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原则下,正是以其与时俱进的叙事话语和传播方式,建构与塑造了当下与历史、个体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图景和时代社会的生活画卷。[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影视剧与游戏
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向研究”(项目编号:18ZD13)阶段性成果]
注释:
[1]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69-570.
[2]戴清.新时代主旋律精品剧的艺术创新——围绕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展开[J].中国文艺评论,2018(10).
[3]Louis Althusser: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Monthly Review Press,1971,p165.
[4]张智华.电视剧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145.
[5]Gelder, K, and Thornton ,S. The subcultures reader.London,Routledge.1997,39-41.
[6]Engen, H.G.& Singer, T. Empathy circuits.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2013.P275-282.
[7]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05).
[8]Batson, C.D. These Things Called Empathy: Eight Related But Distinct Phenomena. In The Social Neuroscience of Empathy. Cambridge, MA: MIT Press,2009.P10-12.
[9]俞虹,吕帆.新时期主旋律电视剧叙事策略变革与“中国梦”的探求[J].中国电视,2020(07):20.
[10]陶东风.官方文化与大众市民文化的互动——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主旋律”电影[J].求索,2002(03).
[刘清圆系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浙江
大学博士,范志忠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李丹阳]
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在一起》《跨过鸭绿江》《装台》《大江大河2》《山海情》《觉醒年代》《》等电视剧陆续开播。一时间,主旋律作
品在网、台全面开花,不仅收获各大主流媒体的点赞,而且引得网友热议、得到如潮好评。
综观此次主旋律热潮,较之以往有几点明显不同。
[关键词]主旋律剧    网台联动    现实主义
[内容提要]2020年下半年以来,《在一起》《大江大河2》《山海情》等多部主旋律剧受到观众热议,在
网台端都收获良好口碑。这些作品不仅验证了“内容为王”的规律,丰富了主旋律题材的内涵,而且探索了主旋律电视剧在议题设置、内容创作、宣传推广等方面展开多维创新的实践路径。
■高云
互联网环境中主旋律电视剧的创新发展
扫一扫
阅读与分享
其一,此次热潮不是由少数几部剧形成的创作高峰,而是由多部优秀作品共同聚成的创作高原;其二,这些电视剧打破了主旋律作品往往“叫好容易叫座难”的境遇,真正实现了口碑与收视率双丰收;其三,这些作品不仅深受主旋律题材固有的受众体喜爱,而且在年轻受众体中引起很大反响;其四,这些主旋律剧热映不仅局限于传统平台,在互联网媒平台中也实现了破圈传播。
深究主旋律电视剧热的原因,根源在于作品对融媒传播形势的顺应以及在题材把握、人物塑造、话题捕捉、影像风格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一、契合时代议题,联动网台议程
《山海情》《》等主旋律作品立足于人民深切融于其中的时代议题,聚焦于这些议题在网台之间的议程联动。在议题的选择上,作品充分考虑到网台议题互动;在议题的阐释上,它们创新了表达方式。
此番主旋律电视剧的传播热潮不是某一部剧或者某一个平台独立作用的结果,而是多家电视平台、网台媒介联动以及多部剧集集中发力的成果。这些剧共同营造了扶贫、防疫等话题在网台同步讨论的舆论环境。
近年来,伴随着多元媒介融合并存的媒介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多元媒介间的“互向联合设置”现象引发了学界关注。丹尼利恩和瑞斯认为,各种媒介体系间相互参考议程,且存在“意见领袖媒介”。[1]议程从权威性较强的电视媒介流向网络媒介,互联网力量集中释放再凭借主流媒体介入扩大舆论影响,在两种媒介间达成双向互动。
就宏观层面而言,这些作品合力在重大时间节点创设了氛围良好的舆论环境。就微观层面而言,这些作品看似在探讨相似话题,却又在所呈现具体内容上有差异。主旋律剧不是一种题材类别,它有丰富多元的类型和载体。此次主旋律热潮中每部作品都秉持细分题材的创作理念,与网络综艺生产中盛行的“深耕垂直”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丰富了主旋律的诠释方式。
“扶贫”不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愿景,而是碗米溪村“扶贫先扶志”,是“西吉村民搬迁吊庄”;“抗疫”
不是一个雾里看花的时代背景,而是武汉抗疫一线的“最美逆行”,是各行各业普通人齐心协力“在一起”;“爱国”不是一个高谈虚论的口号,而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崇高风范,是革命家们救国救民的满腔热血。
二、素描像图谱凸显角多元性
这些主旋律电视剧刻画了年代不同、身份各异的奋斗者形象,“把受众对‘这一个’典型的关注转变为我们‘这一类人’的心理认同”。[2]为了给多元人物的塑造留足叙事空间,创作者以素描的方式简洁而精准地勾勒一个又一个普通而典型的平凡人物,描绘了一幅又一幅质朴而生动的像图谱,并在此间树立起丰满动人的主角形象。
(一)主角嵌入像图谱,世俗性与神圣性并存
在像图谱描摹的同时,作品也重点刻画了主角。只是主角形象是多元而不唯一的,相较于其他像,他们突出而并不突兀,崇高而不乏烟火气息,他们有去英雄化的世俗彩,却也有不同于一般人物的神圣特质。“纠正以往英雄形象中过分拔高的非人性成分,赋予其普通人的喜怒哀乐”,[3]这一新时期人物形象塑造理念在作品中得到完美落实。
世俗性与神圣性并存几乎是近期热门主旋律电视剧中主角共有的二元彩。《觉醒年代》中陈独秀以蓬
头垢面的形象出场,偏激的言论使之挨打;《大江大河2》中雷东宝一心为民却也急功近利,遭遇牢狱之灾;《在一起》中柳小可因受病人冷眼而委屈落泪,却仍坚守在抗疫一线;《山海情》中马得福年轻有为却欠缺管理经验,历经百般挫折完成成长蜕变。
(二)演员实力与角感染力相互成就,主流能量赋能流量担当
毫无疑问,明星演员出演献礼片的趋势已从大荧幕发展至电视平台。《在一起》《装台》等剧邀请了多位家喻户晓的明星演员;《觉醒年代》更是打破了重大历史题材剧中角偏爱特型演员的惯例。明星阵容的意义体现不在于以流量博取眼球,而是有赖于人尽其才,实现明星阵容的双重价值——以明星效应助力剧集宣发,以年轻态面孔亲近观众。
主旋律电视剧大量起用明星是糅合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有效途径,是“肢体与身体的解放,也体现
出对表演自由度的认可”。[4]王凯、黄轩、罗晋等热度不输流量小生的青年演员,张嘉益、闫妮、姚晨等炙手可热的中年演员,奚美娟、倪大红、罗京民等老戏骨在主旋律电视剧中都有出表现。“流量”明星与“演技实力”本质上并不相悖。热依扎等人正是在主流能量的赋能下,凭借扎实的表演功底成为拥有榜样力量的“流量担当”。
三、巧用话题元素引发情感共鸣
王一川认为,主旋律作品应该“在投合最广大的公众体的生活体验和诉求的同时使他们受到感动和教育”。[5]追逐话题元素、探访陌生图景向来是网友兴致所在。《山海情》等剧恰是巧妙借用流行元素与跨时空情境引发了观众的兴趣与共鸣。
(一)融入轻巧的流行元素
融合传播环境下,台网互动对主旋律作品叙事方式轻量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宏大主题与轻量叙事的珠联璧合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山海情》《装台》等剧立足于传统播出平台,在创作与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充分吸收了“美食”“虐恋”等网剧流行元素,还在叙事学意义上实现了对于此类元素的创新诠释。
虐恋情深并非一定要无病呻吟,人间百味恰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之上。《山海情》中水花与得福因现实所迫相爱而不能相守,却从未抱怨生活,而是沿着各自的人生轨迹勇敢前行。《装台》里街边巷角的小摊小馆中香喷喷的裤带面、热腾腾的油炸糕给每一个陕西人努力生活的底气。创作团队不仅巧妙借用轻巧的话题元素为主旋律电视剧锦上添花,更是给流行文本提供了一个自成一格的叙事范本。
(二)还原厚重的时代图景
在巧妙化用流行元素的同时,创作团队赋予了当代命题以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底。不同于部分以年代感为看点却又仅停留于代际画像表面的网络作品,《装台》《大江大河2》等剧跨越多重时空,紧扣
选题支点,在借鉴网络媒介“破除圈层,打破代际”的传播理念的同时,真正深入到时代背景中挖掘不同代际体共通的情感,引发多圈层受众强烈共鸣。
贫困山区的人民生活、绿水青山的少数民族村寨、全民奋战的抗疫一线、峥嵘岁月里的革命先烈、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凯歌、改革进程中的先进楷模,这些时代图景在《山海情》《在一起》《跨过鸭绿江》《大江大河》等剧中得到了很好还原。这些作品“既有真实感强的历史史实,也有艺术感突出的氛围营造”,[6]让受众全面领略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社会侧面的中国面貌。
四、立足写实影像抒发浪漫情怀
近年的创作趋势显示,宏大主题与写实影像是优秀电视剧的专长,“接地气”“小而美”则是网剧的优势。《山海情》等剧则打破了“主旋律”与“烟火气”的壁垒,用细腻精致的笔触描摹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用充满泥土味的影像承载了诗意情怀。
(一)艺术描摹与写实品格水融
这些作品所呈现的社会图景是宽广辽阔、真实可信的,创作者的笔触却是细腻精致、别具匠心的,在立足历史史实、致敬原型人物的同时凸显了内容的思想性与影像的观赏性。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创作者、作品与社会生活、时代发展的多重互动关系。”[7]《在一起》等剧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又作用于现实,切实实现了艺术与现实的良性互动。
《在一起》中张汉清一角致敬了身患渐冻症依然坚守一线的张定宇医生;《山海情》借助剧中人向观众讲述了林占禧、李双成、谢兴昌等扶贫工作中先进人物的真实事迹;《》在单集结尾处以长约2-3分钟的纪实短片展示科皮村、姚桥村等地扶贫工作的现实状况。每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背后都是创作团队的史实考据、实地采风。
(二)朴素视听与诗意隐喻相合
近年来,“土味情话”等网络流行语集中体现了网友偏爱烟火气息却又保有浪漫情怀的双重审美趣味。当代主旋律电视剧驾驭起这种直白而又含蓄的美学风格也同样游刃有余。剧中人物的朴素扮相让人倍感亲切,镜头之下的视听情境却又耐人寻味。真实质朴的视听语言铺就了剧作平易近人的生活底;饱含哲理的影像隐喻韵味悠长,平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旨趣。
《觉醒年代》以车辙、枣树、骆驼等意象隐喻彼时中国的历史境遇。剧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得知陈独秀蓬头垢面却没有衣服可换,李大钊赠衣给他。对此情境,网友动情评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装台》描写了一平凡渺小、为生活所迫的小人物,却以“装”与“台”两个主意象建构了庞大的隐喻结构,隐喻了两种不同人的社会角和社会境遇。[8]大江大河的演员
五、融媒体观评同步深化传播效果
优秀主旋律电视剧的热播不仅是艺术创作的胜利,也是融媒传播的胜利。这些作品大多于央视一套或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湖南卫视等传统平台开启首播,经由央视网、优爱腾等平台网络传播后又再将此热度传递给电视平台,引发新一轮收视热潮。
在主旋律电视剧播出期间,平台及各大新闻网与作品同步联动,补充了作品背后的现实背景,引导了受众的关注与投入。各大网媒配合电视剧的播出,讲述了原型人物的真实故事——《山海情》中备受人民爱戴的张树成一角出车祸离世、《在一起》中的张汉清院长一角被设定为走路跛脚,这些人设不是为了刻意煽情,而是为了更好地贴近人物原型。
央视《新闻联播》对《跨过鸭绿江》创作座谈会进行了长达2分钟的报道;《人民日报》称赞《山海情》“拍出真情实感,赢得共情共鸣”“与时代通行,为人民抒情”;众多影视专业公号发表多篇专业评论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深入点评《》《觉醒年代》等主旋律电视剧的创新之道。
央视网、腾讯、爱奇艺等各大视频网站积极助力了主旋律电视剧的传播,而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重点节选了精彩剧情引发话题讨论。《山海情》中热依扎凭借几场无声却动人的哭戏让水花这一形象深入人心;《外交风云》中中国特派代表伍修权痛斥美国入侵我国领土的片段收获抖音网友近300万的点赞;《》中碗米溪村村民纷纷掏钱入股合作社的视频段落让网友们直呼看得热血沸腾。
难能可贵的是,网友不仅积极收看电视剧,而且热情参与剧集的讨论与评价,网络平台则为网友搭建起
了高效的传受互动渠道。以《觉醒年代》为例,情节高潮处,观众齐呼“吾辈当自强”;排播调整时,网友集体弹幕“催更”。豆瓣网友主动为“觉醒爱好者”们科普历史知识,同步开设“中国近代史网课”。而在《山海情》《大江大河2》等剧的播出过程中,也随处可见诸如“希望多些这样的良心剧”此般的弹幕。
六、总结
《跨过鸭绿江》《山海情》等主旋律作品的成功是创作层面与传播层面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核心在于内容为王,关键在于台网互动、融合传播反向作用于创作理念。正如胡智锋教授所言,“内容至上,精品至上,用扎实的作品去发挥它的价值引领的文化意义。”[9]
上述作品固然是出类拔萃的,却也并非尽善尽美,此次主旋律热在帮助电视剧工作者认清融合传播情境、积累创作经验的同时,也折射出了主旋律创作与传播的部分现存问题:一是少数演员放得下明星光环却丢不掉“偶像包袱”使得人物妆容与角定位不符;二是个别作品收得住赞誉却承不住批评,关闭了评论通道,失去与观众互动的机会;三是主旋律作品的新媒体传播路径有待进一步丰富,而网站本身也应当给予主旋律作品受众相应的观看福利。
总而言之,在台网融合传播的情境中,主旋律电视剧应当有“度量”,也要有“定量”,既要有包容个体情感、吸收网生观念、打通网台媒介的“容人之量”,也要强调立场、坚定导向,在创作、传播、宣发等各个环节“坚定不移地保持与主旋律的主体价值相统一”,[10]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主旋律作品的传播力与引领
力。
注释:
[1]董天策,陈映.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7).
[2]路畅.塑造新时代的奋斗者像——融合传播环境下《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分析[J].传媒评论,2020(01).
[3]潘天强.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03).
[4]余权,刘敬.对《建国大业》全明星现象的“社会表演学”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1).
[5]王一川.主旋律影片的儒学转向[J].当代电影,2007(03).
[6]高小立.从“红楼”到“红船”——评电视剧《觉醒年代》[N].中国艺术报,2021-03-05.
[7]戴清.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蔚然成风[N].光明日报,2021-03-17.[8]李震.纪实之维与隐喻之光——论陈彦小说《装台》的艺术经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08).
[9]丰树琪(编辑).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收视飘红的背后.央视新闻客户端. http://v/2021/02/02/ARTIcLk2XMAkTVTgmHfBr26J210202.shtml.2021-02-02.
[10]郭修远.主旋律电视剧新媒体传播路径初探[J].中国电视,2019(11).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教师]
[编辑:李丹阳]
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意外成为2021年第一部爆红款电视剧,电视播出的收视率一路走高,互联网平台上更是掀起了一股追剧潮,在各大视频网站的热剧榜上高居榜首,豆瓣评分从9.1上升至9.4,播出期间与该剧有关的话题几度进入微博热搜榜。分析原因,该剧将扶贫题材电视剧内在的“地方”元素合理显性化,并借助互联网传播的特有赋权,调动观众通过实践、共情、认同等方式完成“地方性生产”,实现了地方剧的跨地性传播。
一、媒介地方性生产的形成与内涵
人文地理学将“地方”阐释为三重含义:作为地方讲,它是地球表面的某一个点;作为地方意识讲,它是个体或体对地方的主观感受,包括地方在个人和体中的作用;作为场所讲,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背景和场所。[1]大众媒介描述世界、记录社会、表达情感的诉求,是与地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组合才使媒介要呈现的人类世界拥
有了实质性内容。换言之,地方作为地球组成、日常
[关键词]地方媒介    扶贫题材电视剧    地方性生产    互联网传播
[内容提要]互联网传播的革新方式让电视剧的“地方性生产”从对“内容表征”的分析转向对“生产过程”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网络观众获得自主实践权利、“地域消失”后的“地方”泛化、日常生活被放大化呈现,使得“地方性”走出向内的视角局限,发挥出“跨地性”传播的潜能。以《山海情》为代表的扶贫题材电视剧,将其内在“地方性”显性化,并通过网络传播完成了颇有创新性的地方性生产。
■雷璐荣
扶贫题材电视剧在互联网传播中的地方性生产
——基于电视剧《山海情》的示例
扫一扫
阅读与分享