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piang怎么写
人称陕西八大怪,说的是:面条像裤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唱戏吼起来。八大
怪有多种版本,大同小异。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piang-piang面。1972年秋天,我第一次到陕西。后来我在预算司地方预算处分管西北五
省预算,每年都去陕西。去的次数多了,对这个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的情
况慢慢也就熟悉了。一根面条一碗面在陕西,特别在关中地区,流
行吃这种像裤腰带的面条,宽约二、三寸,长度在一米上下,有时一碗面
就“一根裤腰带”。厚薄则大有区别,当地同志爱吃厚一点的,认为筋道。白领丽人爱吃薄一点的,薄如蝉翼。不论厚的薄的,都光滑、柔软,清香、可口。最初到陕西,是跟当时部里的预算司副司长田一农同志去的。我
年轻,一顿饭能吃半斤八两。一根面条一大碗,还要收半斤粮票,觉得挺
稀罕的,至今不能忘怀。后来在陕西还看到论根卖的,一根一元钱。面条
论根卖,可以称为陕西第九怪。关中地区八百里秦川,是陕西的白菜心,
盛产小麦,面食品种繁多,在当地最普遍的还是这种大宽面条。农村老乡
家境好些的,端一个耀州产的特大的白瓷青花大碗。穷一点的,端一个陶
瓷的大海碗。青花瓷碗也罢,陶瓷海碗也好,都像个脸盆一样。面条上浇
上油泼辣子,蹲在墙根前,树阴下,吃得津津有味,满头大汗。用陕西话
说叫做“油泼辣子、piang-piang面,吃着燎(好)乍咧!”陕西人称
这种像裤腰带面条为piang-piang面,我查过汉语辞典,没有到,这个
字辞海里也没有。几十年了,只会说,不会写。这两年,社保基金大楼地
下一层开了一家“老西安”。我经常在那儿吃午饭。有时一碗臊子面,有
时也吃piang-piang面。老西安的墙上,贴着一个大大的piang字。我怕
字典里没有这个字,照了一张相附在下面。一段美丽传说piang-piang面有来历。一是摔打声说。面店里的白案师傅把面粉揉成一块一块
长条状的面团,拎起来,扯住两头,在案板上边扯边摔打。在上下翻飞之间,面团顷刻间摔打成裤腰带般的长条面片,下到锅里就成了一碗又宽又
长的面条。面团在摔打过程中piang-piang作响,不绝于耳,piang-
piang面由此得名。还有一个秀才取名说。因为愤世嫉俗,怀才不遇,
某秀才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一日路过面店,饥饿之极的穷秀才进去吃了
一碗面。等要付账时,一摸兜里竟囊空如洗,一时窘迫异常。秀才与店小
二搭讪说,这叫啥面?店小二说piang-piang面。秀才问:怎么写?店小
二答不上来。秀才又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商量,我今天没有钱付面钱,我给你写出这个字来,换这碗面吃,行不行?店家答应说,可以。秀才一
面在店堂里转圈,一面心里盘算。心想,我寒窗苦读,满腹经纶,今天竟
落到这步田地,不免有些不满情绪。他看着面条师傅的辛苦揉作,想着咸
白案阳古城和自己的境况,一时有了主意,先大大地写了一个口字,继而边唱
边写: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
一扭;西一长,东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勾挂
麻糖,推个车车走咸阳。就这样写出了这个谁也不认识的piang字。仔细
想想,这个字里有陕西的山川地理,有时代的世态炎凉,还有劳动人民心
底宽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豪爽,还真有点西北汉子的精神面
貌。这个字一共52画,恐怕是汉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