,促进水透明度
土壤生物的生态效应:
1)促进了成土作用
2)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改善土壤结构、空隙度和通气性
3)提高了土壤质量:蚯蚓作用
4)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动物活动改变了土表的局部形态
草原植被(牧草)的生态效应:
1)生物固氮
2)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固定流沙
第四章 种
1.种概念以及种基本特征(主要特征和体特征)
概念: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种的主要特征: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种的体特征:种密度、初级种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率)、次级种参数(性比、年龄分布和种增长率)
2.种年龄结构
种(特别是优势种)年龄结构,直接关系着其本身及其所在落的发展趋势,是种及其所在落的动态趋势的主要指标。测定种的年龄结构,便可分析它的自然动态,推知它及其所在落的历史,预测它们的未来。
3.动态生命表概念以及意义
动态生命表(同生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或死亡)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又称为特定年龄生命表。
意义:综合记录了生物体生命过程的重要数据、系统表示出种完整生命过程、研究种数量动态必不可少的方法。
4.种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关的种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种增长模型
5.自然种的数量变动类型以及调节方式
自然种的数量变动类型: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季节波动、种暴发:赤潮、生态入侵、种的衰落和灭亡
调节方式:种数量受天气的强烈影响;捕食、寄生、竞争、食物等生物因素对种起调节作用;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社的等级和领域性;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机制;遗传多态。
6.种的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求偶与婚配、领域性行为、社会等级、集、他感作用、种内竞争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第五章 生物落
1.生物落的概念以及基本特征
概念: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一定边界、各物种相互影响:有序共存、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外貌
2。落的生物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建种)、亚优势种、偶见种、罕见种;数量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种的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概念、组成、锐减的原因以及对策
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主要组成: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破坏原因及对策
原因:A:人口猛烈增长;B:生境的破碎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自然状态,生境破碎,生物失去家园。C:环境污染D:外来物种入侵
保护对策:
对策1: 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对策2: 迁地保护
4.落的物理结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边缘效应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地段的现象。
边缘效应:由于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物种的多样性和种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边缘效应。
5。落的时间结构:
昼夜相(与环境因子的昼夜节律有关);季节相(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 )(与环境因子的季节节律有关);年际间变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