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在辽西家乡的山上散步时偶得一石,打开一看只见该石中有一约16厘米长的古生物呈现出来,该生物张着大嘴,有头、角、须、舌、爪、胸、腹、尾、珠等器官,乍一看就能使人联想到传说中的龙,但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绘画龙纹又有较大区别,究竟是不是真龙实体,笔者带着浓厚的兴趣翻开历史一查,原来古代的学者及史籍关于龙的论述比比皆是,二十四史中也大量记述了龙的存在,经过汇总、梳理、对比分析、证明该化石的生物实体与古代史籍及学者们的记述高度一致。
本文就是笔者依据史籍有关龙文献的记述与古化石互为印证所得出的结论,盼望能从考古、历史、文物学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论证,以揭破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这一千古之谜。
很久以来,一种长身大口,有足有角,能大能小,能兴云降雨、升天潜渊被称为龙的灵性动物在古老的华夏大地时隐时现,代代相传。
神话学家认为人类历史从纪元前算起已经有二百七十六万年,平均分为十纪,每纪二十七万六千年,其中第一纪为九头纪,第二纪为五龙纪,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发端之初便与龙密不可分。
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母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阳,而生炎帝。黄帝借助龙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后来又与七十人一同乘龙升天而去。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把失职的神龙斩首查办,至今仍存有斩龙台任后人凭吊。
封建皇帝自汉高祖刘邦带头称龙种开始,历代帝王纷纷效仿,相沿成习,由其唐、宋以后,龙纹形象成了皇权的象征和独有的专利。
现代亿万华夏儿女以龙的传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在龙的故乡,龙的传说沸沸扬扬,龙纹图像铺天盖地,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信仰、习俗等诸领域无所不在,故中国文化又被称为龙的文化。
龙的传说是这样的久远,龙的影响是这样的巨大,龙的形象又是那样的威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龙的故乡却说不清龙的起源,龙的传人不知道龙的真实形象,龙的身份名实不
符,龙的作用似清非清。
人们普遍认为,龙的课题是中国历史文化中隐藏得最深的谜之一。
破解这一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谜难度在于:远古时代,没有文字记载,只有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新时器时代只有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塑龙。商、周时期的龙纹几乎全部是高度艺术化了的图形。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古人多对龙的习性作了描述。东汉人王符总结龙形象的“九似”因受比符动物的局限和观察角度的影响而不全面和不准确。唐、宋以后的龙纹因受习惯心理和错误理解的影响而充斥着随意性。现代人在对龙的研究态度上存在着脱离原始思维、主观猜测和大胆遐思。
面对这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文化之谜,施宣圆主编的《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之龙的传说是怎么来的》一文感叹道:“当代世界,谁曾见过一条龙,千古神州,谁又曾目睹过真正的龙?”刘乐土主编的《中国大通史未解悬案全搜索·中华龙之谜》中说:“龙是什么样子呢?真的活的龙谁也没见过,当然也概括不出它的具体形象。”
正因如此,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众多专家学者都企盼在龙的课题上打破僵局。纷纷
从探讨龙的起源入手,得出了异彩纷呈、五花八门的结论,主要有:龙的原型是某种生物,如蛇、马、蜥蜴、恐龙、鳄鱼等。有的认为龙的原型不是客观存在的动物,而是某种自然现象或多种艺术形象叠加组合,如云、虹、闪电等等。有的认为是蛇与马的组合。
学者们研究结论主要有:
“龙纯属虚构”
“龙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它是许多种动物的综合体。”
“龙和凤在客观世界里根本不存在,它们是先民们的幻想产物。”“世界本无龙,现在没有,近古、中古、远古时都没有。”
“非自然界动物的形象。”
“超人类自身及自然而受到人类崇拜的神。”
“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
“龙应是真实存在的生物。”
总之,关于龙的起源学术界存在着多种意见,众说纷纭,难成定论,只能寄希望于考古材料的新发现。
看来从研究龙的起源入手这条路是走不通了,何况传说中龙分有翼的应龙,黑的骊龙,有珠的烛龙,无角的虬龙,两足的夔龙,发洪水的蛟龙。《竹书纪年》中记载:“传说疱牺氏中有披鳞长角的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和黄龙氏。”究竟应探究哪种龙的起源呢?你说龙的形象这样,他说龙的形象那样,没有一个标准去检验,难怪乎有些学者把蜥蜴、鳄鱼、马、蛇、松树、闪电等当作龙的原型去考究了。如此说来,将古代文献记述的龙形象进行汇总、梳理、整理出一条符合古人记载原意的,龙的传人都能认可的龙的形象标准,应是当务之急了。
可能有人会问,制定龙形象的标准,你有根据吗?有人见过真龙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历史长河中,至少在制定二十八宿天文图像时的古人是见过龙的,不然东宫的星象是不可能以龙来命名的。东汉时期的王符也是见过龙的,不然他也不可能用人们常见的动物总结出“九似”来形容龙的各部器官。历代史籍亦400余次记录了龙的存在。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龙
在史前地质年代和古代曾多次出现过,那么古人眼中的龙是什么形象呢?
一、古人对龙形象的描述。
应该说,有文字以来记载的龙形象都是很零散的,不到一份完整的记录,所以只能把各朝各代的学者们所记载的史料进行归纳、汇总、分析、对比。以求整理出一条客观、真实、完整的龙的形象。现将相关部分摘录如下:
《韩非子·说难》中说:“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东汉学者王符对龙形象的论述,“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龙头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宋代人在论画龙时要把龙分为三等份,既“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
清代人所写的《儿女英雄传》中说“怎的叫做龙亶石?大凡是个虎,胸前便有一块骨头,形如“乙”字,叫作“虎威”,佩在身上,专能避一切邪物;是个龙,胸前也有一块骨头,状如石卵,叫做“龙亶”,含在口里专能避一切邪气。”
二十八宿中东宫星宿的名称也是根据龙的形像命名的,它们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整理后龙的各部器官有:头、角、项、眼、耳、鳞、爪、掌、须、氐、房、心、腰、膊、尾、箕、腹似蜃、明珠、博山(尺木)逆鳞、八十一鳞、龙亶石共二十二部分。可能有人会说:龙有“九似”就已经使一些学者惊呼“非自然界的动物形象了”,现在拼凑了二十二项,这么长一大串名称都是什么呀?不是越发不可思议了吗?虽然如此,古人还把必不可少的器官遗漏了呢!下面先将遗漏部分补上。想来古人、今人也不会提出异议的。
二、对古人遗漏龙器官的补正。
补正1、龙舌
龙应认定为自然界的实体动物,舌为动物的重要器官,不可或缺,但古人没有提及,致使后人所绘龙纹除闭口龙纹外,张口的龙纹有的只好不画,画的有如禽舌,有的形如犬舌,使人看了不伦不类,很不舒服。
补正2、龙鼻
鼻作为动物的呼吸器官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古人在史料中没有告诉我们,只好任由后代的绘画大师们任意发挥。现在看到的龙鼻有的被发挥成猪鼻的,有如意形的,蒜头形的,犀牛角形的,不一而足。
补正3、龙齿
龙齿在古代文献中也没有记载,现在看到的数目不等,形状各异,参差不齐的龙齿时,也只好由它去了。
以上三部分补正后,龙的各部器官总数己达二十五项,有些器官一看便知,有些器官名称稀奇古怪,乍一看不知是什么,所以,有必要先把一些名词进行解读。
三、对部分龙器官名称的解读。
在二十五部分龙的器官中,一看便明了的有头、角、眼、耳、须、舌、齿、爪、掌、鳞、鼻、心等十二项,需要解读的有氐、房、腹似蜃、亢、腰、膊、尾、箕、明珠、博山(尺木)逆鳞、八十一鳞、龙亶石等十三项。
房——龙的腹部,比氐略粗,肋骨左右生出。
腹似蜃——蜃、大蛤蜊,意为龙的下腹部与大蛤蜊外壳形状相似。
亢——龙的脖子。
氐——龙的胸部。
尾——龙的躯体的末端。
箕——龙躯体末端呈簸箕形生出的两根可自由摆动的鞭状尾。
腰——龙的胸腹后面的部分。
中国悬案膊——龙腿。
博山(尺木)——古时山东淄博境内的山名、山形较尖。头上有博山,应为项上有搏山。(疑为字误,因繁体字头与颈、项相似,或古人观察时因距离和角度的关系而产生的错误。)
逆鳞——与全身顺向鳞相反的鳞。
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意为龙背有八十一处起伏的鳞状物。
龙亶石——龙身体内部的卵状物。
明珠——可在龙头前方自由移动的近圆形物体。
其声如戛铜盘——戛,打击之意也,龙发出的声音如打击铜盘一样悦耳洪亮。
四、古人眼中龙的形象。
通过解读,我们已经知道了龙的各部器官名称的具体涵义,归纳后龙的形象由五部分组成。
l、龙珠部分明珠
2、龙头部分头、须、鼻、齿、舌、眼、耳、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