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突破 素养达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国考5年2考)
(全国卷:2018全国卷Ⅲ;2015全国卷Ⅱ;地方卷:2014安徽、四川卷)
【师说考问】
考问 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图示
(3)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5)由图示可知四种成分的关系分别是:①基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②桥梁:生产者、分解者;③主导(基石):生产者。
【题组跟进】
高考题组——研考向
组成化合物的元素考查
1.[2015·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的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龙变化体,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解析:蜘蛛种密度的调查适于使用标志重捕法,五点取样法属于样方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范围广,受环境影响较小,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C错误;变龙的体变化是基于和环境同步,并非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D错误。
答案:B
2.[2015·天津卷,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落、种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解析:由图可知:甲为个体,乙为种,丙为落,丁为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A错误;种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仍会出现上下波动,B错误;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
答案:D
[题后归纳]
生态系统各类成分的关系如下图
生态系统的成分的考查
3.[2014·海南卷]下列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解析:大部分土壤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如CO2、无机盐等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D错误。
答案:D
[解题指导]
1.解答本题应明确如下两个“一定”
(1)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光合细菌)一定是生产者,反之亦然。
(2)腐生型生物(包括腐生细菌、真菌及腐食动物等)一定是分解者,反之亦然。
2.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判断技巧
(1)先据双向箭头“ ”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若问D、A、B具体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植物,A主要为动物,B主要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3)图示中D、A、B共同构成生物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
生态系统成分的综合考察
4.[2018·全国卷Ⅲ,32]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的功能(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通常植物根系对NO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_运输完成的。
解析:(1)蚯蚓是异养生物,属于分解者,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为以下几方面:了解生活垃圾的性质以确定能分解该垃圾的分解者、选择能分解垃圾中有机物的分解者、调整处理垃圾的理化条件(温度、湿度、pH等)以便适合分解者生活,快速降解有机物。(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通常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故对NO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答案:(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主动
模拟题组——预趋势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辨析
1.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统一整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备条件
B.生产者除绿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
C.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紧密联系
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太阳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植物的生长需要从无机环境中吸收无机物质,A项正确;黑藻属于真核生物,B项错误;消费者从活的生物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营养物质,C项正确;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D项正确。
答案:B
[误区辨析]
(1)植物≠生产者:菟丝子属于植物,营寄生生活,是消费者。
(2)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3)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结合能量流动图或物质循环图判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构成落
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
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解析: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即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戊是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图中乙1和丙1,有共同的食物来源甲,乙2和丙2有共同的食物来源丙1,都存在竞争关系;由图知丁不会导致臭氧层破坏,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是含氟的气体。
答案:B
3.[2019·福建安溪一中月考]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
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解析:图中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的CO2库,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还必须包括E,B项错误;B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C项错误;按最高能量传递效率计算,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A为1÷20%÷20%=25 kg。
答案:D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国考5年4考)
(全国卷:2018全国卷Ⅱ;2016全国卷Ⅲ;2015全国卷Ⅱ;2014全国卷Ⅱ;地方卷:
2018海南卷;2017海南卷;2015福建、江苏卷;2014四川、安徽、江苏卷)
【师说考问】
考问1 食物链
(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
考问2 食物网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2)功能: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考问3 实例分析
观察下面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示食物网中包含8条食物链。
(2)写出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图中猫头鹰同时占有第三、四、五、六营养级。
(4)图中哪些生物属于次级消费者?狐、猫头鹰、吃虫的鸟、蜘蛛、青蛙、蛇。
(5)写出图示食物网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6)从图中可以看出,青蛙和蜘蛛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7)由图示可看出,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数量。
【题组跟进】
高考题组——研考向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考查
1.[2016·全国卷Ⅲ,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蝉的天敌)的数量减少,A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答案:C
2.[2015·海南卷]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
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解析: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属于生产者,只有藻类属于生产者,答案选B;小鱼和小虾均是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