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概论感想文
学习了学期的日本文学史,虽然不能说有太深入的了解,但加深了我对日本文学的兴趣。以前- -直觉得,日本的好多东西都是向中国学过去的,所以,日本文学应该跟中国文学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可是,学习过之后才发现,这种想法太天真了。每一一个国家, 每一-个民族都有 其独特的一-面, 不论她曾经想谁学习过,向谁借鉴过,当她把所有的东西集中在自己的上壤里,慢慢浇灌,培育之后,最终会形成自己独无二的东西。所以,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模仿,借鉴,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让它融入自己的思想,把它变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就像说起中国古代文学就会想起唐诗一样, 说起日本文学,就不得不会想起俳句。刚学日语时,接触的第一- 首俳句是松尾芭蕉的“古池节、蛙飛少达亡、水0)音”。当时印象很清楚,觉得这首俳句写得太简单了,“一只青蛙跳进古池,扑通一声”,虽然很形象,但正是因为太形象,好像没有什么美感,而据说,这首俳句在日本非常有名,真是让我大跌眼镜。因为我觉得这跟唐诗宋问根本没有可比性。没有李自诗的豪迈,也没有柳永词的凄婉,简直就是亳无意境。而A.居然只有一句话, 就能称得上足文学作品,实在足让我觉得吃惊。但跟老师一起学习文学史后,让我逐渐对它有所了解。特别是在老师向我们介绍日本文学的理念「明志、净寺、直未、威O心」之后,我再次品读芭蕉的这首俳句,轻轻闭上眼睛,靠在椅子上,脑袋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单待中一片空明,然后想象眼前是一个寂静的黄昏,夕阳打在一汪清幽的池水上,水底的青苔和水草给池水涂上了一-层淡淡的,绿的水晕,在周围都一片静谧之时,一只青蛙扑通一声打破了这寂静,池水发出发出一声声响,水波一圈圈散开,让人心神荡漾,空气中还回荡着水波的回声.只是,到底怎样的一-种声音呢,我发现自己居然无法用语言来将这种声音表达出来。也许,这也就是俳句的魅力所在吧。想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但最后还是因为词穷而止于嘴边,最后只能感叹句:切尽在不言中啊!因为任何恰当或是符合意境的语言最终都只是破坏了这种美而已。另外,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甚至将櫻花奉为国花,其实也和日本人的这种审美观有很大联系。以前只知道日本人喜欢赏樱花,日语中的「花見」就是特指的赏樱花。但从来没有想过日本人为什么如此喜欢樱花,只是把它当做一件理所应当的很自然的事情。但经老师介绍之后,我才了解到,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虽然看起来是自古以来传承下来,流淌在血脉里的东西,但还是能到它的根源的。樱花开全开,败全败, 凋谢时没有朵花留恋枝头。这点应该和老师上课所讲的「桉吹书」的武上道精神是共通的。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已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老师介绍武士道精神后我自己也上:网查了查资料,了解了一些。武士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剖腹自杀。
武上: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上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这时候就应该象樱花一-样亳无留心的凋谢。樱花「生命力过強<下、命过一過間尤叶」,日本人喜欢的应该是她花期矩暂但却开得热烈而绚丽,即使凋落时也表现出一种宁 静与吧。前一天还开得满枝都是,第二天却早已落得满地都是,不免让人觉得有儿分凄惨,儿分悲壮,让人感伤,催人泪下。这些特点都是与日本传说文化所推崇的英雄观和人生价值是一致的。在口本人的传说文化中,与“生时的辉煌”相比较,更为世人崇敬,更能折服民心的似乎是“死时的尊严”。4s分期付款首付多少
母亲节内容大全当然,我对日本人一些认识也有不理解的地方。比如:以前就有老师讲过日本人可以在樱花树下杀人。前儿天看动漫就出现了这样的镜头:漫天飞舞櫻花,有一种绚烂得无法比拟的美感,在这些樱花的背景下,仿佛- -切都是美好的, 突然,画面的主人公倒在血泊里,让人措.不...而于一一个 长发飘逸的美丽女孩,却边握着滴血的剑,边轻轻扬起 了嘴角。还有,-位 名叫坂口安吾的作家也曾这样写道:“櫻花树下也许真的埋着尸体。看到櫻花时,内心是那样不安,只因为那樱花实在是过于美丽了。于是便想到,在那櫻花树下,-定埋藏
着罪恶,比如,尸体。”出如此类,我都无法理解。虽然曾经也学习过日本文化,了解到与西方的“罪”文化不同,日本文化是- -种“耻”文化,但真正理解起来远不如了解那么容易。难道日本人是用樱花的完美去掩盖自己的罪与耻?可是再怎么掩盖也不能将那些罪与耻抹煞呀!而日,用美去遮盖H,岂不是让仅剩的美也变得不纯净了吗?就像在中日历史问题上一样,即便把教科书改变得面目全非,历史依然在那里,保留着她原来的风貌,记得历史的人也会将事实一代代传递下去,生生.....
记得老师在课堂上提到过《菊与刀》,一个从未涉足日木的美国作家,能够将日本人的心理剖析得连日本人自己都佩服,这让我很感兴趣。虽然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但也很受启发。作者是在日美战争的背景下去研究日本的,战争使得她无法亲自踏1:日本的土地,去对日本的风土人情感同身受。她只能通过对战俘的接触,与曾经生活在日本国的美国人的接触,以及对前人研究的深入了解,去一点点剖析日本这个民族。书中说,许多看似孤立的行为之间其实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人们之间公认的价值观以及客观的理论基础。而我们之所以不能理解日本人的有些行为,应该是源于我们不同民族之间所持的价值观吧。就如今年日本的年度汉字「絆」,彼此之间没有共同的,太深的羁绊,所以会导致彼此的不理解吧。就像书中所举的例子:在战争中,日本人认为救助受难者完全足没有必
隔音处理>明日之子祝子杰要的。这种行为在我们看来,儿乎可以用“禽兽不如”这四个字来形容。作者解释道,这是源于日本人的人生观以及他们对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的看法不同于我们。这让我发现,所有在我们看来的不理解以及不可思议,当最终放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上时,- -切好像都能说得通。因为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是判断题,不能决绝地给出一个是对或是错。所以,我无意于去评论它到底是对是错,唯一能做的,只是了解,然后把它化为我日后与人交往的工具,以减少与人的摩擦。
另外,深有感触的,不仅是文学史课上所学的内容,还有老师对我们的教诲。老师说过,大学精神在于文化传承,文化创造,育人,以及文化为社会服务。以前我直认为,作为大学生,走出去应该给人以不样的气质。但究竞该是.种样的气质自己也不明白。听完老师的教导,我逐渐明白,这种气质除了受文化被动的熏陶之外,还应该有自己主动对文化的接受以及自己发自内心的服务精神。大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的接收者,更应该文化的传承者。这样,当我们以大学生的姿态走在人中,乃至以后踏入社会时,才能面带微笑,充满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