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和雾凇、⾬凇⽐较
形成条件
冻⾬过后⼀般会形成⾬凇或雾凇的景观。⾬凇与雾凇形成的条件⾮常苛刻,⼀般只能形成在⽓温为0~ - 10 ℃的⾬、雾天⽓中;由于⼤⽓中凝结核较充⾜⽽冻结核常常短缺,受曲率约束飘浮在空中的雾滴和下落⾬滴常可低⾄- 40 ℃也不冻结,称为过冷却雾滴与过冷却⾬滴,通称为过冷⽔,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过冷却⽔的⼤⼩不同,雾滴的⼤⼩在3~100µm,⽽⾬滴的⼤⼩介乎于0.
1~8 mm;虽然它们在⼤⽓中可以保持液态,⼀旦接触到温度低于0 ℃的任何物体,就会在其上迅速冻结,形成千姿百态的凇结体,并迎风⽣长;⼜因为冻结的⽔量多寡、⽅式不同,其⾊泽、形态各异,使周围的⼀切披上了冰清⽟洁的外⾐,造就了⼀个⽔晶宫般的童话世界。雾凇和⾬凇常常同时发⽣或者交替出现,对供电线路造成极⼤伤害,形成严重的⽓象灾害。如果飞机飞⾏在过冷云中,不慎进⼊过冷却⽔丰⽔区后,以60~100 m / s的⾼速度撞冻⼤量过冷却⽔,机⾝⼤量覆冰后,极易酿成机毁⼈亡的空难。
雾凇、⾬凇简介
雾凇可以分为两种,晶状雾凇是过冷却雾滴在温度< 0="">
⾬凇是过冷却⾬滴或⽑⽑⾬滴在温度< 0="">
雾凇、⾬凇成因
关于⾬凇和雾凇复合积冰的成因,根据云雾物理学原理,我个⼈认为最关键的有两点:⼀是下垫⾯物体温度< 0="" ℃="" (0~="" -="" 10="" ℃),⼆是低空(3="" 000="" m以下)有丰富的过冷却⽔,⽓层温度主要在0~="" -="" 15="" ℃,有丰富的凝结核和⽔汽供应,⽽缺乏冻结核(成冰核)。⾬滴在下落时温度⼀般⽐环境温度低2~4="" ℃,由于受曲率约束,可低⾄-40="">
影响积冰强度的两个主要因⼦是⼤⽓中过冷却⽔的含量和输送过冷却⽔滴的速度,对雾凇⽽⾔是风速,对⾬凇⽽⾔是⾬滴下落末速度,其次还涉及物体对过冷却⽔滴的捕获系数和冻结系数。此外,如果近地层在长期低温阴⾬的情况下维持较⾼的湿度,虽然对于⽔⾯是不饱和的,但如果对冰⾯是饱和的,⽔汽就会在原有凇结体上凝华凇附,如果这样的条件持续时间长,凝华凇附量会⾮常惊⼈,这次冰冻灾害中见到的输电线外包裹近乎同⼼圆的覆冰,就是这样形成的。
冻⾬与逆温层
逆温层是锋区、锋⾯等典型层状云降⽔普遍存在的低空层结,不是⼀定发⽣冻⾬的充要条件,只要近地层(3 000 m以下)有丰富的过冷却⽔,⽓层温度在0 ~- 15 ℃,有丰富的凝结核和⽔汽供应。
暖锋概念
前苏联科学家柴莫尔斯基在1940年代提出过欧洲⾼纬度冻⾬形成的,当时对云降⽔物理过程的了解还⾮常朦胧,⽤云降⽔物理知识来理解。
⾼层雪花冰晶进⼊融化层融化成⾬滴,再进⼊负温层冷却⾄过冷却状态的可能性。⾸先,雪花冰晶融化成⾬滴后,下落速度⽐较快,典型⾬滴(直径1~3 mm)的下落末速度在1~5 m / s,左右,⾬滴在下落过程中有保持⾼层较低温度的倾向(热滞后效应),在绝热递减层结⼤⽓中下落2 000 m的⾬滴,由于与环境的热交换来不及,因⽽⾬滴温度通常⽐环境温度低,对于3 mm的⾬滴温度可以⽐环境温度低4~5 ℃,对于1 mm的⾬滴温度可以⽐环境温度低1~2 ℃。因⽽,在冻⾬形成解释的逆温层概念模型中,假想3 000~2 000 m是由雪花冰晶组成的云,2 000~1 000 m是逆温层,环境温度可以有2 ℃,雪花与冰晶融化成⾬滴;通过前⾯的讨论,由于⾬滴线到来之前,从底层到⾼空基本上是持续的'ND'区。
飑线经过测站时,中层的'ND'区很快消失,底层和⾼层的'ND'区都逐渐抬升萎缩,直⾄消失,表明测站周围⼤⽓中的⽔汽含量随着飑下落过程中与环境热交换不平衡,有保持⾼层温度倾向的热滞后效应,在逆温层中下落的⾬滴温度将⽐环境⾼,即便地⾯温度低,也不会瞬间冻结。另外,雪花冰晶融化成⾬滴后,⾬滴中有成冰核,⼀旦进⼊负温区会马上在空中冻结成冰丸,⽽不会形成冻⾬,也不会撞冻到物体上形成⾬凇。
因⽽,冻⾬的形成,只能是在1 000~3 000 m的云层中含有丰富的过冷却⽔,通过国内⼤量观
测,通常在典型降⽔性层状云中0~ - 10 ℃层有丰富的过冷却⽔,⼤量的过冷却⽔才能形成冻⾬,进⽽撞冻到物体上形成⾬凇,从这次我国南⽅数省发⽣的严重持续性冰冻灾害来看,持续这么长时间,如果需要苛刻的暖锋逆温层条件(我国这次黔、桂、湘、赣等地区的冻⾬不是暖锋影响的),很难维持10多天,⽽在⼤环流天⽓背景稳定的条件下,经常有过冷却⽔丰富的过冷云过境产⽣冻⾬形成⾬凇,才有可能,尤其是这次过程覆冰量这么⼤,也说明必须有⼤量的过冷却⽔才⾏。
北京的天⽓舞台上演了⼀出降⽔'⼤杂烩',⾬夹雪、雪、冰粒、冻⾬竞相出现。市⽓象台专家指出,北京出现冻⾬较少见,造成的'地穿甲'对交通出⾏影响极⼤。据统计,截⾄昨天上午11
时,122接到事故报警2000余起,早8时到9时⼀⼩时内发⽣三起多车追尾重⼤交通事故,死亡3⼈,包括⼀名仅8岁的男童。
市⽓象台昨天下午预报,后半夜,冷空⽓抵达北京,带来四级左右北风,预计今天持续5天的雾霾天⽓将彻底退出京城,空⽓质量转为⼆级良,适合开窗通风和外出活动。
雾霾风雪赶⾛重污染
'下雪了,但是颜⾊有点灰。'昨天的⼩雪让京城空⽓质量略微好转,全市由此前的六级严重污染转⾄五级重污染。不过,在雾霾笼罩已达四天的空⽓质量下,即使污染物浓度下降也不能让⼈体感觉到舒适。
市环保监测中⼼监测信息显⽰,从昨⽇凌晨起,污染物扩散条件有较⼤改善,各监测站点PM2.5⼩时浓度持续下降。9时,城区站⼩时浓度降⾄150微克/⽴⽅⽶左右,19时,城区所有站点的空⽓质量指数降⾄200左右,空⽓质量级别为五级重污染,污染程度较前天有所减轻。
在⼤风的作⽤下,预计今天雾霾天⽓将彻底告别北京,空⽓质量将转为⼆级良。
呼吁冻⾬预警提前⼀点
昨天清晨,冷空⽓前锋与北京上空暖湿⽓流相互作⽤带来降⽔,但降⽔形态可谓'丰富'。⾬下到地⾯落地成冰,京城地⾯被⼀层薄冰覆盖,也就是俗称的'地穿甲'。
昨天,⼤雾和霾黄⾊预警⼀直没有解除。市⽓象台还在8时发布了道路结冰黄⾊预警,'⽬前⼤部分地区已出现降⽔,且地表⽓温低于0℃,道路将出现结冰现象,请注意防范。'但清晨出⾏的上班族还是有不少摔倒的,有⼈⾃嘲'我⼀路溜冰溜到单位'。郑渊洁也在微博上统计说:'路⾯结冰,交通事故随处可见。我⾛了三公⾥,见到⼗⼆起机动车交通事故,⾮机动车滑倒也不少。'
有市民呼吁,⽓象部门能否针对突如其来的冻⾬天⽓启动有效应急预警,更提前⼀点、更⼴泛⼀点地让市民得知冻⾬的危害、道路湿滑的严重程度,'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摔伤的⼈了。'
成因逆温层酿出冻⾬天
中央⽓象台⾸席预报员马学款介绍说,昨天北京及河北部分地区出现了⼀次明显的冻⾬天⽓,以往,北京地区很少出现冻⾬。
马学款解释,北京的地表温度为0℃或低于0℃,近地层的⽓温低于0℃;在低空有暖平流,形成⼀个⽓温⾼于0℃的⽓层,即'逆温层'。此时,⾼空坠落的冰晶经过这层逆温层时就会融化形成⽔滴,⽽⽔滴到达近地⾯时会被冷却,形成过冷却⽔滴(温度到0℃以下,但仍保持液体状态),过冷却⽔滴与温度低于0℃的地⾯或物体碰撞就会⽴即冻结,这就形成了冻⾬。
市⽓象台专家表⽰,冻⾬在中国南⽅多、北⽅少。贵州是全国出现冻⾬最多的省份,威宁更被称为'冻⾬之乡'。
减排应急措施今⽇解除
根据空⽓质量预报,今天空⽓质量将达到优良,市重污染⽇应急⼯作协调机构办公室昨天公告称,北京市⼤⽓污染应急减排措施今⽇0时终⽌,并向⽀持减排、宣传⼯作的各企事业单位、⼴⼤市民和新闻媒体表⽰衷⼼感谢。
晚间,本市启动重污染⽇应急预案,并成⽴重污染⽇应急⼯作协调机构办公室。连续两天,市政府三组联合督查队兵分三路,分别对施⼯⼯地、道路保洁以及锅炉房、电⼚等⼯⼚企业排污进⾏监督检查。
摘要
冻⾬是由过冷⽔滴组成的,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即冻结的降⽔。
冻⾬概述
⾬滴与地⾯或地物、飞机等物相碰⽽即刻冻结的⾬称为冻⾬。
冻⾬是过冷⾬滴或⽑⽑⾬落到温度在冰点以下的地⾯上,⽔滴在地⾯和物体上迅速冻结⽽成的透明或半透明冰层,这种冰层可形成'千崖冰⽟⾥,万峰⽔晶中'的壮美景象。如遇⽑⽑⾬时,则出现粒凇,粒凇表⾯粗糙,粒状结构清晰可辨;如遇较⼤⾬滴或降⾬强度较⼤时,往往形成明冰凇,明冰凇表⾯光滑,透明密实,常在电线、树枝或舰船上⼀边流⼀边冻,形成长长的冰挂。
冻⾬成因
冻⾬出现时地⾯往往不太寒冷(0℃~3℃),上空为逆温,有⼀层温度⾼于0℃的暖层。降⽔在暖层⾥为⾬滴,下落到近地⾯⼤⽓中就成为过冷却的冻⾬,往往会造成⼀些危害。如果⾬滴不断地打落在这些结了冰的物体表⾯时,就慢慢地形成⼀条条冰柱。
冻⾬危害
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冻⾬重量的影响,就会绷断。有时,成排的电线杆被拉倒,使电讯和输电中断。公路交通因地⾯结冰⽽受阻。冻⾬厚度⼀般可达10~20毫⽶,最厚的有30~40毫⽶。
当西北⽓流和西南⽓流都很强,地⾯有冷空⽓侵⼊,1500⾄3000⽶上空⼜有暖⽓流北上,⼤⽓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上⽽下分别为冰晶层、暖层和冷层。即3000⽶以上⾼空⼤⽓温度往往在-10℃以下,2000⽶左右⾼空,⼤⽓温度⼀般为0℃左右,⽽2000⽶以下温度⼜低于0℃,就容易出现冻⾬。江淮地区的冻⾬⼤多出现在1⽉上旬⾄2⽉上、中旬的⼀个多⽉内,起始⽇期具有北早南迟,⼭区早、平原迟的特点,结束⽇则相反。
地势较⾼的⼭区,冻⾬开始早,结束晚,冻⾬期略长。沿淮淮北2~3年⼀遇,淮河以南7~8年⼀遇。但在⼭区,⼭⾕和⼭顶差异较⼤,⼭区的部分⾕地⼏乎没有冻⾬,⽽⼭势较⾼处⼏乎年年都有冻⾬发⽣。冻⾬是⼀种灾害性天⽓,它⼤量冻结积累后能压断电线和电话线,严重的冻⾬会把房⼦压坍,飞机在有过冷⽔滴的云层中飞⾏时,机翼、螺旋桨会积⽔,影响飞机空⽓动⼒性能造成失事。
冻⾬预防
消除冻⾬灾害的⽅法,主要是在冻⾬出现时,发动输电线沿线居民不断把电线上的⾬凇敲刮⼲净;冻⾬落在电线杆上,形成冰柱。在飞机上安装除冰设备或⼲脆绕开冻⾬区域飞⾏。
冻⾬实例
1972年2⽉底,我国出现⼀次⼤范围的冻⾬,⼴州、长沙、南京、昆明、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北京的电信⼀度中断,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严重。
关于冻⾬和⾬凇、雾凇
⼀般只能形成在⽓温为0~-10℃的⾬、雾天⽓中;由于⼤⽓中凝结核较充⾜⽽冻结核常常短缺,受曲率约束飘浮在空中的雾滴和下落⾬滴常可低⾄-40℃也不冻结,称为过冷却雾滴与过冷却⾬滴,通称为过冷⽔,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过冷却⽔的⼤⼩不同,雾滴的⼤⼩在3~100µm,⽽⾬滴的⼤⼩介乎于0.1~8mm;虽然它们在⼤⽓中可以保持液态,⼀旦接触到温度低于0℃的任何物体,就会在其上迅速冻结,形成千姿百态的凇结体,并迎风⽣长;⼜因为冻结的⽔量多寡、⽅式不同,其⾊泽、形态各异,使周围的⼀切披上了冰清⽟洁的外⾐,造就了⼀个⽔晶宫般的童话世界。雾凇和⾬凇常常同时发⽣或者交替出现,对供电线路造成极⼤伤害,形成严重的⽓象灾害。如果飞机飞⾏在过冷云中,不慎进⼊过冷却⽔丰⽔区后,以60~100m/s的⾼速度撞冻⼤量过冷却⽔,机⾝⼤量覆冰后,极易酿成机毁⼈亡的空难。
凝冻、凌冻、冰冻辨析雾霾和雾的区别
'凝冻''凌冻'是我国部分地区给'冻⾬'这种天⽓现象起的别名。当天⽓⽐较冷时,⾬滴落下来,掉到任何低于0°C的物体上,会⽴刻结成冰,并且附着在这个物体上。⽓象上把这种冻结现象称为'冻⾬'。
⽼百姓给'冻⾬'起了很多形象的俗称--结在树上的冰叫'树挂',结在电线或屋檐上的冰叫'冰挂',结在地⾯上的冰叫'凝冻'。我国南⽅⼀些地区还把这些现象叫做'下冰凌'、'天凌'或'⽜⽪凌'。
冻⾬是导致冰冻灾害发⽣的重要天⽓现象之⼀。冬季或初春时节,持续的低温、降⾬或降雪使冰雪长时间附着在物体上久不融化,造成电线被压断、树⽊被摧毁、农作物被冻死、交通通讯
受阻等严重后果,形成冰冻灾害。
冻⾬与逆温层
只要近地层(3000m以下)有丰富的过冷却⽔,⽓层温度在0~-15℃,有丰富的凝结核和⽔汽供应,⽽缺乏冻结核(成冰核)就可以形成冻⾬,这时⼤⽓层结是湿饱和递减的,还是等温的,乃⾄于存在逆温层,都能形成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