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19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开始吸引世界的目光,众多中国电影人开始用自己独特的叙事和文本形式,表达中国文化和美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电影中也表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并且对于融合发展表达了自身的渴望。李安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李安的早期作品《推手》 (1992年),《喜宴》 (1993年)和《饮食男女》 (1994年),被称为“父亲三部曲”,李安通过这三部电影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生动的面貌,同时,也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微妙并且激烈的冲突与变化。在李安的自传《电影一觉电影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安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的理解: “在中西互动的过程中,我觉得彼此的关系应该是给与取(Give&Take),它是单向的,不只是对抗,也是一种交流,这个纠结的过程,当然是一种文化对抗,没有对抗,就没有新意。”本文探讨了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是如何探索这一过程的,并为这种“给与取”的跨文化冲突与融合提供了文本研究。
关键词:电影;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8-0-02
一、引言
198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开始吸引世界的目光,众多中国电影人开始用自己独特的叙事和文本形式,表达中国文化和美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电影中也表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并且对于融合发展表达了自身的渴望。李安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在中西互动的过程中,我觉得彼此的关系应该是给与取(Give&Take),没有对抗,就没有新意。”
二、父亲形象与父子关系
在电影《推手》中,太极拳大师老朱在中国大陆退休后,跟随自己的独生子晓生去美国度过余生。因为他不会说英语,所以,他整天都在家里度过。他的儿媳妇玛莎(Martha)是美国人,经常在家中写作。由于老朱的到来,玛莎不到写作的灵感,他们之间偶尔会发生冲突。老朱去附近一家中文学校教太极拳时,碰巧遇见了失去配偶的陈太太。他们两个彼此都有很好的印象。晓生陷入了父亲与妻子的两难境地,想为父亲和陈太太配对。但是,老朱得知儿子的意图后,觉得自己失去了尊严,被儿子和家人讨厌。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就离开了
家,去唐人街的一家餐馆当洗碗工。在那里,他与老板发生了一些冲突,并用中国功夫对付男。尽管晓生将他从警察局带回了家,但家庭中存在的文化冲突仍无法解决,最终,老朱搬出去一个人住,又再次见到陈太太。
《推手》是《家庭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电影。李安更加注重表达跨文化的冲突与差异。电影从父亲的特写镜头开始。他穿着中国传统的蓝衣服和布鞋习练太极拳,电影前半部分一直在表达太极是一门强调和平与宁静的艺术,但在电影的后半部分,父亲用太极功夫与男对峙并且将其制服,暴力元素从根本上打破了这种平和与宁静。尽管父亲入狱时神情平静,但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他的无助和悲凉。面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时,一向强硬的父亲表现出了他的脆弱与敏感。
在《推手》中,“推手”是太极拳的经典动作,贯穿整部电影。在手与脚的配合中,太极拳努力营造出一种朴实,简单,优雅的氛围。太极拳告诉人们,为了实现平和与放松,必须消除杂念,在喧嚣中使自己平静下来,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该前进,什么时候该后退,同时必须平衡推拉动作。有人向前走一步,必然对手会向后退一步。 这符合李安的“给予与接受”的哲学:“事实上我们正在打入世界文化,正在影响世界文化,你个人所做的一切,也正是世界
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现象拥有许多的可能性和转折,不要只是守旧、反弹,不要只在事情发生后,才跟着去回应,应该站出来,去作为新的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分子。
我们可以看到,面对文化冲突,李安有着与之前的电影人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他勇敢去表达,并且自信地阐释出,文化之间是可以互相影响,并且有着无限改变的可能性。在《推手》中,跨文化的冲突最终以和谐的方式得以融合。晓生不强迫玛莎接受他的中国孝道,玛莎也理解了父亲的立场。李安应对冲突的方式不是“赢与输”的直接逻辑,而是“给予与接受”,表面上没有人输,他们都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但实质上,双方其实付出了更多。比如在电影中,父亲最终搬出去住,得到了安宁,玛莎和晓生获得了无拘无束的婚姻生活,但父亲失去了与儿子和孙子相伴的机会,晓生没有履行他对于父親的承诺,在风平浪静的表象下实现了冲突之间的融合。
电影《饮食男女》中,老朱妻子去世后,他独自抚养了三个女儿。长女家珍在高中教化学,一直活在对初恋的回忆中。二女儿家倩是国际航空公司的高管,但却不到真爱,最小的女儿家宁在餐馆工作时爱上了同事的男朋友。当女儿们在晚餐时宣布各自重大决定时,尽管老朱并不愉快,但他仍接受了女儿们的决定。
与《推手》和《喜宴》中极有威严的父亲形象不同,《饮食男女》中,李安充分展示了父女之间的矛盾,女儿敢于与父亲争吵,并且坚守自己的选择。
李安在自传中说,父亲三部曲中父亲形象的变化与现实生活中父亲对他的影响是一致的。李安的父亲曾经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医生或者大学教授,但李安却走上了电影导演之路,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安是得不到父亲的认可的,但随着一部部电影的完成,父亲渐渐认可和理解了他的选择,对他的压力也逐渐减弱。正如电影中所反映的那样,父亲对于子女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处理父亲形象十分有助于我的创作与生活,随着一部部电影的完成,父亲压力的阴影从我的体系内逐渐涤除,对我来说,有着净化和救赎的功能,越往后拍,父亲的形象越弱。
三、“父亲”面对跨文化和代际冲突时的态度
父亲三部曲的结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幸福结局,并非每个人对各个方面都感到满意。最后,当面对跨文化和代际冲突时,父亲和孩子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妥协。比如在《喜宴》的结尾,尽管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是每个人都在哭泣,这不是圆满的结局,而只是能接受的结果,每个人都必须退后一步。那些习惯于西方电影中激烈冲突的人可能会觉得这种解
决冲突的方式太过温和了,但这都与李安的个性有关,尽管结局不尽如人意,但却表达了对圆满的渴望。为了获得圆满,必须妥协,这也是他所说的“给予和接受”。在这三部曲中,父亲和子女通过妥协达成了共识,这种妥协显示了父亲形象宽容的一面,也反映了李安对父爱的肯定。
四、李安眼中的跨文化和代际冲突与融合
李安的父亲出生于江西,20世纪40年代后期去到台灣地区,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李安1954年出生于台湾,高中毕业后,李安申请台湾著名大学,连续两年被拒绝。之后他去了美国,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学习戏剧,然后在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毕业后,他在家中待了六年,才有机会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推手》。在台湾的生活经历使他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多元文化,美国求学生活加深了他对于跨国文化冲突的感受,而六年的居家生活使得他对跨国和跨代际文化冲突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在他的电影中,中西文化的和代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非常明显。李安深受父亲的影响,李安在他的传记中说,当他因《卧虎藏龙》而获得奥斯卡奖时,他的父亲还在说:“你已经获得了电影领域的最高奖,可以考虑当老师了,那是真正体面的工作。”李安对父亲的态度既尊重又恐惧,而这也在他的电影中得以充分体现。
李安在他的电影中试图在不同文化和代际之间建立桥梁,他使用妥协、中庸的方式来解决文化冲突,这就是他所谓的“接受和给予”。妥协意味着达成协议,彼此都放弃某些最初最想要的东西,换句话说,双方都应退后一步,不同的文化可以共存,共同发展,然后达到融合。因此,妥协是智慧的体现。
李安的出身和教育、成长背景使得他对跨文化冲突和融合熟稔在心,他巧妙地捕捉了“父亲”这一主题,生动阐述了不同的文化和代际之间可以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并和平共处。他极强的个人风格和巧妙的展现手法值得各国电影制作人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中信出版社,2013.
[2]Berry, C. (2008). Chinese films in focus. Basingstoke, Hampshire [u.a.]: Palgrave Macmillan.
李安 妻子 [3]Cheshire, E. (2001). Ang Lee. Harpenden: Pocket Essentials.
[4]Chiang, C. (2012). Theorizing Ambivalence in Ang Lee’s Transnational Cinema. New York, NY: Lang, Peter New York.
[5]Chow, R. (2007). Sentimental fabulations,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