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李广难封”原因的研究综述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08(1)
王玮
040801033
摘要 :“李广难封”的原因,从西汉至今,一直为人们所探究。汉代的史学家大多归结于客观原因,汉代以后至明清之际的史学家多从主观方面分析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学者多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并立足于多个角度对“李广难封”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对于我们更全面的理解“李广难封”的原因以及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关键词: “李广难封”,原因,军功
引言
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有“飞将军”之称。然而李广兵戎一生,却始终没有得以封侯。对于难以封侯的原因,从李广在世时史学家就已经对此问题产生了不同看法, 汉代以后至明清之际的史学家继续对“李广难封”问题展开论辩。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家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又进行了新的研究,并展开了激烈的探讨。鉴于人们对“李广难封”问题的关注以及弄清楚这个问题对研究历史的重要意义,故在此对于前人的研究进行概述,为对“李广难封”问题感兴趣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方便。
一、西汉时期对“李广难封”原因的探究
汉文帝是最先谈及李广封侯问题的,他曾对李广赞叹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1]后来李广也向王朔燕吐出了自己的感慨和猜测:“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2]王朔燕则认为李广未能封侯是因为李广杀降卒:“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3]汉武帝则认为李广命运不好:“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4]以上均是《史记》对“李广难封”的直接记载。
二、汉以后至明清之际对“李广难封” 原因的探究
汉代以后至明清之际的学者则多从主观方面分析“李广难封”的原因。宋人何去非认为,李广难封是由于其治军不严;明人董份认为,李广杀羌降卒及杀霸陵尉是其难封的原因;清王夫之则认为,李广是因为无功不能封侯。
三、建国以来对“李广难封” 原因的探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史学界学术研究的开放,学者们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展开了新的讨论,“李广难封”问题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学者们从新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了更为热烈和更加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多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对“李广难封”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1、“李广难封”是由于客观原因
对于“李广难封”的客观原因,学者主要是从当时汉朝的制度、最高统治者和同僚对李广的态度为切入点,认为汉制的不合理、最高统治者对李广的不公以及同僚对李广的排挤是“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中国悬案
陈筱芳认为,“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一是汉法的不合理,汉代封赏法中有两条很明确:一、捕斩敌方王室成员可封侯;二、捕斩敌首达到某一规格可封侯。后者就是《李将军列传》中提到的“中率”、“中首虏率”。首先就是由于汉法的弊病而使李广这位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并为之闻风丧胆的名将不得封侯之赏。汉代封赏法呆板机械,功利性强而缺乏科学性,着重的是获胜“中率”,往往忽略对战争中变化无穷的具体情况加以甄别。总之,李广不得封侯的原因首先在于封赏法的机械呆板缺乏科学性。二是皇权大于法,这种不成熟不健全的“法”必须服从皇权。三是“关系风”。皇帝把个人的好恶亲疏渗入对官吏的任用和赏罚之中,于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关系风”便吹进军中,这就使李广痛失最后一次立功封侯的机会,并直接导致了李广之死。[5]
萧平汉认为军功不够是“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而汉武帝重用外戚是李广不能立功的根本原因。汉代军功封侯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李广因为没有实现这些标准中的一条而未能封侯。这里有军功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汉军战略指挥失误、机遇问题,最根本的是汉武帝重用外戚这一用人政策造成的。武帝在任命将军时,首先考虑的是他的外戚,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利,其次才是别的将军。而李广作为一名与汉武帝没有任何关系的将军,既无亲属关系,又不是卫青或霍去病的好友,同时还被认为“命奇”,在古代十分相信命运的情况下,自然不会
被重用,因而丧失了立功封侯的机会。李广最后的自杀既有对武帝重用外戚的用人政策的不满,也有对卫青等人排斥自己因而没有实现立功封侯理想的愤怒和怨恨。[6]
姬源认为李广的悲剧是汉武帝一手炮制的。李广虽然是汉代人物,接受的却是先秦的国士遗风,国士之风到了汉代,统治阶段不再需要它了,李广没有适应这一转变,这就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自魏其、武安、淮南之后,天子切齿。汉武帝对他们切齿的原因,要害就在于他们厚待宾客。厚待宾客就能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武帝认为这些威胁着他的统治地位。由此不难看出,具有国士之风的人,不论他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都难以逃脱武帝手上无形的屠刀!这就是武帝对李广如此绝情的原因之所在。
2、“李广难封”是由于主观原因
对于“李广难封”的主观原因,学者主要是从李广的战功、治军和他的性格上的缺陷为切入点,认为李广战功不够、治军无方、气度太小和缺乏政治洞察力是“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
方文认为,“李广难封”的原因,一是他的战功本来就不多,二是在对匈奴的进攻战中连遭失败,就是所谓“数奇”。[8]与方文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杨宁宁、夏述贵和钟世伦、党明德。杨
宁宁认为,在汉匈战争中,与同期的卫青、霍去病相比较,李广有勇无谋,屡为败军之将,与军功无缘,这是导致“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9]夏述贵和钟世伦认为,李广的才能和素养有限,他虽然勇武,却不善治军;虽然喜欢打仗,却缺乏战略意识;虽然爱惜士卒,却并无人道修养。最终导致没有建立应有的功勋。[10]党明德认为,作为将军带兵打仗的要素有五,李广有三而缺二(“智”、“严”),以致其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因治军不严,指挥无方,或屡次战败或功过相抵,终与封侯无缘,这是李广声名显赫而不能封侯的根本原因。[11]
颜吾芟认为“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是其不谙官场政治、自负其能、心胸狭隘等。尤为重要的是,李广只是汉初战略防御指导思想下的名将,擅长防御作战,不适应汉武帝积极主动的进攻战略。所以,当卫青、霍去病等青年将领出击匈奴屡建奇功的时候,他却不知所措,以至败多胜少。[12]高兵与颜吾芟观点相同,认为“李广难封”是由于李广自负其能,在文景时期积功甚微,达不到封侯的标准;在武帝时期大战数败,无积功可言,仍不具备封侯条件。[13]
巩宝平从木桶定律的角度对“李广难封”进行剖析。他认为,大凡事业有成者,其成功均系内在实力与外在机遇整合的结果。在机遇平等的前提下,内在实力即个人的体力、品行、智谋
和情商四大要素的整体水平对于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要素都不能畸轻畸重,如果某一要素与其它要素形成巨大反差,就会导致个人整体实力的失衡,成为个人成功路径中的瓶颈与阻碍。而李广总体实力处于“一强众弱”的严重失衡状态,中下与下下水平的智商和情商是他难以克服的“短板”,是其无缘封侯的关键因素。[14]
3、“李广难封”是由于综合原因
除以上两种观点外,也有些学者认为,“李广难封”是主、客观两方综合原因造成的。
张清改从文化角度对“李广难封”进行剖析,认为“李广难封”不仅是当时具体的政治、军事斗争和权力之争造成的恶果,也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文化冲突的产物。[15]在名将李广身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精神。而当时占据正统地位的儒家文化对与它有本质分歧的墨家文化进行压抑与打击,这也是官方正统思想对朴素的民间思想的排斥和仇视。而墨家精神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特别是当这种影响在统治者看来已成为一种威胁的时候,李广的人生悲剧就更难以避免。
崔明德认为,李广自身的弱点、汉武帝对他的压抑和卫青对他的排挤,应该是他终生不得封
侯的真正原因。李广的弱点主要有两条:一是气度太小,二是治军不严。公元前119年,李广请求出征以及战争中时时受掣肘之中可以看出汉武帝对李广的压抑和卫青对他的排挤。[16]任怀国与崔明德观点一致,认为李广积功未达封侯标准是其难封的浅层原因,缺乏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性格上的缺陷、不懂用兵之术、汉武帝的偏见与卫青的排挤是其难封的深层原因。[17]
徐海通、王桂莹则对“李广难封”从主客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客观原因,首先,李广的军功达不到封侯的标准。其次,李广遭遇的对手太强大,多是数倍与己,甚至十倍与己。再次,一些偶然性的因素也造成了李广不能立功。主观原因,第一、李广政治头脑麻木,不能明辨是非。第二、李广勇力有余,而智谋不足。第三、李广作为带兵将领,个人素质高,但统兵才能平庸。[18]
张继文认为“李广难封”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当时官府“论资排辈”用人而不是以德才取人;二是封建世袭制度及裙带关系;三是李广老实忠厚,不会阿谀奉承,左右逢源;四是嫉贤妒能之辈对李广的陷害。[19]
姚晓鸥认为,“李广难封”的直接原因在于李广积功未达到封侯标准。李广未能封侯,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既有他个人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既有一定的偶然性,史有历史的必然性。我们知道,李广早年曾从太尉周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这本来可以日后作为一个封侯的条件,但由于他私下接受了梁王所授的将军印,故不得封赏。[20]
结语
以上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李广难封”问题的研究状况做了概述,通过上文可以看出,对于“李广难封”问题,学者们已经从客观、主观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使“李广难封”的种种潜在因素得以显露,也使我们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逐渐清晰。尽管如此,“李广难封”问题仍然未有定论,尚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希望学者们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个问题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使这一历史悬案在不久的将来能有一个令学术界满意的结论。
参考文献:
[1][2][3][4]司马迁.史记[M].(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2.2867,2873,2874
[5]陈筱芳.李广难封浅说[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88-92
[6]萧平汉.军功不够是“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21(2):80-82
[7]姬源.一位浪漫主义将领的悲剧——析李广难封[J].1997,13(2):41——44
[8]方文.“李广难封”是“污蔑陷害”所致吗?[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7,(4):81-84
[9]杨宁宁.从汉匈战争中认识真实的李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5):65-72
[10]夏述贵、钟世伦.感情评判还是历史评判——论李广是否应当封侯[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91-9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