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的俗语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一马不跨双鞍。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人奔家乡马奔草。
人怕理,马怕鞭,蚊早怕火烟。人要炼,马要骑。
马屁拍在马腿上。千里骡马一处牛。
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人是衣裳马是鞍。
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发。马至滩,不加鞭。
马行十步九回头。马看牙板,树看年轮。
马奔驰靠头马。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牛头不对马嘴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
马不停蹄
释义奔波忙碌,不得休息。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出处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赢的他急难措手,打的他马不停蹄。”
示例~的走至天大明,看看追兵已远,方始勒住马。(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
马马虎虎,
马失前蹄:比喻偶然发生差错而受挫。
,
瞻:往前或向上看。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襄公十四年】
魏收才华出众,人品却很不好,是个无德无行的封建文人。在政治上,他随时俯仰,唯权贵。
--【四十三.《魏书》:"包举一代始终,颇为详悉"】
“”:看着马头行事,马到哪里,兵到哪里,服从指挥。
“塞翁失马”是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
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
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残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宋魏泰《东轩笔录•失马断蛇》:“曾布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鲁公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有福。’”陆游《长安道》诗:“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后又发展成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或日常口语中,或用来说明世事变幻无常,或比喻因祸可以得福,坏事可以变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的对立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转化。
1.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3.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5.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6. 马寅识路真疲路,
蝉到吞声尚有声。
(黄景仁《杂感》)
7.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8. 好山好水看不足,
与马有关的俗语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9.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南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0.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11.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
12.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13.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14.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15.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16.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李白《长干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