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一种从远古传说至今,被现代人相信只存在于神话中的动物。在古老的故事中,它能腾云驾雾,兴云布雨。究竟这种巨大而神秘的动物是否真的只是一个图腾,一种传说?或者,它真的曾今甚至至今存在于这个星球上? 在中国古代,没有什么动物的意义能大于“龙”。在传说中,它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长能短;能升天能潜渊,长吻含珠。它是吉祥、神圣、天界和皇权的象征,是至高无上的力量的代表。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龙的意义可以左右世俗世界的。 在辽宁省阜新查海古遗迹中就出土了两块龙纹陶片,一块为行龙,一块为盘龙,生动形象,龙的鳞纹清晰可见。这使中国有八千年的龙文化有了一个确证。 在濮阳仰韶时期的墓葬考古中,一条蚌壳摆塑而成的龙型图案,将中国天文学中的“四象”传统又往前提了三千七百年。红山文化遗址曾出土大量龙形玉器,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 查海遗址出土的龙陶文(距今8000多年)
古时候的中国,将头有角的龙定为公龙。其中双角的称为龙,单角的称蛟;无角的为螭。古时玉佩常有大小双龙,仍称母子螭。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也是东方的代表。龙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是同属木的,故此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代表龙。古人把它们想象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之说,东方青,故名‘青龙’。 这些说法,长久以来是关于“龙”图腾形成并传播的主流意见。“龙”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虚构的动物,经由不同的动物特征拼凑起来,并未真实存在过。然而在历史上,古代中国关于目击真龙出现的记载有数百次,其中多次在严谨的正史中有记载。这么多的目击资料,让人不由生疑:龙,到底是不是古人的虚构? 图为1934年8月12日的《盛京时报》关于营口坠龙的系列报道之一。当时营口水产学校教授向《盛京时报》记者称此骸骨确系“蛟类涸毙”。图中可清晰辨认出龙骨脊椎与头部角架。
其实,我国自古目击龙的记载很多比较著名的史料记载有: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 《后汉书-孝章帝纪》:“是年,有八黄龙见于泉陵。” 《后汉书.五行志》:“龙降温明殿。” 此句在清代《洛阳县志,仟异志》中引作黑如车盖隆起,奋迅五,敕《后汉书》更明确。 《后汉书》:“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
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灵帝即东汉皇帝刘宏,光和是他在位时所用的年号之一,光和元年六月丁丑,即公元一七八年七月一日。东汉都城在今河南洛阳市近郊,温明殿或许就是皇帝陛下的寝宫吧。在温明殿的东院,从空中坠下一个巨大的黑物体,像圆形的车伞一样,身子在快速的旋转中显露出五光芒,虽有头,但无足,不见尾,似龙非龙,长达二十余米。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日后离去,当时曾为此建庙力碑。 东晋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有一黑一白两条龙,出现在 龙山。燕王亲率朝臣,在距离龙200多步的地方,举行了 祭祀活动。 《唐年补录》:“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 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呈扁平状。它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两丈 ,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元史.五行志》:“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胸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至元二十七年。临胸县在今山东省。龙山出现了龙,可惜不知它的模样如何。它的到来,竟能使千斤巨石浮空而起。 《七修类稿》:明代成化末年,广东新会县海滩
坠龙。此龙约一人高,身长数十丈,酷似画中龙,只有腹部呈红。 《嘉兴府志,祥异志》:“平湖县有白化腾海上,红光半天。修撰沈懋孝,兄龙首半垂,两角闻有金冠紫衣之神,仗剑而立,长尺馀。龙吐颔下珠光,团罔大如斗。” 《临安府志》: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发 现巨龙,「须爪鳞甲毕露,大数围,长数十丈」。龙山和异龙湖中 出现龙,可能不止一次。不然它不会有「龙山」和「异龙湖」之 称 ! 《永平府志》:“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当地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 1944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余县陈家围子村后,数百人围观一条趴在沙滩上的黑龙。据仍然健在的目击者任殿元说,该龙长约20多公尺。这个动物外形像四脚蛇,脸形和画上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又粗又硬的长须,身子的前半部份直径约一公尺多。四个爪子深深扎进沙滩里。它全身都是鳞片,形状像鳄鱼鳞。任殿元至今仍满腹疑团,那条巨型动物为什么长得那么像画上的龙? 1953年夏天,豫东某地降落一条不明动物,不少好事者徒步数里前往观看。据目击者所描述的形状,这东西像一条巨大的鲨鱼。它的腥味招来很多苍蝇。这鱼应是生活在深海的稀有鱼类,至于为什么会由天而降,似乎可以和龙坠落的原因产生关联。 其实在日本、朝鲜、新加坡等地也有很多关于目击龙的记载。营口坠龙 1934年8
月8日,在辽宁省营口,一具形似“龙”的神秘动物骨骼被发现,在当时引起一阵轰动,甚至还有报纸拍摄的照片为证。据《营口市志》第一卷中记述:1934年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十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一米余,脊骨共二十九节。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发现龙骨的消息公布之后,不少民众报称:曾在异龙未死之前看见过它的行踪。它曾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距离入海口二十公里处。 目击人之一的肖素芹老人当年9岁,据她回忆:当时很多人都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那天她随父亲去看新鲜,她所看见的“龙”方头方脑,眼睛很大,还一眨一眨的,身体为灰白,弯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来,腹部处有两个爪子伸着。她仍旧记得当时这条“龙”筋疲力尽,发红的眼睛半睁半闭。当地众在龙的上面搭了个棚子为它避暑,还有人往它身上浇水以解酷暑。可几天后,下了一场大雨,“龙”就趁着雨消失了。然而,连续二十多天的大雨结束后,这个怪物又出现在距辽河入海口十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成为了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 据杨义顺老人回忆:在发现“龙”骨之前,曾听大人们说芦苇荡里总有动物奇怪的翻滚声和挣扎声,而且还有如水牛一样的哀号,听起来很沉闷,几天后就没有动静了。当时,营口地区已经连续下了四十多天的大雨,空气中腥臭味很大。看管苇塘的一名卢姓工人顺着臭味寻,发现大片的芦苇倒伏
在地,拨开后进去一看,竟然是一具庞大动物的尸体!当地民众听说后结伴前去探察,并报告政府。当时西海关附近的一家防疫医院人员穿着白大褂,给已经生蛆的动物尸体喷射了消毒水。“龙”骨被抬出来后,有人用四个船锚系上绳子将骸骨围成一圈,供大家参观。营口市著名正骨医生马子臣曾亲眼在展览现场见过“龙”骨,他的儿子马国祥记得父亲曾对他说过,骸骨被发现时,肉还没有完全腐烂,看上去非常像传说中的“龙”的形态。 龙骨目击 1934年8月12日的《盛京时报》报道了这一惊人事件,称之为“龙”、“天降龙”、“营川坠龙”、“巨龙”,并配有照片为证:“……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约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约尺余,全体共三丈余,原龙处,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当时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渔捞科张老师判定“确系蛟类”。 疑团新解 关于七十多年前的这桩悬案,现在的一些专家根据照片得出结论认为:这是鲸鱼搁浅,然后骨骼拼错。另外有学者认为:所谓“龙”骨是出土的远古动物的化石,可能是古象或者第四纪野马的化石。 然而,这些说法都有不足以说服人之处。首先,鲸鱼没有角和四爪,且这些骨架是根据刚腐烂的活体拼装的骨头,长度体形和特征严重摆放错误可能性不大。而古代的哺乳动物如古马、古象都不可能有十多米长的蛇形骨骼。而最主要的是:“龙骨”是由活体而来,
并且有众多目击者见证,可以证明并非古生物化石。 2004年6月中国悬案16日这一天,家住辽宁营口81岁高龄的孙正仁老人,带着一件神秘的东西来到了营口市史志办公室。匣盒被打开了,里面呈现出五块不起眼的骨片,然而,它一经披露,便在营口引起巨大轰动。据老人讲,这是龙骨,自己珍藏多年。难道它们真是龙身上的骨头?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有龙吗? 周从一(营口市史志办主任):经过媒体报道之后,市民对这个问题都很关注。有的见证人给咱们挂电话,给咱们提供情况和咱们联系,提供线索。 为什么这五块骨片在营口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市民竟会有如此高的热情,难道营口真的有龙降临过? 韩晓东(营口市史志办副主任):因为这龙在世上可以说都是传说中的东西,突然间出了龙骨了,大伙都觉得非常新奇。所以 都想一饱眼福,看一下龙骨到底是什么样。
营口人对龙的青睐并不是仅仅由这几块骨片而来,实际上他们对龙所保持的特殊热情已经维系了70年。原来早在70年前,营口在历史上确实曾经发生过一次“天降巨龙”的传闻。 韩晓东:我们单位这几个同志到省档案馆翻阅《盛京时报》的时候,打开这个报纸,看到这条消息时我们首先是惊讶。 这是1934年营口当地的一家非常有名的报纸《盛京时报》,在版面的中间,可以看到一篇配发照片的报道,题目为《蛟类涸毙》。文中提到“本埠河北苇塘内日前发现龙骨,旋经第六警察分署,载往河北西海关前陈列供众观览,一时引为奇谈,以其肌
肉腐烂,仅遗骨骸,究是龙骨否,议论纷纭,莫衷一是。” 紧接着连续数日,当地报纸又发表了相关的连续报道,当时的营口水产专家判定此物为龙的一种——蛟类。 1934年的夏天,营口阴雨连绵,持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辽河水暴涨,辽河北岸的芦苇塘变成了一片汪洋,鱼虾漂浮在水面上,空气中飘散着一股强烈的腥臭味道。大雨过后,当时生活在辽河北岸的人们都能闻到苇塘内的腐臭气味,但却始终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一天,一个看管苇塘的人顺着味道走去,在他扒开芦苇时,惊奇地发现在芦苇塘中竟然有一巨大怪物的尸骸。看苇塘人惶恐不安,慌慌慌张张地拔腿就往回家跑,据说到家后他一头扎到炕上,从此一病不起。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这个怪物曾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距离入海口20公里处。 肖素芹:我9岁那年看到的,我在马身上站起来,我爸扶着我,我站着看的。看到龙眼睛半睁不睁,它尾巴回过来绻着,两爪子在前边,你看两爪子就像龙爪一样一样的。龙离开水不行,干巴。龙都要生蛆架势。 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为了使困龙尽快上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塔凉棚,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据说,人们都非常积极,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浇水。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然而,二十多天以后,这个怪物第二次又奇异地出现
了,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 骨片的捐献者——孙正仁老人在当年亲眼目睹这个怪物骨骸时只有十一岁。 孙正仁:光骨头不是原来的龙型,画的那个、描得那个不是那个型,就是挺长的,挺大的头,两个大角一米多长,不止一米三、四尺,长两根。趴在地上,身上弯弯曲曲的,能有十几米这么长。 另一位见证人,80岁的杨顺义老人在童年时也曾亲眼目睹当时的情形,他带着史志办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当年怪兽最后搁浅的地方。 杨顺义:当时看到摆放的地方都是三角骨头,一百多块,有一或两个角记不清了,就在这里。人们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龙,龙身上都是蚂蚁那么大的小蛆,会蹦,一蹦多高。它顺沟上来了,上来以后连续下雨,潮水再大,它进了苇塘了。进了苇塘以后,赶上没有大潮没有水,它就落那了,落了以后,太阳这么一晒,雨不下了,它受不了了,硬晒,晒一个来月。 据几位老人讲,当年有关方面曾邀遍老渔民辨认,但没一个人认识怪物尸体。为此百姓议论纷纷,普遍认为是“龙骨”,并推断是“遭了天谴而被雷击”后落入苇塘。当时的《盛京时报》记者也前来采访,并称其为“天龙降”、“巨龙”等等,同时还配发照片。由此,1934年那个夏天,东北三省的好奇者纷纷乘火车到营口观看所谓的龙骨,以一饱眼福。从而造成当年往返营口的火车票异常紧张,票价竟然由此上浮。 北京的漫画家李滨生老先生兄妹三人在少年时都目睹过所谓的“龙骨”展览,80年代中期,
根据自己的记忆,他在《营口日报》写下了当年的所见所闻,并勾勒了一幅漫画,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盛况。 李滨生:记得那一年我十岁,在70年前,在西海关露天展览围的一圈是锚,舢板下固定船的锚用那个间断着围起一个圈,用绳子拦着,地下洒着白灰,因为人很多也挤不进去。随着人流的移动才能到前边看,人都有一个好奇心理去看,只是传说中有龙,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机会,都很好奇,去看。重点都看头,它很长,有两三丈长,十米左右,立着。脊梁骨朝上不像鱼。奇怪的是头上有角,任何水族没有角。 而此时,工作人员们困惑了,他们无法断定这个怪物骨骸究竟是龙还是其他别的动物,尽管从翻阅的历史资料和众多健在的目击者证实,认定它是龙,但这一切都需要科学作为佐证,然而这个佐证去哪里去?如此大的庞然巨物为什么只剩下几个碎片,它的主体又在哪里呢? 韩晓东:我们在查阅1934年8月12号《盛京时报》,惊奇地发现一个什么问题,这个动物不但头上长两只角,而且腹部还长四只爪子。在它搁浅的位置自己还挖了一个长十七八米,宽七八米的一个坑,而且在坑边上还有清晰可见它当时用爪子挠的印。在《营口市志》和《营口史话》有着同样类似的文字记载,它给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原来这个怪物的尸骸在展览后做成动物标本交给营口高级水产中学进行收藏。 韩晓东:它的下落有三种传说:一种传说,因为当时属于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人在营口占统治地位,而且日本人对生物、尤其是像
这一类的生物,尤其在历史上都没有发现的动物,我想他会非常重视。所以老百姓有一种传说,当时龙骨的骨骸被拉到长春,当时的新京。拉到那儿去了,最后运到日本去了。但这个事到底属不属实?这只是一种传说。 虽然有大量目击者,非常详实的记载照片,由于缺乏实物,营口坠龙仍然成了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过龙,也许仍不能擅下定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