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的习俗礼仪(精选5篇)
第一篇:奥地利的习俗礼仪
服饰礼仪
奥地利男子平时着装随便,喜欢穿羊皮短裤或马裤;正式场合则穿西装。在山区,天气寒冷时,很多人穿着马裤和罗登尼料做的夹克。观看歌剧时着装特别端正,不穿便服和牛仔服之类的服装,而大都着高级礼服出入歌剧院。节庆时,男子爱穿白礼服,女子多穿红衣裙。
仪态礼仪
大多数奥地利人是和蔼可亲,易于接近的,在社交场合既保持尊严,又显得轻松随和。许多奥地利人还给人一知足常乐的印象,正如我国作家冯骥才所描绘的,他们喜欢富足后的悠闲。
相见礼仪
奥地利人姓名的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但在书写时却要颠倒过来,姓在前名在后,中间用逗号分开,通常情况下要称呼其姓,并将爵位职务等冠在姓名之前;相见时,一般以握手为礼。
说话时双方相距半米左右,声音不高。一些地区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寒喧方式:愿神降福于你。
餐饮礼仪
奥地利居民以面食为主食,面包,香肠等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食品,奥地利的酿酒业享有盛名,全国农业人口中近五分之一的人从事酿酒业。招待客人一般在家里进行,若在餐馆宴请,则菜肴很丰盛,并且非常讲究用餐环境和气氛。
喜丧礼仪
奥地利一年中法定工休日96天,加上国庆,新年,各种风俗节日和宗教节日等等,将近有一半时间在度假和欢度节日。最著名的有国庆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奥地利是一个天主教国家,人们结婚都要到教堂举行婚礼。新郎新娘身穿传统的漂亮典雅的结婚礼服回答牧师问题。回家还要宴请宾客。
商务礼仪
奥地利企业家注重头衔,讲究面子,也极守信誉。谈判前要搞清他们的职别,称号等,免得写信和称呼时不妥。客人去访问,呈上的名片也应印上自己的头衔,以及相应的德文。在建立商业关系前,他们一般不愿意提供公司业务情况的具体数据或材料。当地商人一般很乐意招待客商,客商则要回请,时间以周末下午为宜。
旅游礼仪
奥地利的旅游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拥有极富吸引力的山区休息环境和丰富的历史遗产,一年四季都可以来到这里尽饮眼福。在维也纳,当一名音乐爱好者拿起电话听筒拨1509号时,电话中会传来动听的440赫兹a调高音标准音,可以此校正歌唱者发音或为乐器定音。在剧场不得任意鼓掌喝彩。
主要禁忌
与奥地利人交谈,可谈历史,但不要谈战争;可谈文化,但不要谈荒唐淫秽的东西。大多数人忌讳13和星期五,所有言行都竭力回避它们。奥地利人喜欢绿,一般不喜欢黑。
第二篇:奥地利
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冰岛、意大利、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和瑞士
“申根”是卢森堡的一个小镇,最初的申根协议是在这里落定的所以就叫这个名字.加入成员国中的公民可以 任意出入 成员国的国境而不需要办理签证手续,成员国以外的外籍人士,只要取得了成员国中一个国家的签证,便可在签证有效期内自由出入各成员国国境,而不需要再办签证,也可以在任何一个申根国家入境通行。乘坐申根国家之间的飞机航班就像乘国内航班一样,无需办理出入境手续。
语言简化一下:
欧盟有好多国家都签约了申根协议,成了申根国家,比如荷兰、德国、波兰、法国、西班牙等等。那这些国家的公民(俗称“荷兰人、德国人、波兰人、法国人、西班牙人”等等)到申根国家是不用签证的,就是随便走,一路走过去都没人拦截——荷兰人到德国去探亲啊、德国人到波兰去采购生活用品啊、波兰人到法国去买香水啊、法国人到西班牙去晒太阳啊等等,都是自由出入。
但是如果是非申根国家的公民,比如中国人、美国人等等,他们只要拿到了某申根国家的签证之后(比如只拿到了法国的申根签证),在有效的时间内,可以到所有别的所允许的申根国家去自由晃荡,比如到卢森堡、比利时、葡萄牙,都OK。
我已经解释的很通俗很简单了。。。。
截止2009年,有申根国25个:
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冰岛、意大利、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和瑞士
第三篇:彝族礼仪习俗[定稿]
彝族礼仪习俗
彝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除赵家店、昙华两乡的个别地方外,大多数地区彝族的婚俗与邻县相同。赵家店乡境的部分俚濮彝族,实行一种自由婚姻。男女青年在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交
场合中,自相好,相互了解,情投意合后,经父母同意即可组成家庭,不举行任何仪式,直到第一个孩子满月方才请客送礼。如果组成的家庭不睦,双方感情不合,离异也较为简单,只要在村中请一老人作证,拿一木棒剖成两半即可。昙华山等地的一些罗罗濮彝族,有一种先订情后订亲的习俗。婚姻由父母包办,三、五岁订情,订情后将幼女接回娘家扶养,待弟妹长大,能帮助家中劳动和操持家务后,男方才请舅父到女方说亲,把原先的订情改为订亲。订亲后,男方到女方家住宿,待女方怀孕才举行婚礼,把新娘从女方家背回男方新郎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宣传和贯彻执行《婚姻法》,原婚俗有所改变。
法国旅游签证
彝族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组成。男子长大成年娶妻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自立门户,其父母由幼子赡养。如果父母去世,财产归幼子继承,不与幼子分遗产。
彝族古代盛行火葬。19世纪中叶才改火葬为棺木土葬,但凶死者仍行火葬。葬仪简单,临终喂含口钱、五谷,给死者洗澡、理发、穿衣、入棺,请毕摩祭祀,死者兄弟、子侄穿麻布孝衣,为死者带孝。棺木不深埋,高出地表寸许,垒土成坟。年、节到坟前烧纸钱。彝族盛行祖先崇拜,祖灵用青松木、樱桃木、马樱花木制作,或绘制祖先像,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举行祭祀。彝族崇奉土地神,多数彝族村建有土主庙,庙内右方土地神,左方山神,居中土
主神。有的彝村不建土主庙,而选三棵大树象征土地、山神、上主,谓日“神树”,常在树下设坛祭祀。彝族图腾崇拜较为普遍,以虎图腾最为明显。他们自称虎族,视虎为祖。
彝族传统认为,日月星辰,雷电风雨,草木山川,巨石悬崖,飞禽走兽,皆有其神灵,人若惹之,会得灾祸。
彝族有尊老的美德。年正月,均给老人敬送酒饭、猪肝、腊肉。遇老人病灾,携鸡、酒及老人喜食的食品看望。平时吃饭,让长辈坐上方,盛情斟酒、搛菜。彝族关心儿童,不教唆儿童做坏事,不在儿童面前说脏话,若遇儿童跌跤、迷路、遇险等,即便是仇家孩子,也要救助,不记前仇。
彝族有好客的美德。客人进屋,起身让座,置酒款待,客人告别,举家起身,送至家门外。
彝族对座次、进餐等有定规。火塘上方是男性长辈座位,下方为妇女座席,其余人多在侧面就座。每天进餐,全家的饭均由家庭主妇盛给,食肉则由当家男子搛菜,自行去碗中嫌肉食者视为失礼。
彝族节日主要有:正月十五以前过年节;正月十五碧么开街节;二月初八插花节(马樱花节)
;三月二十八服装节;六月廿四火把节;八月十五尝新节;冬月冬街节。
第四篇:斯里兰卡习俗礼仪
斯里兰卡习俗礼仪
2014-04-09 sl_tailormade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Republic of Sri Lanka),简称斯里兰卡,位于亚洲南部,是印度洋上一个风光明媚的热带岛国。有“宝石王国”、“印度洋上的明珠”的美称。面积6.5万平方公里,人口1660万。期里兰卡有众多佛迹,到处可见穿黄袈沙的和尚。居民中佛教徒占69.3%,印度教徒占18%。僧伽罗语为官方语言,商业活动中英语使用也较普遍。首都科伦坡(Colombo)。
斯里兰卡原名锡兰(Ceylon),1972年5月22日改为现名。僧加罗族人占全国人口的多数。斯里兰卡是僧加罗文古名,意思为光明富饶的土地。公元前5世纪已建立王朝,16世纪和17世纪先后遭葡萄牙、荷兰入侵,1795年被英国统治。
1948年2月4日锡兰独立,成为英联盟的自治领域。1972年5月成立斯里兰卡共和国(由锡兰改称),根据新宪法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主权的国家。1978年8月,宣布斯里兰卡为民主
社会主义共和国。1957年2月7日同我国建交。斯里兰卡是个古老的佛教国家,全国有大小寺庙6500多座。寺庙不仅仅是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教育中心和医疗中心。大多数寺庙都设有佛教学习班,每个星期天均由寺庙长老法师讲授数理和佛教常识。
寺庙中的大多数僧侣还精通医道,特别是对中医和草药更是深有研究,因此,许多病人都去寺庙求医。在斯里兰卡,不可误认斯里兰卡人为印度人。不可歧视僧侣。在参观佛教寺院时,进院必须脱鞋袜和脱帽,赤脚而入,比较有身份的代表团参观时,还应对寺庙进行适当的捐赠。对一般人来讲,进寺庙时应买几朵洁白的睡莲献给神像,以示诚意。斯里兰卡人问候僧侣时没有握手的习惯(外国人除外),常是跪在地上合十问候,以此来表示敬意。
斯里兰卡农业人口占85%,以出产茶叶、橡胶、椰子为主,产品大部分供出口。工业以宝石开采为主,所产宝石驰名世界。大约从本世纪开始,这个拥有热带风光的海岛就成了旅游胜地。海水碧兰,地上姹紫嫣红。茶园满山,椰林遍野,素有“宝岛”之称。
斯里兰卡是个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农业国,茶、橡胶、椰子被人们称为“三宝”。三大经济作物出口收入占全部外贸收入的80%。
斯里兰卡中部山城康提(Kandy),是全国第二大城市,人口约10万,附近茶园风光绮丽,是茶叶集散地,也是游览胜地。
斯里兰卡实行5天工作日制,但一般私营企业则实行5天半工作日制,另外,每逢月圆日也体息。该国也是世界上节日较多的国家之一。节日如刚好遇到星期日,常常另外补假。如果包括周六和礼拜日在内,全年节假日长达170多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